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雨团队,胤䄉出身仅次于胤礽?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八爷党”的重要成员、十阿哥胤䄉并不会陌生。
剧中“八爷党”的其他成员,八阿哥胤禩外善心狠、足智多谋,九阿哥胤禟财大气粗、精于算计,十四阿哥胤禵文武双全、能力出众,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朋友便会产生疑问,这样一个团队为何会让十阿哥胤䄉如此一个只会插科打诨、捣乱起哄的“草包”阿哥加入,毕竟性格耿直、脾气火爆的他,与“八爷党”其他几位心思缜密、功于心计的康熙皇子相比,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然而,事实却就是如此,不仅仅是在《雍正王朝》这不电视剧中,就是在正史中,十阿哥胤䄉也依然是所谓的“八爷党集团”的骨干,并且先后支持了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的夺位之路。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后,胤䄉作为当年雍正在“九子夺嫡”时候的政敌,也遭受到了雍正的打压与迫害。
只不过,相较于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的结局,十阿哥还是非常幸运的,纵然是终雍正一朝始终处于被圈禁于高墙之内的状态,但是他至少活过了雍正、安然来到了乾隆朝时期,并且最终为乾隆皇帝所释放,还被重新赐予了身份和爵位,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胤䄉,出身极为高贵的康熙皇子。在清朝的时候,评价一位皇子的出身与地位的高低,并不看重他的年龄,而是看重的他的出身,也就是他的生母的级别、封号以及在后宫中的地位。
这一点看看八阿哥胤禩就知道了,其生母良妃卫氏的辛者库出身,给其在夺嫡之路上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康熙皇帝更是先后两次以此作为借口对胤禩进行的批判,可见康熙对于胤禩及其生母卫氏卑贱出身的介意。
反观十阿哥胤䄉,他的出身则是非常的高贵。
一方面,是他母亲温僖贵妃钮祜禄氏的级别和地位非常之高。
康熙皇帝在世的时候,先后册封了三位皇后,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以及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而这三位皇后中,只有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赫舍里氏皇后为康熙皇帝诞育了两位嫡子,其中的嫡长子承祜两岁时早殇,活到成年的也只有康熙朝时期的皇太子胤礽。所以,胤礽是康熙皇帝所有被列入齿序的皇子中,出身最为高贵的,身份也是最为贵重的。
除了这三位康熙皇帝册封的皇后,在康熙朝时期还有两位级别同样高贵的贵妃,即温僖贵妃钮祜禄氏以及贵妃佟佳氏。这其中,佟佳氏贵妃也没有诞育皇子,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则生下了十阿哥胤䄉。
而这就使得胤䄉的出身的尊贵程度,仅次于皇太子胤礽,排在当时所有康熙皇子中的第二位。
所以这也就可以解释,不管是正史中,还是《雍正王朝》里,纵然十阿哥胤䄉能力平庸但却依然为八阿哥胤禩等人极力的维护和拉拢,而他即便是犯了错,康熙皇帝也会酌情从宽处理的原因了,这些都是因为他高贵的出身所致。
另一方面,则是胤䄉生母钮祜禄氏所在的钮祜禄氏家族的势力非常之强大。
胤䄉的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是康熙朝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的女儿,而遏必隆正是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儿子,遏必隆的生母还是努尔哈赤的女儿穆库什公主,所以钮祜禄氏家族本就与皇族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而遏必隆除了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还有一位女儿也嫁给了康熙,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所以,胤䄉实际上是遏必隆的外孙,他的生母是贵妃,嫡母兼姨母又是康熙皇帝的皇后,背景之强大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钮祜禄氏家族,作为康熙朝时期势力强盛的“四大外戚家族”之一,其在朝堂上的势力与影响力,与索尼、索额图等人所在的赫舍里氏家族,明珠、揆叙等人所在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佟国维、佟国纲、隆科多、鄂伦岱等人所在的佟佳氏家族,是完全可以相互匹敌的。特别是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是康熙皇帝非常宠爱的一位臣子,其袭承了遏必隆一等公的爵位,官职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康熙朝中后期的朝堂上有着极高的声望和地位。而遏必隆的孙辈上,也出了讷亲这样显赫一时的朝堂权贵,继续承接这整个钮祜禄氏家族的发展。
