迅雷铳,你觉得是满清催毁了明朝领先世界的火器制造技术吗?
不是,并不是,因为明朝的火器并没有在末期领先世界,相反,大明中后期一直是在追赶欧洲的火器水准。
明中后期特别热衷的佛郎机炮,在欧洲几乎没什么市场了,除了在舰首和舰尾留俩做弦炮,因为气密性问题。相比于佛郎机,同时期的青铜加农炮威力更大。几乎整个欧洲的陆军战场和海战都是加农炮的战场。佛郎机虽然理念好,但是手工条件达不到理想水平啊!晚明的红夷大炮,只是钢铸加农炮中的中型号,比他重的有32磅和48磅的要塞炮,比它轻便的有1、2、6、10磅的步兵炮,只能说追平世界,并没有领先。而那些吹上天的神火飞鸦、五雷神机、迅雷铳、出水火龙大多是实验性武器,并没有投入战场。在军武上,花哨往往意味着不靠谱,平平淡淡才是真。
再看看满清,说是人家弓马取天下这是忽悠人。在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充分的体会到了杜松军火器的威力,于是乎在后期的战争中就让后金士兵俘获火炮火枪和火药。没有火炮,你以为努尔哈赤凭什么打败四川白杆军和浙江“戚家军”,人家可都是近代阵型。后来后金征服了朝鲜,要求朝鲜提供火绳枪支援。再往后松锦大战、入关统天下,考得都是火器。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火炮火枪都在稳步前进。不要说戴梓的二十八发连珠铳被遗弃,这东西放在手工时代就很不靠谱。而且根据现在的考察,所谓的连发也只是半自动,威力不及清军的鸟枪(鸟铳和鲁密铳的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的滩头是埋有地雷的。在清代,政府很好的运用了传教士的作用,将火炮设置了更为标准的规格,将不切实际实验武器都摒弃了。雍正年间,清国和准格尔的大战使清军迎来了最后一次自主的、不受外界压力的军事改革,线列阵的近代雏形在清军中被广泛运用。虽说清国在经济、军事上进步慢,在文化、政治方面陷入了倒退,但是它的总体实力依然在大明之上(清朝的经济发达程度在中国古代王朝拍第二)。所有的全面停滞是在乾隆20年开始的,但是你是清朝毁掉明朝的火器铸造能力这是错误的,不但没毁,甚至还发扬进步了。
历史上明朝文化科技发展如何?
介绍一下明朝的武器吧。
首先是火铳和鸟铳。
说到这两类武器,不能不提到赵士祯,赵士祯生活在万历年间,著有《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等书,他改造发明了迅雷铳和掣电铳,另外还有火箭溜等武器。迅雷铳在1598年被发明,吸收了鸟铳和三眼铳的优势,铳身上装五个铳管,每发一枪后转动72度发射另一管,五管均射毕后铳身前端可发射火球焚烧敌兵。铳管上配有圆牌作护盾用,射击时支撑铳身的斧子也可在射完后用来防卫。到1602年,改进后的迅雷铳可发射18弹,可以说是当时威力非常大的一种武器。
掣电铳是一种单兵火绳枪,是赵士祯吸取了欧洲的鲁密铳及佛郎机的优点发明出的武器,铳长约 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6个。去掉了鲁密铳的药池,改而在子铳上插入药捻。
除了上面介绍的,明军还拥有多种火铳和鸟铳,包括三眼铳和四眼铳,连子铳,十连珠铳等等,而且装备数量并不少。《明会典》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年之中即造鸟嘴铳1万支。戚继光《练兵实纪》 (1571年刊行)记载,戚家军步营有2699人,装备鸟铳1080支,约占40%。
二,火炮和火箭。
其实火炮就是放大的火铳,在明朝中后期,火炮种类繁多,比较有名的是正德年间改进欧洲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佛朗机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发射的时候射程1公里,在1537年装备达到3800门。
其他还有各种火炮,如百子连珠炮,虎蹲炮,红夷炮,青铜佛郎机流星炮等等有数十种名目之多。
火箭也是明军主要装备,比较有名的如一窝蜂,《武备志》对其有较详细地介绍,当时的规格有多种,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都属于这个范畴。射程300米,连发火箭弥补了普通火箭弹道不稳定的弱点。
其余比较有名的还有神火飞鸦,震天雷炮,火龙出水等等,如火龙出水是二级火箭,射程可达1.5千米。
三,地雷,水雷,战舰。
明代已发展出多种地雷和水雷,据《筹海图编》、《练兵实纪·杂集》、《武备志》等书记载,明军所用的地雷有十多种。按引爆方式区分,有燃发、拉发、绊发、机发等。其布设方式,除单发雷外,还有利用一条引信控制爆炸的群发雷,一个母雷爆炸引爆若干子雷的“子母雷”。根据作战需要,还可将地雷设置在车上、建筑物内或用动物运载地雷冲阵,材质有铸铁和陶瓷。
