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恩图,如何理解痛点法则?
题主好~嗷呜~

看到您的名字,我一度怀疑您是身体哪个部位痛了,才这样问。
可汪汪毕竟不是大夫,就只能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去解释了。
先来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痛点?
痛点是你站着排长队时,心想如果有张椅子坐坐该多好;是如厕时发现是个有点脏的坐式马桶,而恰好又有一次性的马桶纸可以消毒;是出门没带伞突然下暴雨,发现身边的小卖部有雨伞可以借用。
“痛点”是人们在完成某种行为、进行某种体验过程中的阻碍,是能够触发人强烈渴求的动机或产生负面情绪(例如恐惧、害怕、抱怨等)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痛点”是一种需求,而且真正的痛点是产品/服务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往往都是刚需。
所谓刚需,就是用户绕不过的地方。比如你要到某地旅游,就必须选择其中一种交通方式去,不管是高铁飞机汽车,还是骑车走路过去,要完成这个目的,就必须选择其中一种方法。
痛点如果按情绪来区分,可以分为止痛型和愉悦型。止痛型指的是产生的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不解决会让用户勾起愤怒、抱怨、害怕等负面情绪,比如谁都害怕到汽车服务区里脏兮兮、排泄物到处都是的厕所;愉悦型则是指这个问题可能用户根本没想过,或者根本不知道有这种解决方案,一旦解决了用户会产生非常愉悦和高兴的积极情绪,且很有可能依赖于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洗衣机了:啊,原来这些脏衣服可以直接扔进去洗,多省时间!多省功夫!
在理解“痛点”的时候,也要理解另一个概念:“痒点”
“痒点”也在用户需求的范围里,是用户/消费者需要的东西,但不是刚需。比方说抽烟时用的打火机,防风的要比普通的好用一些,但实际上,用防风的频率和场景没那么多,用户也可以用手捂一下也能起防风的效果。
这里的防风,就是痒点。痒点不能解决用户刚需,但能够让用户使用时方便、快捷、舒适很多,体验上有升级但起的实际作用不一定很大。就像身体上有哪里痒了,挠一下就很舒服,不挠忍一忍也没事,少有人一直不停的挠。如果一直挠的,就是皮肤病了,就变成了痛点。
根据上面的描述,就可以基本得出下面的这张关于痛点、痒点、用户需求和刚需的韦恩图:
那要怎么去找到消费者/用户真正的痛点呢?
1. 最直接的,是听听用户的声音。在一些论坛上、自媒体上、或者产品的使用测评里、用户的朋友圈等等,看看他们对产品/服务是怎么说的,如何评价的,有没有抱怨什么?吐槽什么?嫌弃什么?用户自然流露的信息里,往往埋藏着许多珍贵的宝藏。
2. 最全面的,是去分析用户的数据。通过来自用户的各种反馈、浏览痕迹、操作痕迹,利用大数据去判断行为,用数据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这需要极其辩证的思维和丰富的阅历、经验,但所得到的结果相对全面而准确。
3. 最深刻的,是亲自去体会感受。如果有机会、有可能亲自去感受,就必须去。在体验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尝试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用户的感受,再去思考分析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需要怎样才能满足得到自己。
痛点的概念和法则,对于产品层面、营销层面和消费者而言都非常具有启发性与积极意义。找到真正的痛点,就像找到“鲁伯特之泪”的尾部,抓住了关键矛盾,能极大提高产品和用户体验,创造更大的价值。
(汪汪小科普:“鲁伯特之泪”是熔融状态下的玻璃滴入冷水中形成的液滴状玻璃固体,头部非常坚硬,连液压机、子弹都无法将其破坏。其弱点在于尾部,只需轻轻用钳子一捏,整个鲁伯特之泪就会彻底粉碎)
以上就是汪汪对于痛点法则的一点愚见,希望能帮到题主。嗷呜~
基本韦恩图强烈效果怎么设置?