由此可见,钮祜禄氏家族在康雍乾三朝,都具有非常强大的朝堂影响力,同时也更加奠定了十阿哥胤䄉在皇子之中的高贵地位。
胤䄉,在“九子夺嫡”期间是“八爷党”的重要骨干。康熙皇帝曾用“老实”这个词来评价胤䄉,这是对于他憨厚、耿直性格的评价,同时也点明了胤䄉的缺点,那就是性格太过于直率,缺乏权谋思想与政治手段。
当然胤䄉也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接受了这一现实,所以在整个“九子夺嫡”的过程中,他始终没有想着自己去夺嫡,而是成为了“八爷党”的骨干,先后拥立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去争夺皇位。
而实际上十阿哥胤䄉参与到“八爷党”之中,本身也是一种必然。
一来,这与太子胤礽以及八阿哥胤禩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太子胤礽像极了当年被努尔哈赤立为接班人的其长子褚英,借助自己高贵的出身以及皇太子的身份,经常性的欺凌、打压其他的康熙皇子,对于他们的生母也是非常的不敬,这就使得胤礽在皇子之中的口碑和人缘非常的差,甚至可以说,除了与他从小结伴长大的三阿哥胤祉,胤礽没有得到任何其他康熙皇子的认可与支持。性格耿直、爱憎非常分明的十阿哥胤䄉也是如此,而在这期间,他也经常性与其他皇子一起共同参劾胤礽,使得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张。
与胤礽相对应的是,八阿哥胤禩由于其生母出身卑贱,使得其从小就平和待人,并且他极懂得处理人际关系,进而得到了众多皇子与朝臣们的支持,再加上胤䄉与胤禩年龄相差不到两岁,两人也是从小共同读书、相伴成长,使得胤禩赢得了胤䄉对其的好感,进而加入其阵营之中。当然,这其中,也因为胤䄉身份的高贵,胤禩对于胤䄉也进行了积极的拉拢。
二来,这与胤䄉背后的钮祜禄氏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
太子胤礽背后的势力是以索额图为首的赫舍里氏家族,而在当时“索明党争”的历史背景下,作为钮祜禄氏家族利益代表的阿灵阿,本就与索额图有着矛盾,相对应的是,其与出身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揆叙以及佟佳氏家族的鄂伦岱关系交好,而这两大家势力在当时分别与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均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对于八阿哥胤禩也是非常的欣赏与支持。
所以,除了十阿哥胤䄉与八阿哥胤禩本身的亲密的兄弟感情外,家族势力的推动,也促成了胤䄉成为了“八爷党”的坚定骨干,共同推举“八爷党集团”的利益代言人出任皇位竞争者。
然而,内有皇子助力,外有朝臣支持,如此“兵强马壮”的“八爷党”,由于将夺嫡的意图表现的太过于明显,引发了康熙皇帝的不满与厌恶,这也注定了不管是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终将无法染指皇位。而尽管康熙皇帝并没有对包括十阿哥胤䄉在内的党派成员进行惩治,并且继续依然是该册封册封、该奖赏奖赏,可这对于最终的结局起不到任何的扭转效力。
雍正皇帝登基,胤䄉受到了打压与迫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顺利登基,就此成为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而登基后的雍正随即对于与他争夺皇位的政敌们,开始了残酷的报复与迫害。
首当其冲的就是三阿哥胤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雍正以看守皇陵的名义将其调离京城,控制在遵化。随后,他又找理由将九阿哥胤禟派往了西北,进一步打击“八爷党”集团的在京势力。
随后,就轮到了十阿哥胤䄉。
雍正元年(1723年),前来觐见雍正的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北京圆寂,于是雍正下旨安排胤䄉前往护送活佛灵龛回喀尔喀蒙古。
接到旨意的胤䄉非常清楚,这是雍正的“调虎离山”之计,分明就是雍正在报复性的“整”他进而让他受苦的同时,对其同党进行打压,于是他当即以身染疾病为由提出了拒绝。然而雍正却是不依不饶,下了一道严旨,责令胤䄉必须要前往护送。
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胤䄉带着队伍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朝喀尔喀蒙古进发,待行进到察哈尔地区的时候,又下令驻扎休整拒不向前,反而自己偷溜的回到的了北京,引得了雍正的巨大不满。
之后胤䄉在给雍正的奏折上,竟然直呼雍正为“雍正新君”,如此不敬的行为也引得了雍正的震怒,于是他下令,让胤禩亲自审理胤䄉。
可以说在忍受了巨大的心理煎熬,并且承担着雍正巨大压力与威胁的情况下,胤禩审理并罗列了胤䄉的罪过,将其判以圈禁之刑。
至此,胤䄉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圈禁时光。
在这之后,雍正继续对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展开了打击,雍正四年(1726年)
胤禩和胤禟被雍正议罪圈禁、迫害致死,并且还被削宗夺爵、逐出宗室,就连名字都被改为了“阿其那”和“塞思黑”。