另外还有专门炸船只的各种水雷,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唐顺之辑《武编》,记有“水底雷”,将铁壳雷放入密封的大木箱里,沉入水中,下用 3只铁锚定位,上用绳索连发火装置接到岸上,当敌船接近时,岸上伏兵拉火引爆。《武备志》(1621年初刊)中记录了几种水雷,其中有“水底龙王”,它是一种定时爆炸漂雷。外壳是使用熟铁打造,重4~6斤(约2.4~3.9千克),内装火药。
明代还有各种战舰,
福船:大发贡1门,大佛郎机6座,碗口铳3个,喷筒60个,鸟嘴铳10把,烟罐100个,弩箭500支,药奴10张,粗火药400斤,鸟铳火药100斤,努药1瓶,大小铅弹300斤,火箭300支等。
海沧船:大佛朗机4座,碗口铳3个,鸟嘴铳6把,喷筒50个,烟罐80个,火炮10个,火砖50块,火箭200支,粗火药200斤,鸟铳火药60斤,努药1瓶,大小铅弹200斤,火箭200斤支等。
四,神机营。
这是明代设立的军队,全部装备火器,成立于永乐年间,全营5000人,步兵3600人,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步兵火铳3600杆,多管火铳200杆,炮兵防身用手铳400杆,盏口将军炮160位,还有各种战车128辆。
明朝中后期,神机营的配置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可以算是武装到了牙齿的军队了,在戚继光的军队里也有一定数量的火器装配。这种装配,在当时世界上也算是很先进的了。
如果明成祖时期的大明水师面对当时的西班牙海军?
先说答案:这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大明完胜。
明成祖时期,当时的西班牙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境内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王国,只是名义上接受伊莎贝拉和斐迪南这对夫妻统治。而当时的大明王朝,国势正蒸蒸日上,是欧洲以外少数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发达文明之一。
郑和下西洋世界图
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240多条海船、274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余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70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0年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海项目。当时的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的规模及高度,在当时的世界均是前所未见。甚至还有少部份学者认为郑和曾经抵达过美洲大陆,比哥伦布先发现了美洲。
麦哲伦舰队维多利亚号(Victoria)
这其中,郑和乘坐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有9条桅杆与12张帆,需由约200名船员操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换算成国际单位则为长151.18米,宽61.6米。虽然也有专家认为史书记载有误,但是按各种考古资料发现,即使按保守估计也有60米长,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庞然巨物,相当于350年以后,英国海军旗舰“胜利号”的船身长度。而80年后的麦哲伦舰队仅由5艘卡瑞克帆船共265名船员组成:旗舰为特立尼达号(Trinidad),其余四艘分别为圣安东尼奥号(San Antonio)、康塞普西翁号(Concepción)、维多利亚号(Victoria)与圣地亚哥号(Santiago)。其中最大的船为120吨的圣安东尼奥号,最小的为75吨的圣地亚哥号。
郑和舰队宝船(木刻画)
其实,真正能和明成祖时期郑和舰队匹敌的是150年以后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该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派出,意图征服英格兰却失败的舰队。无敌舰队有130艘船,真正具有战斗能力的盖伦帆船大约有20艘,另外有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船、22艘差船、13艘轻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长船,人员总计三万多人,陆军约一万九千人,总吨位57868吨。
元末明初军队里就已经普遍使用火器作为武器?
