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高三毕业有多少人破了处,青年失业率再破记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诸多5月份的经济数据,其中城镇调查失业率尤为引人关注,全年龄段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4月持平,而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与我上个月预测的一样再创新高,达到了20.8%。
20.8%的青年人失业率高吗?统计数字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当下16岁至24岁青年人的失业情况呢?本文与大家讨论一番。
关于城镇调查失业率,第一个需要讲清楚的问题是大量在校学生不算在失业人群之中,否则青年人失业率早就超过50%了。
大部分青年人16岁的时候在上高中,一部分青年人18岁至22岁之间正在就读大学,还有一小部分青年人哪怕到了24岁还在读研究生,这部分人群不可能工作,所以计算失业率时将其排除出去。
我国16岁至24岁的青年人被分成了三类,分别为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和非劳动力,其中,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统称为劳动力。
很明显失业率是在劳动力的范围内进行统计的,也就是只与就业人口以及失业人口有关,非劳动力不在失业率考量范围之内。
那么哪些人属于非劳动力呢?简单来说就是不仅没有工作而且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的人。比如,张三家半年前拆迁后分到了1000万元,之后张三辞职并在最近的3个月里没有找过工作,张三是非劳动力。
理解了该定义后自然能够得出在校学生同样属于非劳动力的结论,不属于失业人口范畴。基于以上统计口径得出的青年劳动力为3300多万,失业人口为600多万。
去除正在上学的学生以及压根不想工作的非劳动力后得出的2023年5月青年失业率为20.8%,不仅连续第二个月突破了20%大关而且还创下了近年来的记录,比疫情期间还要高。
5个青年人里有1个失业,大家觉得统计局给出的数字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我相信大部分人的体感是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数量可能更多,5个已经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里远不止1个找不到工作,为何切身感受与统计数据存在差距呢?我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我国的就业标准过低,一周工作1小时就算有工作。
前面说过劳动力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前者人数越多失业率越低、后者人数越多失业率越高。我国统计部分对于就业人口的定义为“在调查参考周内,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了1小时及以上的人”。
换言之,哪怕你一周只送了1个小时的外卖或者开了1个小时的网约车也算有工作的就业人口,只有那些失去工作后整周都在找工作且没有付出过一小时以上有偿劳动的人才是失业人口、会为失业率“贡献”一份力。
该标准是否定得太低了值得统计部门与专家好好研究,咱们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较低的失业率而把标准定得脱离实际,在我看来一周至少工作5-10小时以上才能算就业人口。
第二,农村无业青年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数据全称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注意,是“城镇”不是“城乡”,换言之,统计范围不包括在农村生活的青年人。
一部分在城里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暂时回到了家待业或暂时以务农为收入来源,他们其实也是属于想找工作却找不到工作的人群,可没有算入失业人口之中,所以实际失业情况比失业率体现出来得更严重一些。
青年人失业率高与这个年龄段人群的特点有关,大部分人还未结婚生子,有些人的父母依然在工作,没有房贷要还,身上的担子不重,这给了青年人敢于挑选工作的底气。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我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对待工作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希望能够找到收入更高、前景更好的工作,跳槽频率较高。我的一些同学更是经常裸辞,还没找到下家就不干了。青年人的这一特点无疑增加了失业的概率,不少人是主动失业非。不过,当下的就业市场紧张,工作岗位确实不多,这是不可否认的。
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在想办法帮助青年人找工作,如四川省最近启动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青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提到当前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孩子们最需要帮一把的时候,同时呼吁企业可招可不招的要招、可多可少的多招、可早可晚的早招。
企业要出力,政府更要出力,让企业有能力多招一些员工,可以通过补贴、减税等形式鼓励企业设置更多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尽快出台政策恢复市场需求,让经济重回正轨,企业只有赚得到钱了才敢于投资、愿意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文章分享结束,高三毕业有多少人破了处和青年失业率再破记录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