反观十阿哥胤䄉,尽管失去了自由,但是雍正并没有对他下狠手,也没有如同对待胤禩和胤禟一样将其除掉,而这实际上雍正之所以如此也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前文中也说了,胤䄉背后的钮祜禄氏家族势力太过于强大的。
尽管雍正对于支持八阿哥胤禩的阿灵阿家族进行了打压,将其子阿尔松阿处死,还将其墓碑改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加以羞辱,但是整个钮祜禄氏依然有大量的成员以及旧部在朝为官,影响力依然非常的大。
再加上胤䄉嫡福晋出身于蒙古贵族,考虑到其背后的漠南蒙古诸部的势力与影响,也让雍正对于除掉胤䄉有所忌惮。
其次,那就是胤䄉能力实在有限,对与雍正确实没有什么威胁。
雍正对于胤禩和胤禟,除了记恨,也带着一丝担忧。
雍正就曾评价胤禩称: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其能力之强,就连雍正都非常的钦佩。
至于九阿哥胤禟,不仅是“八爷党”的重要智囊,并且还是其党派的“财神爷”,为“八爷党”的发展与夺位行动提供了大量的经费,哪怕是在自己被雍正囚禁起来后,还依然利用自己创制的字幕密码与家人交流,这样的人必然是不能为雍正所容的。
正如前文中所说的,十阿哥胤䄉没有这份权谋与机制,他有的只是耿直和憨厚,尽管脾气火爆,但是性格上直来直去,没有什么心眼,所以完全对于雍正构不成威胁,进而为雍正所放过。
再次,胤䄉被圈禁,是为胤禩所审理议罪的。
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和胤禟先后为雍正迫害致死后,本身胤䄉对他也就没有了太多的威胁,如果在对其下了杀手,不仅是没有足够的罪名是的缺乏惩治其的合法性,同时也会让雍正背上巨大的舆论包袱。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选择放过了胤䄉,并且其禁所条件相较于同样后来被圈禁的三阿哥胤祉要好上不少,而这也使得胤䄉安然度过了整个雍正朝时期,活过了雍正。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随即开始对于雍正此前的一系列行为和政策的改变。
乾隆二年(1737年),十阿哥胤䄉被乾隆皇帝放了出来,让其重获自由,同时将其封为辅国公。尽管这个辅国公爵位,相较于他在康熙朝时期胤䄉敦郡王的爵位确实低了好几个档次,但是对于当时已经被圈禁了十多年的他来说,已然是莫大的恩宠了,毕竟乾隆也不能一上来就将雍正的决定全部推翻。而胤䄉对于这个结果也必然是非常的满意的,至少他比他的两位哥哥,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䄉幸运的多,与此同时,他也能够保全宗室的身份,还能为自己的子孙保有了一定的爵位,这已然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就这样,乾隆六年(1741年),胤䄉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乾隆皇帝按照贝子级别的礼仪予以了祭葬,而胤䄉也算是就此寿终正寝、得以善终了。
雍正王朝里为何张五哥选择去给十三爷守墓?
张五哥选择为十三爷守灵是心机太重?是为了躲避勾心斗角?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感觉很多朋友们把张五哥这个角色复杂化了,张五哥其实是个很简单纯粹的人,他的重情重义绝不是装出来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设定张五哥这个角色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看来张五哥这个人物的存在是为了表达温情、亲情的一面,十三爷是侠王,好打抱不平,十三爷救过张五哥道命,张五哥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而剧中其他的人更多的是勾心斗角,很少有温情的一幕,这大概是他存在的意义所在!
张五哥如果不是个至诚至孝重情义的汉子,是不会做出被宰白鸭一事的,他为了保住老父亲的命,宁愿被杀也不愿意说出真相,这是对他真性情最直接的体现,直到十三爷到了法场,请来了康熙老爷子,张五哥这才说了实话,也正因为这样,康熙才把他收到身边做了侍卫,康熙正是看重了他的这种难得的重情义的品格,才破格提拔他当侍卫,要知道侍卫一般是亲贵子弟才能入选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康熙也需要这样的人在身边,这样的人履历清白用着放心。
张五哥如果是个心机很重的人是不会讲实话得罪人的,在热河行宫太子坏事那一段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太子胤礽的丑事被康熙亲自发现后,把老爷子气的不行,再加上后来凌普带兵擅闯行营一事,康熙被折腾的一直没睡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儿子们又在外面吵吵闹闹,这时候张五哥守在门外,太子胤礽想见康熙,他想解释自己并没有写手谕调兵。
但这个时候耿直的张五哥拦住了他,并说道皇上刚睡着,太子爷您就体谅一下皇上吧,这位太子爷此时横下了心,抽了张五哥一个耳光,并骂道:凭你也敢作践我?你一个死囚犯,被提拔为侍卫,算你命好,你仗了谁的势?我是当今的太子爷,将来的皇上。其实,张五哥完全没有作践胤礽的意思,他只是想让康熙多休息一会,因为康熙亲自把他从法场上救了下来,他想报恩而已。这要是换作其他油滑的侍卫肯定不会多嘴,这是张五哥真性情的体现。