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清朝末期,清军的火器很普及,几乎没有几个人会用弓箭了。
清朝后期战争中总是吃亏恰恰是因为对火器的过度依赖。清军褪化最严重的根本不是火器,而是弓马骑射的肉搏战能力。
很多人认为清朝不重视火器的发展,手持刀枪剑戟,骑马射箭去对抗西洋人的火器,一败涂地,导致战败。
甚至还有人认为清朝是害怕火器技术发展使满人的骑射优势受到威胁,有意抑制火器的发展,使中国的火器技术逐步落后于西方,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是以讹传讹的说法。当然,也可能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
但这确实不是事实。
现在就是这种风气,如果不从各方面贬低清朝,就肯定被骂为是满遗。哪怕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也要政治上保持正确,显得自己很大汉族主义。
这种盲目的狂妄自大倒是很符合晚清精神的。
实际上,清朝对火器是相当痴迷的。弓马骑射,刀剑肉搏才是满族人荒废最快的项目。
清军在鸦片战争时期是世界上火器作战思想最严重的国家,几乎丧失了肉搏战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对射。
如果鸦片战争时,清军是以刀马骑射为主,英国人早就完蛋了。
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后金就对火器发展使用有着令人吃惊的浓厚兴趣,远远超过了明朝。
那还是个肉搏时代,后金军的肉搏战能力几乎是天下无敌。但他们仍然疯狂地热爱火器。
明朝在正德年间就很了解了西洋火铳的厉害,但引进、仿制和使用火器的兴趣并不高,无论佛郎机还是红夷大炮,引进过程都很漫长。
万历35年,明朝有大臣提议引进红夷大炮,却遭到众多的反对,提议无果。后金大军大举入关劫掠,又在萨尔浒大战取胜,明朝仍不愿意购买红夷大炮。
天启三年,明朝才同意买红夷大炮。葡萄牙人把红夷大炮拉到北京演示,大明朝廷发生争议,“洋铳若能护国,吾辈成何”。红夷大炮被拉回广州,扔进库房里。
天启5年,关外战况危急,明朝才把红夷大炮送到了关外战场。在天启6年的宁远大战中发挥了大作用,从此明朝开始大量购买并仿制红夷大炮。
明军对火炮一直是不熟悉,掌握的兵将很少,发挥威力很有限。崇祯4年,明军中唯一一支接受过葡萄牙人训练,能比较正确使用红夷大炮的军队在孔有德的率领下发生了叛乱,跑到清军那边去了。
从1607年提出购买,1624年开始购买,1623年买到,1626年首次使用,整整20年的时间,明朝才接受了红夷大炮。
清军对火炮的反应比较快。天命5年,清军攻打沈阳时还没有火器,同年攻打辽阳时就使用了缴获的明军大炮。天命7年,清军开始自制火炮。
辽阳之战以后,明军就丧失了火炮的优势,明军能造的所有类型火器,清军就已经全部可以掌握和自制了。
天命11年,清军首次遭遇到明军红夷大炮的打击。
天聪元年,皇太极再打宁远,又被击败,明军的红夷大炮又发挥了巨大作用。
天聪4年,清朝从退潮的海滩上发现一门红夷大炮。皇太极大喜,张榜悬赏仿制。汉军旗王天相把以前用于制作小铜器的失蜡法转用于红衣大炮的制造,通过对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处理,制出了第一门钢炮,性能十分优越,被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清军开始大量制造“天佑助威大将军”,当年就制作了40门“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架高低角可调,转向方便,还配有瞄准装置。
皇太极设立重军,将擅长操炮的汉军士兵集中训练,编成了乌真超哈,形成了专业的炮兵部队。
当年8月,“天佑助威大将军”上了战场,一举夺取了有红夷大炮的明军驻守的大陵河。
清军对火器的掌握和改良神速,1630年意外获得1门红夷大炮,1631年生产出了改进型钢铸“天佑助威大将军”,1643年生产出了复合炮身的“神威大将军”。
