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食用蜗牛和市民切莫触摸与食用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食用蜗牛以及市民切莫触摸与食用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出现在小区里的非洲大蜗牛。(热心市民供图)
2、听到“咔嚓”一声,抬脚一看,地上又多了个碎壳的大蜗牛……近日有市民反映,入夏之后,一些小区及人行道等区域“凭空冒出”一些大蜗牛。这些大蜗牛总是“肆无忌惮”地“行驶”,群众一不小心就会和它们“亲密接触”,从而引发了不少“事故”。
3、这些大蜗牛是什么来头?怎么突然就出现了这么多?跟它们接触会不会有危害?昨天,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联系了厦门市绿化中心的专家,一探大蜗牛的奥秘。
4、大蜗牛泛滥市民防不胜防
5、“路边大蜗牛泛滥,看着好吓人,麻烦物业出手清理下。”7月以来,在翔安美地雅登六里小区业主群里,“大蜗牛”成了高频词汇。业主们纷纷反映,每到夜晚,大蜗牛就结队出游,爬到小区道路上,成了一个个“小地雷”,老人小孩一不小心踩到,很容易滑倒摔伤,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6、“20号楼前,10米不到的路程,我就看到了二三十只大蜗牛!”微信名为“雨人”的业主分享道,特别是碰上下雨天,大蜗牛就跟雨后春笋般纷纷开始冒头。他建议物业,可以采取“下药+人工捡”的方式,在大蜗牛频繁出没的地方采取措施,并集中处理这些野蛮生长的大蜗牛。
7、家住同安的谢先生也分享了他跟大蜗牛“斗智斗勇”的故事。谢先生家住银湖花园,拥有自己的小花园,花园中养着各种花、草、果树及中药,它们在谢先生的精心养护下茁壮成长。令他烦恼的是,入夏后小花园来了群“不速之客”,就是那些大蜗牛,它们不请自来,在小花园里吃起了“自助餐”;它们爬行留下的黏液也让谢先生一家后怕,总担心“不干不净”,对身体健康有影响。于是,谢先生撸起袖子开始自己的蜗牛清除计划,徒手抓起了一只又一只的大蜗牛。“最多的一次,我一口气抓了40多只大蜗牛。”谢先生说,“最大的一只,体型跟小可乐瓶差不多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蜗牛还“特能生”,产仔一窝密密麻麻的,每个蜗牛宝宝跟半个小拇指甲盖差不多大。
8、勿食用易引发脑部炎症
9、这些蜗牛“姓甚名谁”,从何而来,数量怎么这么多,会不会有危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联系上了厦门市绿化中心植物检疫科樊改丽博士。
10、樊改丽告诉记者,目前市民在路上看到的大蜗牛,基本都是非洲大蜗牛,又称“褐云玛瑙螺”。作为我国确定的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主要在温暖湿润的环境生活,一般白天躲在阴暗潮湿的土壤或腐烂的植物中,傍晚时分开始出来觅食。“非洲大蜗牛在厦门缺少天敌,方便进食的同时繁殖能力又强,本来也不少见。”樊改丽表示,恰逢厦门近期雨水较多,为非洲大蜗牛的生长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作为群居生物的它们又雌雄同体,交配相对方便,一窝就可以产下70到300只的小蜗牛,导致其数量剧增。非洲大蜗牛的齿舌上密密麻麻布有25000个小牙齿,像锯子一样,进食时可谓“既吃得多又吃得快”,而它又不“挑食”,能够对500多种植物产生危害,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对本土物种、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危害。
11、那么,在路上看到非洲大蜗牛,应该如何处理呢?樊改丽提醒,市民朋友们不要徒手触摸非洲大蜗牛,因为它们身上携带了不少细菌及寄生虫,尤其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一定要处理的话,请做好防护措施以防止直接接触,比如戴上手套、口罩、护目镜等。至于有些市民提到是否能食用非洲大蜗牛,樊改丽强调“不建议”。因为烹饪温度和时长不够就无法杀死它们体内的寄生虫、细菌,吃了容易染病,“大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去尝鲜”。
12、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好了,关于食用蜗牛和市民切莫触摸与食用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