还有一个小细节,康熙晕倒的时候,张五哥在身边,张五哥哭着跪下来,说道:皇上您怎么了,我是您亲自在法场上就下的张五哥呀,您醒醒呀。这就是真性情的张五哥,并没有那么复杂。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说一下张五哥为何要选择为十三爷守灵。
张五哥和十三爷的渊源十三爷和张五哥相识在江夏镇,四爷和十三爷在办完赈灾的差事以后赶着回京,眼看天色将晚,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便到江夏镇来投宿,谁知整个江夏镇已被六八女全部买下,不许外人借住,四爷和十三爷好说歹说,六八女家的下人们才同意他们住在江夏镇偏僻的一角,而这里正好是张五哥的家。
可以看出张五哥一家对四爷十三爷很好,十三爷还逞能帮助阿兰烧水来着,结果弄了满屋子的烟,通过聊天得知,六八女的势力很大,张五哥和四爷十三爷正聊着,这时胡教头带人来闹事,打了张五哥道父亲,还想非礼阿兰,张五哥哪里能忍,出手教训了胡教头一顿,胡教头的手下一拥而上,张五哥双拳难敌四手。
任侠好武,喜欢打抱不平的十三爷怎么能忍,四爷放了口风,十三爷犹如天神下凡,一顿操作打的胡教头鼻青脸肿,十三爷正要一剑了解了胡教头,四爷拦住了,因为他看到六八女带人来了,四爷话里有话的威胁了一番六八女,但没有自报家门。六八女把四爷和十三爷赶出了江夏镇,四爷和十三爷带着气离开了,在离开之前告诉了张五哥一家,有事情可以到京城四贝勒府或者十三贝子府找他们。六八女逞了这一回能后来被四爷的门人年羹尧给收拾了。
有一天张五哥的妹妹到十三爷府找到了十三爷,并告诉了他们一家的遭遇,原来张五哥被威胁替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顶罪,如果张五哥不按他们说的做,他们就弄死张五哥道老爹,张五哥是个孝子,只好答应了,这种顶罪也就是传说中的“宰白鸭”,阿兰告诉十三爷张五哥明天就要问斩了。
号称“拼命十三郎”的十三爷眼里不揉沙子,怎么能容得下这种事情发生,他进宫把这件事告诉了老爷子康熙,并提前赶到了刑场,喊到刀下留人,这才保住了张五哥的命,随后康熙老爷子到场,十三爷告诉了张五哥这是当今皇上,有什么冤情都可以说出来。
张五哥的一生可以说是幸运的一生,幸运到爆,如果换作其他人,早就被砍头了,张五哥经过刑场认识康熙以后,开启了他开挂般的人生,被康熙看中当上了大内侍卫,要知道能有资格当上大内侍卫的人都是亲贵子弟。
张五哥还和十三爷有另外一层关系,十三爷喜欢张五哥道妹子阿兰,最后阿兰为了报恩跟了十三爷,所以张五哥是十三爷的大舅哥。
十三爷两次被囚禁,张五哥几次替十三爷求情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的时候,由于受到太子胤礽的牵连,十三爷也被囚禁了。在一次下了雪的时候,康熙由于废太子和举荐新太子的事情内心烦闷,于是出来走走,张五哥陪着康熙在宫内散步,康熙和张五哥拉起了家常话,此时二人倒不像是君臣而是朋友一样的在聊天。
康熙问张五哥道:五哥啊,你看朕的这些儿子哪个最好?张五哥早就想替十三爷求情了,苦于没有机会,听了康熙这样问,立马回道:十三爷最好。康熙瞅了一眼张五哥道:何以见得?就因为他救过你的命?张五哥道:并不是这样的,是因为十三爷为人仗义,能知道下面人的苦,所以奴才才说十三爷最好。康熙道:也就是说十三爷最适合当太子了?张五哥道:人最好不一定适合当太子,十三爷为人太直了,不会转弯。
康熙惊讶道:哎呀,你一个小小的侍卫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张五哥道:我这人直,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只知道要对皇上说真话。康熙听了很高兴,他和张五哥聊天就是为了听听真话,而不是阿谀奉承的那些虚话。于是康熙说你说的好啊,我要给赏赐你。张五哥一听,立马说道:皇上要赏就赏我我个天大的面子,请皇上放了十三爷。
于是,康熙就给了张五哥一个天大的面子,让张五哥去放了十三爷,因为他从张五哥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十三爷的影子,他知道十三阿哥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张五哥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如果他是个有心机的人,想着往上爬的人,肯定不会对康熙说这样的话,一般人一看十三爷都被关起来,谁还敢趟这个浑水呢,摘都摘不清呢,只有重情重义没有心机的人才会这样做。
十三爷第二次被囚禁,张五哥也向康熙求情来着,但康熙这次没有搭理他,因为康熙这次囚禁十三爷有很深的用意,那就是为了保护十三爷,不便对别人讲。
张五哥一直想见见救过他命的十三爷,正好这时候四爷兼着内务府的差事,于是张五哥找到了四爷。张五哥给四爷请完安后,笑道:“四爷看去气色好多了。”四爷请张五哥坐下后,笑道:“我晓得你,夜猫进宅,无事不来,什么风吹得你到我这寒邸来了?”
这时邬思道正好也在场。
“四爷哪里话,真的没事。”五哥看了邬思道一眼,“奴才听说四爷如今管了内务府,我是大内侍卫,自当来见见四爷……嘿嘿……”
,四爷哈哈大笑说道:“这位是邬思道先生,我的至交,有什么你只管说,不妨事的。”
张五哥忙向邬思道欠身道:“失敬了。四爷这么爽快,我也就直说了。我想见见十三爷!”四爷和邬思道目光一对,忙转脸道:“五哥,这事有干例禁啊……你极受万岁宠信,又日日守护在侧,为什么不请一道旨意?十三阿哥皇上十分厌憎,就是我许你见他,不怕日后皇上知道了?”