清军入关后,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神威大将军”炮,结合无敌的肉搏战能力,势不可挡。
顺治时期,剿李自成,灭南明,火炮技术继续发展,军中火炮装备数量有增无减。
康熙初期,天下太平,火炮制造速度放缓。三藩叛乱,战事又起,火炮生产数量再度大增。康熙平三藩,平噶尔丹,并西藏,并青海需要轻炮,而驱逐沙俄,灭郑氏则是需要重炮,因此,火炮的种类迅速增多。制出了“武成永固大将军”重炮,轻炮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康熙以后,战事渐少,重型炮的需求减少,轻炮的研发和生产兴盛起来。
康熙后期相对稳定,清军久无战事,训练荒废,贪图享乐,士兵不愿训练比较辛苦的弓马骑射,刀枪肉搏,都希望装备训练简单轻松的火铳,从这时起,火器的装备率越来越高,而弓马骑射则逐步荒废,过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战时代,大量的鸟枪与轻炮取代了弓箭和长矛。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看到当时的八旗军越来越火器化,但火器的性能却并未达到不需要肉搏战的地步,专门下旨指示八旗军“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重新强调骑射作战的重要性。
但雍正皇帝的旨意并未得到遵守,除了驻京八旗与畿辅驻防八旗勉强保留了弓马骑射训练外,各地驻防八旗都成了鸟枪小炮队。
乾隆时期,不但八旗军,就是绿营军也开始全面火器化。
嘉庆时期,清军基本上丧失了肉搏战能力。
重炮也很少制造,需求又小,清军队就直接在澳门或广州购买西洋重炮。
清朝中后期重炮的制造逐渐停顿,而轻炮制造却发展迅猛。几百斤的神威将军炮,冲天炮,九节十成铜炮,铁心铜炮,得胜铜炮,发熕铁炮,子母炮,严威炮,奇炮,龙炮,行宫信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宣武大神炮,绥武大神炮,耀武大神炮,成武大神炮,常胜威远炮,御制金龙炮,御制制胜将军铜炮,御制威远将军炮,浑铜炮,劈山炮......等等纷纷问世,还出现了后膛多管铳炮的设计。子母炮,奇炮均是后膛炮,这些轻型火炮携带运输都比较方便,训练轻松,受到八旗军与绿营军欢迎。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清军的火器装备率已经超过70%,几乎就没有多少冷兵器了,而且几乎没有部队进行过肉搏战训练,刀剑只能佩饰和装门面,作战基本全是靠铳炮。
那么,重炮的缺少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也不是。
当时,由于数代积累和外购,清军中千斤以上重炮的数量相当庞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军居然有5000多门火炮参战,而且相当多的火炮与英军相比,并不落后。
鸦片战争时,清军重炮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前铸造的旧炮,包括早期制造的各种红衣大炮以及后来粗制滥造的泥模炮。
②外购的重炮,这些都是海岸炮台重炮,其中有些是巨炮。
③是仿制的夷炮,除了直接购买以外,清朝也进行了仿制。
④紧急研制生产出来的新火炮。
清军早期制作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神威大将军”“武成永固大将军”,在射程与精度方面与英军重炮几乎相当,制造工艺也并不落后,英军早期镗床加工出来的火炮对清军这些旧炮并没多大优势。
当时火炮的制作工艺,英军领先的只用了镗床加工内膛这一项,并且多用铜制炮,但当时机床与测量手段都还原始,并不能加工出标准化尺寸的火炮,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超级性能。
