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长前胡,以及从传说中走来的前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在黄河故道、卫运河畔,黑龙港流域,朱家河西岸,有着生我养我的故乡——前胡官庄村,简称前胡村。
2、前胡村位于中原腹地,临西县的西南边陲。往南十里是馆陶县,往西南走五里就是邱县,往北十里是威县,距离邱县城与临西县城都是三十里地,距离临清城和馆陶县城均为七十里地。距离邢台和邯郸分别为二百四十里和一百八十里,距离石家庄和济南都在三百六十里,距离北京则有八百里。
3、六百多年前的明初,邓、石两姓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先入榆林村,后因村中张门出事,怕殃及自身,迁于村东大碱洼定居,成为村庄。清康熙年间,朝内一官员闻榆林村人性倔犟、明査暗访行至此地,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立时四水汇集,碱洼变成泽国。官员目睹此情,不由言道:“此乃湖地也!”因语出官口,遂取村名湖官庄,后演写为胡官庄。1963年分成前胡官庄和后胡官庄两个大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简称前胡、后胡。
4、过去胡官庄虽然是一个村,但是实际上是由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自然村组成的。我们习惯上称为前街后街。那时候前后街之间由一条半截子的南北街连在一起。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从村落建筑格局上讲就是为了采光,东西分布可以最大规模的利用南部天空投射过来的阳光,南北短避免互相遮挡。这样前后街各自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短的自然村。1963年分开后,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两个村盖房连在一起了。不是本村甚至居住在附近的人,很难分清哪是前胡哪是后胡,原来的半截子南北街基本上废除了。这样我们前后胡基本上都是只有东西街,而没有南北街。
5、在我们村的中间那道街的中部偏东点,过去却是整个村的东南角。建国前那里有一个大庙,供奉的是道、佛两教的神。每年的正月十八到二十这三天,把神请出来吹奏着鼓乐笙笛,在大街小巷巡游降福,三乡五里的信徒们纷纷前来顶礼膜拜,仪式隆重,场面壮观。这就是打醮,目前只剩下了每年正月二十的古庙会了。庙上有两棵大杨树,杨树高耸入云,底部一个人搂不过来,想上树必须搬梯子。相传杨树上住着杨仙,据说这个杨仙并不是杨树成精的杨仙,而是打败孙悟空的杨二郎,名头很大,自然影响力也非同一般。因此庙里的香火也很兴旺,伺候庙宇的火工道人就无偿占有三十亩耕地,由此可见一斑。杨二郎在这里不时显灵,护佑着这方水土,保佑这里的人们。这里自然是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在庙宇的西南有一个大水坑,人们根据她的大致形状美其名曰盘龙坑,而且那哪个地方对应着龙的什么部位,说的有根有据,活灵活现。在大水坑南边有一条流水沟,也被称为登天梯,自然也是有鼻子有眼的,令人不得不信。围绕着村庄的种种迹象,可谓二郎神青睐的结果,在敬奉神灵的时代,人们自然津津乐道。
6、在我们生人的居所往北走一户人家,有以一条小街,东西长100米左右,南北宽五、六米。它大致上位于今天前胡村的中心大街与最北边北大街中间偏北,过去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街,把居住在这里的人成为小街上的,事实上则是前胡邓氏大门长房这一支。据老人们说,是先人们盖房子时特意留下的一个类似于今天公园性质的公共活动场所,而且还大有讲究,东进西出,恰似一道弯弓,俗称官帽型,水走回龙水,人走大官道。总之,图个吉利。小时候,还可以看到街两边一桩桩蓝砖到顶的房子,可想而知在她极盛时期的富庶及繁华。儿时,经常听一些上年纪的人,带着浓浓的怀旧的心情,给我们讲述着小街极盛时期的情况:一到夜晚,卖花生、卖油条、卖烧饼的在这条街上叫卖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或者独自或者大人领着买这买那。家家都是欢声笑语,这儿成为全村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心。整个胡官庄村,没有比这过得更好的地方了。
