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阳性的前兆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出现这两个症状要警惕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日前,杭州萧山中医院
心内科刘喆主任团队
在一天内先后接收了
一名肺栓塞病人和急性心梗病人
两位患者或是刚感染新冠
一医生接连抢救两名患者
都出现了胸闷胸痛症状
78岁的楼大伯“阳”了3天后出现胸闷不适,由家人送至萧山中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经肺动脉造影提示其左右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大范围栓塞。
经过手术治疗,医生们取出大块血栓,术后楼大伯胸闷气急症状即刻得到缓解。
楼大伯的肺动脉吸栓术刚刚结束,刘喆医生又接诊了一位急性心梗患者。
44岁的王先生“阳康”后没多久,突发胸闷胸痛2小时,被家属送到萧山中医院急诊科,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右冠近段完全闭塞。
王先生被送入医院时已距离发病有2个多小时,拖延时间越久坏死的心肌越多。团队又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迅速为患者打通闭塞的血管并植入支架一枚。
术后,王先生胸痛不适症状随即缓解。
需警惕“肺梗”“心梗”
刘喆医生提醒,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高龄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被新冠病毒感染,在对症治疗感染的同时,一旦出现胸痛、胸闷、胸部不适、晕厥、低血压、低氧血症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新冠病毒感染最多的症状是发热,咳嗽;对这些症状,由于大众的知识普及度高,会及时用药或就诊处理。
但如果出现胸闷气急时,由于医学背景的缺乏,每个人的关注度会不同程度缺失。自我感觉良好,或觉得没什么事情,坚持一下就好了。殊不知,这在医学上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肺栓塞风险增加33倍
研究人员发现,感染者在确诊新冠30天后,肺栓塞风险增加了33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增加了5倍,一般性出血事件风险增加了2倍左右。
与未感染新冠的人相比,出血风险升高将持续2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升高持续3个月,肺栓塞风险升高持续半年。
2022年8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显示:新冠住院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比流感住院患者高60%~89%。新冠病毒感染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急性肺栓塞是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是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尤为重要的事情。
“如果没有及时补液,血液浓缩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心血管急症。”刘喆医生表示,像这次楼大伯的肺梗和王先生的心梗也与其发热大量出汗脱水,再加上食欲不佳,没有及时补充水分,造成血液高度浓缩相关。
怎么样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
多饮水可增加机体的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当每日饮水量达到2000ml时可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如伴有发热时,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但切记不要过度饮水引发“水中毒”。
适当运动下肢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加回心血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瘀滞在小腿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老年人久坐后可在室内多走动或进行屈伸膝关节、踝泵运动;年轻人可行瑜伽或健身操等有氧运动。
另外,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低盐低脂、低糖、少油炸的食物,可减少胃肠道的刺激,可有效降低血液黏滞度,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
刘喆提醒大家,如出现突发的单侧肢体的肿胀、皮肤发红、小腿“抽筋”等,休息后症状不缓解;以及不明原因的突发胸闷气急、胸痛等等表现时,需要即刻到专科就诊。配合医护人员行相关检查,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排除是否有肺动脉栓塞或心梗等急危重症。
官方:全国发热门诊、急诊高峰已过!
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
全国发热门诊、急诊高峰已经过去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
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和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呈现达峰以后整体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也呈现下降趋势,就是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是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热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急诊的情况总体呈现了达峰以后持续下降趋势。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下降到109.2万人次,较峰值时下降28.4%。急诊当中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率由12月22日的峰值8.8%,之后稳步下降到1月12日的2.9%。这一数据显示全国急诊高峰已经过去。
门诊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态势。1月12日全国普通门诊诊疗总人次913.5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门诊患者中新冠阳性感染者占比,12月19日峰值是5.7%,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占比0.9%。普通门诊日诊疗量持续增加,目前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当中。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收治了117万人,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收治10万人,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1月3日达到峰值27.5%,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21.7%,较峰值时期下降了5.8个百分点。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做好医疗救治是
实施“乙类乙管”后应对疫情的关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做好医疗救治是实施“乙类乙管”后应对疫情的关键。
要面向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和分级分类服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要落实三级医院分片包干责任制,畅通重症转诊绿色通道,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要高度关注农村地区,落实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的机制,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做好分级分类救治,通过下沉巡诊、远程协作等方式,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要倡导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健康幸福过大年。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