道光二十一年,裕谦奏:“英逆所恃惟船与炮……至于数千斤之大炮,夷船虽能任载,而只可施于深水外洋,不能施于近岸之内洋。盖内洋水浅,近岸又必有明沙暗礁为之拦护,若放此数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经搁浅,船底着实,立刻震裂。故在内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数百斤之炮,不过口门窄而后身宽,多受火药,且施放灵熟,较官炮略远,亦止及数里之内,实无远及十余里之事。”
清朝建造虎门炮台,购买了200门重型夷炮用于部署炮台。
清朝在鸦片战争前后所购重型夷炮,最大射程在4里之内,有效射程2到3里,发射68磅炮弹的巨炮最大射程是7里左右,当时的西方火炮水平实际也不过如此。
那些所谓明朝时期仿冒的红夷大炮射程有10里则纯属胡吹乱扯。
1843年英参战军官宾汉出版的《英军在华作战记》中记载:“旧炮台上架着12门大炮,其中4门乃是两年以前从澳门当局买来的葡式的,可放68磅炮弹的黄铜炮。其余的是中国式的,其中有大量的金属成分,口径很大。”
“我们看到有10门游击炮队所用的大炮,这些都是安装在手推车上。这种炮车颇似花园里用的大推车,前面有贮藏炮弹的匣子,把手之间有一个抽屉,里面装着火药和铲火药的小铲子。我们除了看到各种口径的铁炮之外,还发现了一些全新的12磅弹铜炮,这些炮是按照放在旁边的嵌有王冠的G·R·1826型大炮仿造的,式样完全相同,惟一的区别就是中国字代替了王冠。”
开战后,清朝还研制成功了熟铁炮,是真正的锻造钢炮,“坚钢光滑无比……炮愈轻,工愈精,力愈大。铁经百炼,永无铸造之炸裂。施用灵活,尤胜巨炮之笨重。”
1841年,清朝又发明了铁模炮,而这一技术欧洲要30年以后才掌握,制作铁模炮的《铸炮铁模图说》,1842年被印发沿海各省参用。
“至去冬以来,浙江铸炮,益工益巧,光滑灵动,不下西洋。”
道光二十一年,江西巡抚钱宝琛奏:“奉两广总督饬令赶造土模三十具,现已遵式陆续先铸成三千斤铜炮二十尊,一体打磨光滑,造齐炮架。会同营员将炮运至空阔处所,于相距里许竖立两层皮靶,连日演试。每炮一位,用火药一百二十两加铅子一百八十两,响声俱属洪亮,其子透过皮靶仍行三里有余,堪以摧坚致远。”
僧格林沁奏:“赴海口炮台,演放炮位……当选得长两丈余废船一只呈验。奴才等随令于海河距炮台六七里外上流安放,装载柴草,当将炮座对准船只,逐加演试。其过火出炮均及灵捷,远可抵船,甚或过之。”
《海国图志》:“世俗传闻之说,谓大炮响若霹雳,声震三百里,弹子可击三四十里,一遭轰击,山崩地裂,屋宇被击,坍塌平地,此皆未经演试之谈。殊不知炮响大小一样,极大者声震五十里,大小炮皆发里许……所以夷人交锋,如在一里之内,不甚开炮。必在相距五六十丈及八十丈之内,彼始开炮,十可中七八也。若至一里之远,弹子多坠,无力难准,虽可加高相补,究是无力。”
“用炮远近疑释”条中又云:“向闻大炮击远二三十里,姑之不信,意者或有十里,其弹子弯者不计,直者想有六七里可用。”
《海国图志》:“凡中西大小炮位,自五百斤至五千斤止。每百斤用营制火药四两,而炮弹用薄棉先裹,外加红布包缝周密……如夷炮四千斤,乃四千磅,实重三千斤,用药七斤八两。中有身短而口大者,则加用十分子二亦无妨。惟演放时听声用药,临演之际,预用红布袋,每包二斤或三斤,可以写明,用时送入炮腹逐包椿实,用引门锥,用力插看,以实为度。”
《英军在华作战记》对虎门炮战中的朝廷军队火炮的描述:“我军发现这些炮台中的许多大炮都装有瞄准器,瞄准器是笔直的金属片,钻着三个孔眼,用以射不同的距离。炮口装药的填塞料也完全是模仿我们的而造的。”
《英军在华作战记》描述:“他们的铁链锁弹特别优良,乃是一个空球,切成两半,用药18寸的锁链盘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连紧,因此当半球栓紧在一起,以便装进去时,就像一个炮弹一样。”
道光二十二年,靖逆将军弈山奏曰:“又将空心炮子,分作两半,炼成熟铁,中系铁链,约长尺许,用时将铁链收入空心,仍旧折合,无异寻常炮子。一经轰击出口,则两半飞舞,形如蝴蝶,击中夷船桅索,即行钩挂焚烧,名为蝴蝶炮子。”
“查夷人所用大炮子多用空心,亦有空心者,今仿照制。造,庶几模大质轻,可期攻坚致远。”
英军打败清军,实际上并非依赖先进火器,恰恰是靠原始的肉搏战。