“我原是个粗人,只知道有恩报恩,有怨报怨!”五哥说道,“我至今不明白十三爷犯了什么罪,一圈就是七八年!但我从驾侍候,从没听主子说过十三爷一句坏话,几次请旨,万岁都笑着不允,却也不恼——真奇怪!”五哥说着,捶膝一叹,嗓音中带着哽咽“四爷知道,我是受十三爷大恩的人,偏偏十三爷出事,连一句话也插不得……那些日子像害了大病,还不敢叫人看出来!听说您管了内务府,我想十三爷平素最和四爷交深,四爷若也不肯照应,叫奴才求谁去?”
“这件事要从长计议,眼下我不能答应你。”四爷一边想,一边说道“你知道,我才接内务府不久,而且宗人府那边也有人管着,如今的世道好人难当,我就答应你,你见了十三爷,不过尽尽情分,毫无实益,只怕你还得领受实祸——你自己想想,我这还不为的你好?”
张五哥听了默然良久,长叹一声抱拳拱手,说道:“四爷不赏这个脸,也怨不得四爷,奴才告退了!”
“慢!”邬思道忽然架着拐杖起来,走到五哥面前,说道“你不可误会了四爷意思!连四爷本人如今也想见十三爷而不能——这事容四爷谋划精当,一定叫你如意!”五哥上下打量着邬思道,看他气朗神清,一脸诚挚之色,又向四爷点点头,然后走了。四爷望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道:“是个仗义汉子啊!”邬思道沉思着说道:“不但有情,更是有用!”于是,四爷私下里安排张五哥见了十三爷。由此可以张五哥对十三爷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
张五哥请旨为十三爷守灵完全是至诚至孝的体现,并没有什么心机由于被圈禁数十年,十三爷很少出外走动,也缺乏对身体的锻炼,他的身心在这数十年的时间里就被拖的不行了。在四爷登基以后,十三爷其实就是常务副皇帝,帮四爷班了各种各样的大事,终于十三爷的身体累垮了,也就此离开了人世。
张五哥在十三爷去世以后很伤心,于是他请旨去为十三爷守灵,他哭着对雍正说:奴才受过十三爷的大恩,为十三爷尽孝是应该的。很多人说张五哥是为了自保的,我觉得过分解读了,张五哥有什么可自保的呢?雍正很信任他,他也没做过什么背叛雍正的事,何来自保一说呢?
张五哥是个懂得感恩的性情中人。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平头老百姓,在必死的局面下被十三爷救下,并且还一步登天,成了大内侍卫,这是多大的恩德?恐怕在张五哥心里,老十三比老爹地位还高!给他守墓,那是尽孝心,是古风。再说,张五哥又没有参与过多的阴事,不像邬思道,得靠明哲保身、和光同尘之类的存活。所以,张五哥就是个知恩图报,心存善意的老百姓,是值得尊敬人,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心思。
写在最后张五哥替十三爷去守灵是他至诚至孝的体现,他和十三爷一样都是性情中人,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完全就是为了报恩,对他有恩的康熙和十三爷相继离去,在宫内也没什么可留恋的人了,索性离开这里,安心的去为十三爷守灵,过着淡然的日子。
王者荣耀里的东皇太一在历史上有什么典故?
东皇太一,又称上皇,东皇太乙。第一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楚国人屈原《九歌》,屈原还专门为他赋诗一首《九歌.东皇太一》。对于东皇太一,我们能一探究竟吗?
首先其形象我们都无从得知,因为没有文献记载。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找到史料文献的描述。那为什么会把他传的神乎其神,我想不清楚。对比玉皇大帝的描述,东皇太一的完全可以忽略。
近年来,很多影视、文学、游戏作品出现了东皇太一的角色。特别是玄机科技的动漫作品《秦时明月》和腾讯游戏中《王者荣耀》中的角色。
《秦时明月》中的东皇太一这个角色特别奇怪,一身奇异的服装和头饰遮住了他,让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形象。他的设定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阴阳家的领袖,其能力和知识完全是大佬的级别,无人望其项背。
《王者荣耀》中的英雄之一的东皇太一。其形象是人面蛇身,这倒是契合了《列子黄帝》篇中所说:类似女娲氏、神农氏皆蛇身人面。虽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九歌东皇太一》篇: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这篇楚辞中我们看到在吉日之时,人们身着盛装,击打各种乐器,载歌载舞,摆上各种美食佳酿,鲜花簇拥,共同聚会,来祭祀东皇太一。有诗句云:执玉朝群帝,樽桂迎东皇。可奇怪的是通篇都没有一字提起关于东皇太一,非常遗憾。难道这位地位尊崇的天神无法用语言形容,只存在人们心中?屈原为什么不作楚辞来描写这位所谓地位极高的“上皇”了?
