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血竭粉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复元活血汤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复元活血汤,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临床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部挫伤、乳腺增生症等属瘀血停滞者。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惧,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淤血酒煎去。[1]
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柴胡15g,瓜蒌根、当归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6g,大黄(酒浸)30g,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5g。
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现代用法:共为粗末,每服30g,加黄酒30ml,水煎服。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本方证因跌打损伤,瘀血滞留胁肋,气机阻滞所致。胁肋为肝经循行之处,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气机阻滞,故胁肋瘀肿疼痛,甚至痛不可忍。治当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行气通络。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瓜蒌根“续绝伤”,“消仆损瘀血”,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润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大黄、桃仁酒制,及原方加酒煎服,乃增强活血通络之意。[2]
诸药配伍,特点有二:一为升降同施,以调畅气血;二是活中寓养,则活血破瘀而不耗伤阴血。瘀祛新生,气行络通,胁痛自平。
本方为治疗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胁肋瘀肿疼痛为辨证要点。
瘀重而痛甚者,加三七或酌加乳香、没药、元胡等增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气滞重而痛甚者,可加川芎;香附、郁金、青皮等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力。
运用本方,服药后应“以利为度”,若虽“得利痛减”,而病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必须更换方剂或调整原方剂量。孕妇忌服。
组成:上朱砂(水飞净)3.6g,真麝香、梅花冰片各0.36g,净乳香、红花、明没药各4.5g,爪儿血竭30g,粉口儿茶7.2g。
用法:上为极细末,瓷瓶收贮,黄蜡封口,贮久更妙。治外伤,先以药七厘(0.5-lg),烧酒冲服,复用药以烧酒调敷伤处。如金刃伤重,急用此药干掺。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并治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伤轻者不必服,只用敷。
复元活血汤与七厘散均有活血行气,消肿止痛之功,俱治跌打损伤,血瘀气滞之肿痛。但前者长于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而后者长于活血散瘀,止血生肌,故善治外伤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为既可外敷,又可内服之剂。
1、原书主治《医学发明》卷3:“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2、方论选录徐大椿《医略六书》卷23:“血瘀内蓄,经络不能通畅,故胁痛,环脐腹胀,便闭焉。大黄荡涤瘀热以通肠,桃仁消破瘀血以润肠,柴胡散清阳之抑遏,萎根清浊火之内蕴,甲片通经络破结,当归养血脉荣经,红花活血破血,甘草泻火缓中。水煎温服,使瘀行热化,则肠胃廓清而经络通畅,腹胀自退,何胁痛便闭之不瘳哉?此破瘀通闭之剂,为瘀热胁痛胀闭之专方。”
[1]汪昂(清).《汤头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
关于血竭粉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