当时的火器技术,根本无法阻止对方的肉搏冲击,火枪准头不好,发射速度不快,在敌人步兵冲到跟前时,实际上就打不死几个人。当时欧洲的军队无不苦练肉搏战,方阵步兵刺刀冲锋才是最终的决胜手段。
清军由于过份依赖火器,完全放弃了肉搏战,在嘉庆后期就根本就没进行过肉搏训练,清军的鸟枪上也并没有配备刺刀。
当高大强壮的英国士兵端着洋枪刺刀,列阵冲来,清军魂飞魄散,立即丢下大炮四散逃奔了。
发现清军这个弱点,英军就屡屡采取这种进攻方式。只要一发起白刃冲锋,清朝士兵就崩溃了。
英军攻下的一系列要塞炮台,实际上,基本都是靠白刃战夺取的,定海也是英军靠白刃突击拿下来的,英军只战死2人,伤27人。
英军所向披靡,截断了清朝的大运河航道,迫使清朝求和谈判。
清军完全放弃肉搏,过度依赖火器,并未增强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在世界军队大规模使用后膛装填线膛连珠枪之前,清军的战斗力实际上是更差了。
鸟铳的精度是否真的适合用于打鸟?
鸟铳,又称鸟嘴铳,是中国明清时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鸟铳顾名思义是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明代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鸟嘴铳”的名称则是因其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明代嘉靖年间鸟铳开始传入中国,与中国原有诸铳器相比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因而大大提升了精准度和射程。
明代鸟铳队
鸟铳的来源至今仍然有很大的争议,明代史籍就有不同的说法,有“外来说”,也有“原有说”。在外来说中又分为“倭夷说”和“西番说”。不过在众多说法中外来说尤其来自西方的说法还是主流。一般认为,16世纪以火绳枪为代表的西洋火器传入远东,成为日本、明朝主要的步兵火器。众所周知,1592-1598年的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是一场东亚前近代时期的大规模火器战争,在这场断断续续进行了六年的大战中,中日双方均使用了包括鸟铳在内的大量火器。朝鲜半岛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中明、日两国火绳枪传入李朝,成为了光复之后李朝重整军备的首选火器。鸟铳在全国武装力量中流传得比较广泛,一度在西南地区的卫所和土司军队中迅速装备起来,并在明中后期的西南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
不同鸟铳的示意图
明代人对鸟铳进行了一些改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士桢著成的《神器谱》中记载了鸟铳传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为中国原有的铳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药因而较难命中目标。赵士桢参考了鸟铳与三眼铳的特色而 “迅雷铳”、“掣电铳”等。崇祯3年(1630年)刻印的《兵录》记载中国已有燧发式的鸟铳,也记载子母鸟铳配有插管式的铳刀。 明代晚期,鸟铳开始增置铳叉,可将铳器支地,射击时增加稳定度。
迅雷铳
朝鲜向满清臣服后,清廷数次征调朝鲜鸟铳手,投入进军中原的战争。至19世纪中叶,清军的轻火器主要仍是鸟铳,但与当时的西方军队装备相比,已经显得大大落后了。清道光年间后装撞针枪传入中国后,鸟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阎素娥:关于明代鸟铳的来源问题
张建: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边疆之形成
徐奎:明代火器的运用与军事学术的发展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