后来很多朝代的古人也会祭祀东皇太一,希望自己的寿与天齐,长命百岁。所谓“闭欲同彭老,延寿等东皇”。又比如《宋史卷志四十九》道:家来庆东皇寿,西母共长生。修龄无极名无尽,一岁一回增。三国时期的大才子曹植著《铜雀台赋》: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皇。
他也是人们心中可以护佑风调雨顺的天神。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在亡国之后卧薪尝胆,大胆任用文种和范蠡,治理越国,最终灭掉吴国,称霸中原。而文种大夫在给越王献的强国九术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而越王采纳其建议,分别在东郊、西郊设立台位,祭祀东皇公和西王母,祈求风调雨顺。
但还有一种,是人们把他与春天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传说他是春神,给万物带来复苏,给大地带来春雨,给人们带来春耕时节。看看这些古人的诗句吧!
《随园诗话卷十六》中有《送春绝句》云:“九十春光暗里催,花飞红雨变芳埃。流莺日日枝头唤,底事东皇驾不回?” 唐代诗人戴叔伦《暮春感怀》道: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武林旧事》卷七道:东皇呈瑞,更无一片花落 《闲情寄偶·种植部》道:即自认为三春之花,东皇未去也亦可。《花月痕》道:长安二月春如锦,不许东皇一例看。
幸好元代方回著《离骚九歌图》,我们有幸看到了一副东皇太一出巡,众神拥护的场景。其诗曰:“东皇太一九霄下,百灵护驾飞龙趋。云中之君俨帝服,眇视四海翔天衢。尧女舜妃两婵娟,想见当年泣苍梧。大少司命尾东君,倏来忽逝纷驰驱”。
这些诗句中还原了一个地位尊贵、无比尊上荣光的天神。他出现的地方,都有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山鬼、东君、河伯等一群天神簇拥,排场极其宏大,人神攒动。
综上所述,百变的东皇太一,他可以是春神,也是地位尊崇、长生不死的百神之首。
老师讲牛顿是靠剽窃别人的思想研究成果而闻名于世的?
我是“红雨说历史”,可能你们老师说的的胡克和牛顿的争论然后片面的以为是牛顿抄袭,未免武断。就像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有你与我尔。我们也可以说天下物理学家老牛(牛顿)老爱(爱因斯坦)尔。虽然也有武断之嫌疑,但她们贡献确实重大。牛顿自小热爱学习专研各种问题,无论是坊间还是官方都流传着许多他好学的故事,比如为了测试风力,被雨淋。做水钟,做风车,勤奋学习各种各样。牛顿于1661年考入剑桥大学,刻苦钻研,1666年前后,他总结前人经验制定微积分,用三棱镜计算七色光折射率。26岁就成为剑桥教授。并在1687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书中介绍了牛顿力学三定律,直到后来普朗克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才扩展了力学的范围。期间200多年时间基本没有人能在相关领域做出突破。牛顿还有厉害的政治才华,比如他在担任货币局的官员时,解决了,英国货币制度混乱的问题。晚年牛顿在难以突破理论成果时,信仰宗教提出来“上帝推手”的问题。1727年正是我们这时的月份,3月20日,也就是那时候的几天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去世了。离开的时候他保有一颗纯朴的童心“我像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有时拾取光滑的石子,有时又拾取美丽的贝壳,我的内心总是欢喜的,那浩瀚的海,真理的海洋一直在面前”。
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尾段剧情中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引言:宝亲王也就是弘历,李卫做了什么事呢?李卫痛扁了一顿曾静这个王八蛋,曾静这个王八蛋做了什么事让李卫大发雷霆呢?起因是曾静辱骂了雍正,李卫是怎么知道曾静骂雍正的呢?
