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是否因为没遇到那个十分喜欢的人呢?
不是
这个逻辑反了,是因为“回避”,所以遇不到十分喜欢的人。
回避型依恋形成的原因是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的,由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导致小孩形成一种羞耻感,并且将其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导致自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比如,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突然离开过,会导致一部分小孩缺乏安全感。进而会导致小孩长大后,在与人交往时,亲密关系一旦达到了他/她心中的限定值,他/她就会选择回避发展更深入的关系或者直接离开。
因为他/她害怕被抛弃,所以会选择把关系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上,更甚至有些人会先行离开,做先抛弃关系的人。
而要遇到十分喜欢的人,亲密交往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回避型依恋人格确定对方完全可信,确定对方能给他/她足够的安全感,他/她才会允许关系进一步发展。
而有些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对自己这种人际交往的应对方式也不接纳,但却难以改变,导致他/她内心更加矛盾,而这种矛盾会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来,进一步伤害他/她的人际关系。
这里有一些建议,或许你可以看一看
1、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完美,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2、正确认识自卑感,它有弊也有利,正确对待它,它可以成为进步的动力,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有讲到过这个话题,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3、看到自己的优点
最后,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类型是由鲍尔比提出的,如果想要依恋人格了解得更深入一点,可以去了解一下他的书。
不愿妈妈离开属于哪种依恋类型?
应该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安全型自主型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基本相同。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
第二种是痴迷型这是给予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的安适坦然...
依恋定义?
依恋的种类有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三种。
安全依恋的人能够信任自己的伴侣,而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自信地各自独立活动。焦虑矛盾依恋风格的人会因为他们的交际行为,而被伴侣看成是过分依赖,而引来麻烦。他们易于担忧伴侣是否爱自己、伴侣是否珍重自己。回避依恋风格的人难以与他人亲近。他们难以信任他人、也不喜欢依靠他人。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于婴儿期。有观点认为,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依恋风格。
依恋类型具有什么性质?
依恋类型的人,往往不够自信,缺乏主见,害羞,不敢张扬,缺乏安全感,比较孤僻。
儿童的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依恋。
1、安全依恋的幼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探索游戏室。但母亲离去时表现出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幼儿会主动发起与母亲的互动,寻求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接着开始探索行为。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但有时也能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
2、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后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能继续玩耍。母亲回来时,表现出对母亲的回避行为,不注视母亲,而是寻找玩具。对待陌生人甚至比对待母亲的回避还少一些。
3、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一进入游戏室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着母亲的去向,母亲离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