1.电脑打开PPT幻灯片,
2.
点击smartart工具,设计,
3.
点击smartart样式,点击下拉,
4.
点击强烈效果样式(鼠标移上去显示强烈效果四个字),
博士当中小学教师是人才浪费吗?
博士处于我国人才培养金字塔的最高端,是高端人才,也是稀缺人才。
正常来说,中小学是义务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所以中小学老师本科毕业就完全可以承担,最多就是硕士,已经绰绰有余。
可是为什么经常听说深圳某个中学、上海某个小学、杭州某个幼儿园,动辄招聘博士,并且是985、211大学的博士,甚至是清北的博士,并且应聘者很踊跃,还得择优选拔。
于是有人发出质疑,博士当中小学教师是人才浪费吗?教育有被过度消费吗?
毫无疑问,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人才浪费,是一种过度消费。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杀鸡且能用宰牛刀。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才能达到物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功效。不是什么事情、什么工种,都是学历越高越好,这是一个不正常的评判标准。
一个博士一定能把幼儿园的小朋友教好吗?能把小学生教好吗?博士生就一定比师范毕业的本科生强吗?未必。
从我国教育体系来讲,国家设立了那么多师范学校,各个层级的,从中专、大专到本科,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的中小学培养师资,其培养师资的系统性、权威性、综合性远超一般大学。
作为一位老师,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教学方法、教姿教态,甚至板书教案撰写,都很重要。另外,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如何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这些可能比知识更重要。
师范生往往在这些方面会接受系统的专业的训练,而博士恰恰在这方面可能并不具有优势。
博士是高端拔尖人才,其培养体系和目标,就不是针对中小学师资的需求设立的。
所以不要盲目地认为,招一个博士就一定比本科生强,比硕士强,这是典型的唯学历论。
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博士愿意当中小学老师呢,为什么不去搞科研,做项目呢?
实际上,这和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有关。
高校集中在大城市,人才集中在大城市,而很少有人愿意去中小城市,更不用说西部、基层、农村等地区。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一方面大城市人才扎堆,尤其是高学历人才,博士硕士一大堆,但高端需求是有限的,于是只能向下走,最后就选择了中小学。
而这些中小学也不会考虑太多,强烈偏执的认为,硕士一定比本科强、博士一定比硕士强,能找到博士为什么招硕士呢?用博士装点学校门面多好啊。这就是过度消费的典型表现。
另外一方面,广大西部,尤其是农村、基层等艰苦地区人才稀缺,不要说博士,本科生愿意留下都不容易。即使个别留下了,目的也是为了进入体制,过不了几年,就通过各种途径关系逃离原地,至少去个县城等地方。
这就是目前的问题所在。大量的人才浪费在不该待的岗位上,而大量需要人才的岗位却缺乏人才,地区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已经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实际上,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一个博士,能踏踏实实在一个小学教师岗位上做好工作吗?必然会带来师资的频繁流动和不稳定,而这恰恰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也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
我们现在提倡光盘行动,节约粮食,其实人才的浪费,人才的过度消费,是一种更大的浪费,比浪费粮食后果要严重得多,影响也大得多。
希望用人单位和博士本人能理性做出选择,当然也希望社会的用人机制能从扭曲状态转变,逐渐改变目前的地区城乡差异,实现相对均衡发展。
虽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但不这么走,目前的这条道是一条死胡同,无法长远走下去。
不大于10的自然数的集合表示?
我的答案是:不大于10的自然数的用集合为A={0,1,2,3,4,5,6,7,8,9,10}或者是B={a|a是不大于10的自然数}
我们知道,自然数包括正整数和零,不大于10的自然数也就是小于或等于10 的自然数,包括0,1,2,3,4,5,6,7,8,9,10。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还有韦恩图法。
集合圈的表示方法?
集合可以用韦恩图表示,韦恩图可用矩形和圆圈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