雍正和李卫吃饭的时候,雍正话里有话的告诉李卫的,其实李卫教训曾静是雍正的意思,弘历多鸡贼,他还不了解他爹雍正是啥人,所以,弘历不是不敢处理李卫,而是不能处理李卫,他要是处理李卫,不是打他爹雍正的脸吗?一肚子花花肠子的弘历肯定不会做打脸他爹这么愚蠢的事儿。
反而那些瞧热闹,起哄架秧子的人都被宝亲王弘历全部撤了职,而雍正只是象征性的对李卫做了罚俸一年的处分,李卫算得上是雍正最铁杆的奴才,向来是雍正指哪李卫打哪,绝不含糊,李卫从一个讨饭的小叫花子,被雍正一步步抬举到总督的位置,正是因为李卫对雍正绝对的忠诚,否则,以雍正刻薄的个性,李卫如果稍有二心,早被雍正处置了,这恰恰是李卫的聪明之处。
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就会明白宝亲王弘历为什么不处理李卫了。
曾静忽悠岳钟琪起义并给雍正列了十大罪状这件事还要从曾静忽悠岳钟琪说起,话说湖南一个叫曾静的老生员,读了一辈子书也没考取个功名,心里很是愤愤不平,于是,他和他的学生张熙异想天开的想要劝岳钟琪反清,因为岳钟琪是岳父的第二十一代世孙,而清朝正是以前女真族的后裔,岳飞以抗金而流芳千古,他们就想用这个名义忽悠岳钟琪,曾静派他的学生给岳钟琪带了一封信。
信写得很长,概述了岳飞抗金,百死不回的英雄气概,陈明当时情景,若是高宗信而不疑,力主决战,倾东南之力横扫中原,百代之下决无风波亭之遗恨。接着又谈历代功臣受主猜忌,勋名赫然功垂竹帛然后身死家亡的惨祸……信的内容如下:
湘水石介叟顿首拜上宋鹏举元帅武穆
少保之后东美将军麾下
夫昔日之“金”即为女真之族,狼狈蹂躏中原而后遁逃长白山兴安岭改称曰“满”。是满之祖为君祖之仇,乃少保之子孙有如东美者反为仇之臣!此岂以为孝?彼蛮类之族,豺狼之心,蛇蝎之性,虽窃有神器,实华夏之难劫。子曰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是以此獠非但非君,且为吾诸夏之仇也。以仇为君而事之,岂得为忠?昔年羹尧助纣为虐,杀良报功,窃得勋名无双,此固彼之不仁也,然一言不合于中朝,身死而无闻。将军以彼为法,岂得与仁与智欤?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将军乃恋栈于伪朝,苟延于危疑之间,拥兵处凶险之地,将军之危危若朝露!君知之否?五百年有王者兴,自建炎年至今,恰已适其数,君以忠良之后,英资天表,怀亿万兆华夏儿女同忾之仇,高张义帜复我汉家衣裳,则鼙鼓一鸣天下皆起,十万熊虎之士不出三秦,陆沉百年之中原可以复苏矣!
石介叟疾首椎心痛陈
一封长信看的岳钟琪头皮发麻,一身冷汗,这个张熙并没有说出曾静的名字,岳钟琪让人先把张熙带下去,然后和帐下幕僚商量对策,岳钟琪根本没有反叛之心,也不敢有反叛之心,他的前任年羹尧就是例子,他想套出幕后主谋,也就是写这封信的人,岳钟琪手下有个幕僚给他出了主意,先假装答应,和张熙结拜,然后套出幕后之人,果然这个张熙还是太年轻了,怎么能玩的过久经宦海的岳钟琪,张熙说出来写这封信的人是曾静。
于是岳钟琪连夜派人去抓了曾静,等拿到曾静,岳钟琪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雍正,曾静张熙一案一出出,震动朝野,一个小小秀才,竟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远数千里直奔野战军营,劝说主帅倒帜造反,这真是亘古没有见过的异事。
雍正和李卫对话以及雍正和李卫的心思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李卫正好回到京城,在见李卫的时候,雍正和李卫聊起了一系列糟心事,接着雍正说:朕给你看样东西,说完就把曾静骂他的信给了李卫,李卫挠着头看了一会问道:主子,这信里说的是谁呀,又害父害母,杀兄杀地的,还,还贪财好色的。雍正拿下眼睛沉着脸说:不知道吧?这个人说的就是朕。李卫瞪大眼珠子说道:怎么会?哪条疯狗敢…敢这样辱骂主子。雍正道:这个人叫曾静,是湖南的一个老生员,他写这封信给岳钟琪,叫他起兵谋反。李卫立马疾恶如仇的问道:人呢?人在哪?
雍正说:押解到京里来了。李卫咬牙切齿的道:您把这条疯狗交给奴才,我把他的牙一颗一颗地拔下来。雍正搬弄着眼睛道:其实说朕坏话的,又岂止这个曾静呢,那些被朕的新政断了财路剥了特权的人,又有几个不恨朕,有几个不说朕坏话可朕没想到啊,他们居然把朕编排的如此不堪。除了说朕谋杀先帝,逼死母后,还说朕每天都喝得醉醉醺醺呢,每天晚上要翻几次牌子,更有编的出奇的,说朕的侍卫是什么血滴子队,图里琛带着这个队,相杀哪个大臣,使个眼色,夜里就派人去杀了。
李卫气愤的立马站起来骂道:放屁。雍正道:可恨的是大理寺和刑部都不愿意审理这个案子,他们折子上说,如此悖逆之言,非臣下所敢听,非臣下所敢问,哼,其实他们心里呀,何尝不是幸灾乐祸呀。要注意李卫的表情动作,李卫显得很气愤,咬着牙道:主子,您把这个案子交给奴才奴才有法子叫这帮疯狗知道厉害。雍正摇了摇头道:你审不了啊,因为散布这些谣言的其实就是朕的那些弟弟。李卫问道:是八爷他们?
雍正道:没错,就是阿其那和塞思黑他们。那些发配到云贵的门人们沿途散步的,朕已有旨意,朕决定亲自审理曾静,他们想看朕的笑话,朕没有笑话让他们看,朕要让天下人都看一看,朕到底是不是他们说的那样。李卫站起来道: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雍正沉吟一会,抬头看向李卫道:你说的有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把这些难题留给后入呐。
从雍正和李卫的对话可以看出,雍正对李卫是绝对的信任,没有绝对的信任是不会说出掏心窝的话,而且李卫敢当着雍正的面骂脏话,雍正并没有生气。言者有意,听者有心,李卫从雍正的话里面听出了雍正对这些人的不满,雍正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江夏镇的六八女就是例子,李心说,八爷九爷我不敢打,你个小小的曾静我还不敢收拾么?
