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葛花汤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葛花解酲汤加减治疗酒精性肝病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葛花汤和葛花解酲汤加减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患者乏力改善,腹胀减轻,大便可,舌暗红,边尖齿痕,苔薄黄,脉弦细,遂前方加赤芍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续服7剂,诸症消失,精神可,无乏力,无腹胀,纳眠尚可,二便调,复查肝功正常,腹部彩超未见腹水。后继续门诊中药辨证治疗,后续随访病情稳定。
肝硬化属于中医积聚、臌胀范畴,是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顽症之一,病情缠绵难愈。臌胀是根据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早在《内经·灵枢水胀篇》就有“腹胀……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的记载,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又有“气臌”“血臌”“水臌”“虫臌”“酒臌”之称,但气、血、水三者互相牵连为患,仅有主次之分,而非单独为病。池晓玲教授认为,本病病因比较复杂,病机往往虚实互见,但均与肝脾有关,而病变中心主要在脾,这是因为肝病日久,有乘克脾土之转归,《金匮要略》因此而总结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规律。《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湿与脾的关系非常密切。湿郁中焦,影响脾运,或脾阳(气)虚,中土不运,导致三焦不通,决渎失职,进一步妨碍水液之运行,致湿郁于中,引起肿满,前者为邪气为病,后者为本气自病,但总以妨碍脾之运化,脾失所司,则津液气化凝滞,肿满随之而生,臌胀多由此发。总之,本病病因虽较复杂,但病机总关乎脾。
本例患者平素嗜酒,《诸病源候论》认为“酒含毒,性热,故毒至腹脏,而引病症”“酒者……入体则气逆,内扰于肝脏,故肝气横浮”。酒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水湿内停,阻滞气机,气不行则血停为瘀,湿瘀热三者互结于肝脏,日久则变生“鼓胀”,故见腹胀;身目尿黄乃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胆汁外溢,上泛睛目,外溢肌肤,下注膀胱所致;精神疲倦、乏力、眠一般乃脾虚不能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及心神之象;胃纳一般为脾虚失运所致;口干为脾虚湿阻,津液不能上承之象;舌暗红,边尖齿痕,苔薄黄腻,脉弦细数均为肝郁脾虚、湿瘀热结之象。
关于臌胀的治疗古今历来多有歧见,有主张攻逐水饮的,有倡用温阳化气的,有强调活血祛瘀的,或主张攻补兼施者。中国中医研究院已故名老中医方药中教授,经多年潜心研究认为本病属正虚邪实,腹水形成的原因是在人体正气虚衰的基础上气滞、血瘀、水停的结果。池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腹水时,主张以消攻为主,消补兼施或攻补兼施,补以补肝脾肾为主,消以疏肝和胃利水为主,常喜用葛花解酲汤合苍牛防己黄芪汤加减处方。葛花解酲汤治疗酒精性肝病始见于金代医家李东垣《脾胃论·论饮酒过伤》。在本例患者的治疗中,选用葛花作为君药,其性平味甘,好解酒湿之毒,醒脾促醒,和胃止吐,可促使酒湿之邪从肌肤表里而散,现代药理研究,葛花中存在8-C-葡萄糖-鹰嘴豆素甲(Ⅰ),能显著增加小鼠对酒精的耐受时间,缩短小鼠的醉酒时间,降低血液中的乙醇浓度,提高肝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另用木香理气化滞,木香现代研究具有利尿作用,与茯苓、泽泻、猪苓三药合用淡渗利湿、利小便;砂仁醒脾和胃,开胃消食;白术健脾胃而燥湿邪;另加枳椇子,清代《本草备要》载“枳椇子解酒毒,葛根解酒毒,而发散不如枳椇”。现代药理研究,枳椇子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物质,具有降解酒精、保护肝脏、抵抗氧化、抵抗疲惫等功效。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共奏解毒、健脾、活血、利水、退黄之效,配伍精当,量大力专,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好了,关于葛花汤和葛花解酲汤加减治疗酒精性肝病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