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霍兰德代码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开启探索自我的神奇之旅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2016年,那是一个夏天。初识生涯,学到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大开眼界:竟然有这么直观、简洁、逻辑清晰的理论,喜欢!
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了解是模模糊糊、稀里糊涂,回想那时的我,就像被一团迷雾笼罩着。
既然学了就测起来吧。兴冲冲地测了自己的代码,结果是:S(社会型)。顿时,心拔凉拔凉的——单代码,职业选择少,服务业,最好选择完全和代码符合的工作……难道我只适合端盘子,要不就是伺候人?
本来冲着测出超能力去的,结果只能干服务业。刚刚学习的我,好像被这些理论捆住了,动弹不得,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但不久,随着生涯学习的不断推进,面对更多有趣的概念和工具,眼花缭乱的我顾不上为大S黯然神伤了。
跟贾杰老师系统学习生涯知识的我遇到了SDS(职业倾向自我探索)。它的测评非常全面,从喜欢的活动、能力、感兴趣的职业等5个部分进行评估,还有严格的指导语。
增加了A(艺术型)代码,让我兴奋不已:一直循规蹈矩、保守内收的我,竟然还有创造性细胞?这次测评就像一个闪光的魔法棒,“唰”地一下,点亮了中年妇女沉闷的夜空。
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当你行至人生的一半时,发现“突然的自我”——数不尽相逢,等不完守候,如果仅有此生,又何用待从头?
那时候对自己的认知还较为局限,认为A代码体现在喜欢写文字、喜欢唱歌、普(胡)遍(乱)联系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对于从小羡慕的画画,只能在心里感叹:此生无缘了。
疫情来袭,好几个月待在家里,我开始上各种网课,一口气上了5个视觉训练营。
起初,一直认为毫无艺术天赋的我无法解释一个事情:当笔尖划过纸面发出的沙沙声为什么让我的心这么静?一拿起笔,我的心就化了;看着我画的那些花花绿绿,那些小人,我就不想别的事了……
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来,我趴在床边的垫子上画呀画,脚都麻了,却舍不得起来。晨晨昏昏,云卷云舒,沙漏……如果拍成电影,大概就是这个情景。
尽管视觉图跟传统意义上的“画画”不一样,而是一种创意的表达——但依然让我觉得:我终于会“画画”了。
打卡的那段时间其实很烧脑,也很费时间,但喜欢是挡不住的。
打卡作业总是得到同学们的赞叹,几次互动之后我高兴地给自己贴了标签:“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原来我可以把创造性带进我的生活。中年妇女的夜空更明亮了。
从此以后我好像开了挂:带领读书、群分享,画课宣;读书笔记,能画绝不用字;画设计生涯课每个环节的内容;做生涯咨询,画思维导图。
创造力那块冰封的大陆消融了,我去到那里,找到了深藏其中的关于我的拼图,和我现有的拼图合在一起,“叭!”严丝合缝,那原本就是我的一部分。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不管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还是职业性格、职业技能测试,所有测评都是基于当时的情境,测得人们对这些测试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人们永远不能、也不应该用一个结果定义自己。
因为自我探索,永远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再实践再反思、让认知开疆拓土的过程。
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里,我知道了一部分“我”,我也知道了还会有不知道的“我”,那也仅仅局限在目前的认知范围内,而真正的“我”更广阔,内涵更丰富,是超越了这二者之上更多的存在。
1、这篇文章是给北森生涯第一届征稿大赛投的稿,未能入围,无法获得奖金,客观上是一种遗憾,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
从成长的角度来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正如人生这段旅途,何种尝试都是朝向梦想奔跑的姿态。
2、每天要做一些真正让你感到有热情的事情,你才会觉得这一天并未辜负。
3、哪些事情呢?兴奋不已的事情、感兴趣而且觉得很有吸引力的事情、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激情和能量的事情,做完以后你觉得“这就足矣”的事情、做的时候感到浑然忘我的事情(心流体验)......
比如,我这会刚刚画了几张图,点击、上传,那种心满意足、志得意满、仿佛置身另一个空间、废寝不忘食(哈哈,因为吃饭比这个更重要,不信你去看看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的状态就是了。得了正好画了一张,就拿出来吧。
关于霍兰德代码和开启探索自我的神奇之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