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顶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感觉和聊聊音箱的速度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来聊聊音箱的速度吧:且不说电速,音速每秒钟都340米了,离开音箱几米之遥,谈音箱速度岂不是玄说?
其实音箱速度非直接意义上的速度,而是……。
一张CD碟如果时间长度是60分钟,任何音箱播完这张CD一定都是60分钟,不可能出现快与慢的偏差,但我们一定会感觉到有的音箱播出的音乐悠扬舒缓纤毫必现,有的音箱则表现得急急忙忙吵吵闹闹,这就是“音箱的速度”。
一些口水碟在速度慢的音箱里不仅不难听,而且可以听出录音师添加的“人造甜蜜素”;但在速度快的音箱里则是急急忙忙、吵吵闹闹,硬说童丽不堪入耳其实可能问题出在器材上。
真正高明的音箱设计师不仅仅是简单地做好“指标”,更多地是考虑声音的听感,会在关注电声指标的同时更多的思考“生理声学”、“心理声学”。
声音的平衡度会造成听觉感知上的快、慢差异,尤其是人耳十分敏感的中高频。当中高频稍稍突出我们就会感觉到声音变快了。家用hi-fi音箱使用的时候往往声压开的不高,常常在80分贝左右,这时即使音箱的频率响应指标测试完全是一条平直的直线,我们也会感觉出中高频凸出,声音偏快。声音听感上的平衡不等同于电声测试上的绝对平衡。如何来控制中高频量感和所谓的速度?这就考验音箱设计师的水准了。“音箱的频响曲线不是简单测试和调试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它是音箱设计师对音箱重播音乐的再创造”。
音箱的速度不是“物理名词”这么简单
站在玩家的角度:我们希望音箱重播的音乐悠扬舒缓,动静相宜,希望听到更多的细节,就好比西湖泛舟,水清天蓝,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如果我们坐在飞驰的列车上掠过西湖,眼前一定是模糊一片。我们希望通过音箱的重播尽量领略音乐的全貌,希望得到美的享受,也就希望音箱的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越慢越好(这种“慢”不是测试指标上的“慢”)。或许对音箱速度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登高远眺的,有管中窥豹的;或许这个“速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好的音箱必定有好的瞬态响应,测试指标上的快带来听感上的慢。
喇叭对微弱信号要有足够的响应能力,这样才可以将音乐中的细节表露无遗。音箱能够将小信号还原,音乐细节也就丰富了,这就是所谓音箱的“分析力”。细节表达丰富的音箱在听感上不是快,而是慢,因为我们来得及听清楚想要听到的东西。
听细节表现不全的音箱就好比坐在高速列车上看窗外的景物,只有一个大概轮廓,因为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为提高喇叭单元对弱信号的响应能力,“高顺性”方向,以前国内单元厂家受材料的制约一直处于落后的状况,好在这种状况现在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现在可以拿到世界上很多知名喇叭材料配件商的顶级材料,已经与世界知名单元厂家几乎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
提高喇叭单元对弱信号的响应能力牵涉到很多的方面,单单是音圈的骨架和线材材料设计师们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纸→铝→铝合金→有机高分子材料→USV→ASV→CCAW→纯铝→改变线材截面形状……,一直在探索质量更小、耐温更高、承受功率更大、直阻更低的方案。
失真也是影响听感快慢的主要因素。
喇叭单元的失真分为奇次谐波和偶次谐波失真,如果将失真的原因简单分类主要有二种,其一是“分割振动”引起的失真,其二是“磁路”引起的失真。分割振动比较好理解:当低音音盆或高音膜片刚性不够,在高速和大振幅运动时音盆或音膜不能够保持原有的形状,而是产生分割现象。比如低音喇叭的音圈向上运动时,音盆的上部反而向下;高音音圈向上运动时球顶顶部发生凹陷。
磁路失真是由于磁路不对称造成驱动音圈的力不均衡而产生的,还有一个主要的磁失真是大振幅时音圈离开均匀磁场,导致驱动力“失常”引起的。
如何改进喇叭单元的失真是电声工程师的任务,音箱设计师要做的是控制分频器引起的失真,而作为玩家和发烧友基本了解失真的原因已经足够,要的是“听得舒服”,耳朵收货。
当喇叭单元失真严重时会发出很多原本不应该有的声音,这些不和谐的寄生信号会充斥我们的耳朵,会屏蔽掉音乐的细节,这种状况出现使得应该悠扬动听的旋律嘈杂不堪,我们会感觉到声音的“速度”似乎快了不少。这里说的“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而是听觉上的感受。
罗罗嗦嗦说了一大通,其实此“速度(主观听感)”非彼“速度(测试指标)”。
1、幅频特性上中、高频凸出的音箱会在听感上觉得速度快。
2、中高频失真严重的音箱会在听感上觉得速度快。
3、时域特性不良也会影响听感上速度的变化。
关于本次顶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感觉和聊聊音箱的速度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