7、我们的先人世世代代打过很多井,仅仅我所见过的老井就有好多眼。地里的井不必说了,村里的老井就有很多。村南的五一井,据说是邓氏家族迁民以来打的井,被称为五一井是因为井旁边的人家小名叫五一,他在家祖中叫邓元柱,没有小男孩传世。他家附近的井周围有几小块菜地,这是邓氏家族第三代弟兄四人分家时的菜地,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邓家老四股的各自祖传菜地。隔着一个大水坑,坑西沿也有一口小井,这是邓氏家族与孙氏家族共用的水井。相比较而言,前者不仅大,而且水也好,熬的小米饭又粘又香。
8、沿着中心大街往东走,在主席台那儿往南拐,百群爷门口外有一眼小井。这眼井见证了百群爷的爷爷兴连爷拥有五百亩土地,三个儿子三处砖抠宅院的家业兴旺盛况,这眼井保障了人饮马喂所需之水。小时候这眼井基本上没大些水了,人们吃水主要到大街东头大庙上那眼井里挑水。大庙上的这眼井,除了附近村人使用外,主要是供庙上道人使用。尽管庙早在建国前就已经拆了,但是人们习惯上还称它为大庙上的井。
9、前边大街上说完了,再说北边大街。北边大街北边大坑南边有一眼井,这眼井水质也很好。说起来这眼井,还有着一个凄惨的传说。这眼井冲着一个大胡同,顺着这个大胡同,就是我们这一枝邓氏家族人居住的小街地带,过去这里人财两旺,是整个胡官庄村的经济文化中心。打了这眼井之后不久,赶上了七七事变。仅仅事变这一年我们村小街上就死去了好多年轻人,据风水先生说,祸源在这眼井,井顶着一条龙,井口冲着胡同胡同连着小街,住在这里的人们自然得遭殃。后来人们在风水先生指点下,在井的南侧打了一堵墙,用以隔断井与人们这个连接气场,以保全大家性命。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怎么着,日本人最终被打败,我们的先人们没有继续扩大死亡。就在我八、九岁时,在这眼井附近东南角又打了一眼井,这次用红砖做的井壁,不过这眼井也没使用多少年,而且井水的水质也没老井好。目前这两眼井都在都在明雪叔屋底下或者院子里。小时候,就在这里,我见样学样地洗衣服,不过姐姐说洗得不干净。隔着大水坑,坑北沿也有一口小井,是后胡官庄东头这边人们的吃水井。上面有一块大清石,我们不断在那里玩耍,小伙伴们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10、1963年前、后胡分开时,前胡四个小生产队,耕地面积二十四顷即两千四百亩。除了北部东北西北与后胡接壤外,西南南部东南分别于与西大屯摇鞍镇搭界,东部东北分别于马尔寨村侯庄村邵庄村地搭邻。说起来,这些地邻都有着很多故事和渊源。目前老母亲居住的地方往北走两家路东边连省家的祖坟前些年竟然在前西大屯地里,可见老年间那块地是他们家的田产。只是近些年才把他的祖父父亲移葬到堂兄弟的田地里,曾祖父以上的先人坟茔依然留在西大屯地里。东北方向,有一块到庄地,一直到了侯庄村边,因此得名到庄地,据说在这块地里干活的人们,口渴了直接到侯庄井上打水喝。后来因为距离村太远,水利条件达不到,自然受益小儿子抛荒,被侯庄村民据为己有。至于原来夹在邵庄地中间的马家坟那块地,离村也不近,后来也成了邵庄的田产。当然在我们前胡村的田地中间也有后胡的几块地,后来也都置换过来,连成方以便耕种。在这些耕地中,尤其是河东的耕地,基本上都是迁民前的寨子窑村废墟,自然埋藏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及传说。而寨子窑村又位于朱家河西岸,朱家河前身系黄河支流淇水,可见我们前胡村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渊源。
11、我们前胡村这片热土,见证了燕王扫北、乾隆下江南等重大历史事件,经历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前胡村人口耳相传着民间版的二十四史,传承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创作着新的传说。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