李卫痛扁曾静,看热闹的人却成了垫背的,被弘历全部撤了职,李卫只是得到了象征性的惩罚李卫说干就干,就连张廷玉都不敢阻拦,张廷玉是职场老狐狸,他深知李卫和雍正的关系,估摸着等李卫打的差不多了,他只是象征性的报告给了雍正。
李卫到了刑部大狱以后,找了曾静,问曾静道:你丫就是曾静?曾静还喜滋滋的回答道:正是老朽。李卫道:王八蛋,找的就是你。李卫脱了官服,脱了官服的意思就是老子现在不是官了,而是四爷的家奴,来替四爷出气,李卫把门锁上,对着曾静一顿海扁,边打边骂,并且还让曾静夸雍正是天下最好的皇帝。曾静被打的瑟瑟发抖,刑部的一干官员正笑嘻嘻的议论着看热闹呢。
不料雍正带着弘历和张廷玉等人来了,这些人还没发现,雍正对着围观的刑部官员问道“很好看,很好笑吗”?这帮官员马上解释道:“皇上奴才们不敢”。雍正恨恨的骂道:你们是不是觉得曾静骂朕的话很解恨呐。这说明雍正根本没有生李卫的气,而是生这帮看热闹的刑部官员的气。
这帮人赶紧辩解道:臣等岂放有这等心思。雍正鄙视地道:身为刑部大臣对这种无君无父之人,居然没有半点愤慨之心,居然还围观取乐,还说没有这等心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这群孙子拿着我的钱对于这种辱骂朕的人竟然不生气。
这帮人只能硬着头皮辩解道:“皇上圣明,其实是李卫把牢门锁上了,把钥匙也拿了进去,奴才们实在是没有法子,因此奴才们才…
弘历从小就是机灵鬼,跟着康熙在热河行宫狩猎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实事证明弘历的察言观色的功夫是顶级的,他看出了雍正没有生李卫的气,而是生这帮刑部官员的气,于是弘历说道:因此就围观取乐?大清朝怎么养了你们这么一批忘恩负义,麻木不仁的东西,张中堂把他们都给我革了。
这是弘历第一次在雍正面前发号施令,并且一革了这帮看热闹的刑部官员的职位,等于是行使了皇帝的权力,相当有魄力,弘历为什么敢这样做呢?这是因为弘历看出了雍正厌恶曾静和这帮子刑部官员,所以李卫以奴才身份靠着暴打曾静替主子出气,弘历也是以雍正儿子的身份,来呵斥这群官员,指责他们忘恩负义,并且将他们革职,替父亲雍正出气,弘历的马屁拍的恰到好处。
虽说李卫属于抗旨不遵,但机灵鬼弘历看出来雍正的心思,雍正痛恨的是曾静刑部官员,并不讨厌李卫的行为,反而还很赞赏这种行为,所以弘历用他灵敏的嗅觉和机智的脑瓜子没有处理李卫。
不得不说十全宝宝弘历察言观色的确了得,革了一帮刑部官员的职,选择性的忽略了李卫,他太了解他父亲雍正了,他知道他父亲内心是偏袒李卫的,雍正的确偏袒了李卫,只是象征性地让张廷玉罚了李卫一年的俸禄,等于没有处罚。假如弘历冒然的去处理李卫,一旦拿捏不好分寸,说不定会引起雍正的厌恶,得不偿失,这反倒给自己找麻烦了,所以弘历很聪明地把李卫留给父亲雍正处理了。
写在最后雍正曾说:如若单一就事论罪,曾静二人剁成肉酱也抵不了。说句实话,朕开初见这封信时惊讶堕泪,睡时梦里也想不到天下有人如此议论朕。但朕的秉性,‘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朕是作得到的。且不说朕的勤政爱民夙夜兴作,百代皇帝没有及得上朕的。就算朕是平常皇帝,这也是断断不受的。所以,朕不把这封信看作是诽谤。只能看他是猪叫狗吠!譬如你们,听到猪狗嚎叫,肯生它们的气,值得和它们计较么?
对于如此毒恶的诽谤,雍正为什么还意存宽恕呢?他是想表明自己是仁德宽厚的君王,是想显示自己的“光明正大,无事不可对天下”,也想借机抒发一下对那些无根谣言的憎恨,借审询曾静痛快淋漓地加以反驳昭示国人。
像曾静,张熙这样的人,只要向化,不但不杀,还有官给他做,由他们游学天下现身说法,比雍正自己四面八方地应付谣言不是强得多了。
弘历之所以不处理李卫是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雍正心里厌恶的是曾静和刑部的那帮人,反而很欣赏李卫的行为,李卫正是基于对雍正的了解才敢痛扁曾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