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紫贻贝这个问题,紫贻贝养殖产业的现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邻村胡大爷
编辑|邻村胡大爷
紫贻贝隶属于双壳纲、贻贝目、贻贝科、贻贝属常见于潮间带至20m水深的浅海,广泛分布于南北半球的寒温带海域。
由于壳形相近,形态学分类法很难准确地将紫贻贝与其近缘种进行有效区分,因此早期的研究者将紫贻贝与贻贝、盖勒贻贝统称为Mytilusspp。
随着分子分类学技术的发展,紫贻贝的分类地位逐渐明晰,其全球分布的3个区系也得以厘清,包括非洲南部在内的东北大西洋区系、北太平洋东西海岸在内的地中海区系、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区系。
紫贻贝野生资源丰富、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已成为地中海、西北太平洋、东北大西洋等沿岸国家的重要养殖经济贝类。
紫贻贝非中国的土著种,最初随压舱水由地中海引入,20世纪50年代仅见于大连沿海,随后在烟台、威海、青岛等地也有发现。
20世纪70年代,随着自然采苗和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山东、福建、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先后从大连移苗试养。
分布区逐步向南扩展至江苏连云港,浙江的嵊泗、普陀、象山、平阳,福建的福鼎、霞浦、连江、平潭、厦门等沿海港湾。
有少量的紫贻贝群体突破北回归线,南下至广东的汕头、惠阳等热带海域,由于环境适应不足与运输成本的限制,南方养殖规模未得到有效扩增,呈现逐年萎缩的态势。
近年来已不存在成规模的紫贻贝养殖产业,主要养殖种类被本土的厚壳贻贝与翡翠贻贝取代。
但在离岸海岛有零星的紫贻贝群体分布,可能是早期移苗养殖的后代繁殖形成自然种群,且量非常少,呈逐年衰减趋势,这也得到了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支持。
当前紫贻贝的主养区集中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辽宁东北部等海域,2020年中国贻贝养殖总产量8.87×105t,江苏、山东、辽宁3省的产量约占52%,在部分地区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紫贻贝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巨大的生物量常使其成为其他行业的污损生物。也正是由于海区丰富的苗源,使紫贻贝养殖业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养殖无序化、苗源不稳定、生长性能差异大等问题,2017年—2020年间,我们对中国沿海紫贻贝分布、养殖状况进行系统调研,
综合产业实际形成就中国紫贻贝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简要概述,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贻贝在世界贝类养殖中具有重要地位,2019年全球贻贝养殖产量20.69×105t,占贝类养殖总产量的12%,其中紫贻贝产量约占贻贝总产量的58%。
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各国紫贻贝养殖年产量自2010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在3.21×105t上下浮动,2019年产量为3.34×105t。
中国紫贻贝养殖产量远高于其他各国,2019年养殖产量约4.6×105t,是其他各国总产量的1.4倍。
2019年世界紫贻贝养殖产量前5的国家,在养殖紫贻贝的国家中,中国的产量最大,占世界总产量的58%,其次为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法国等欧洲国家,这5个国家的产量几乎覆盖了全球紫贻贝产量,其余国家产量不足2%。
中国养殖贻贝主要包括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翡翠贻贝3个种类,紫贻贝养殖产业集中在北方沿海,且3种贻贝中,仅有紫贻贝在北方有规模养殖。
厚壳贻贝虽然在北方有分布,但没有养殖,其产业中心位于浙江嵊泗等南方沿海;翡翠贻贝在北方没有分布。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北方沿海紫贻贝产量总体变化平稳,2016年总产量最高,为5.59×105t,之后出现下降,2020年产量为4.55×105t。
养殖面积呈现波动趋势,年均养殖面积379km2,2020年为365km2,具体到北方沿海4省份,无论是养殖面积还是产量,山东省均高于其他各省,与全国走势一致。
2020年山东省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养殖总面积和产量的76.8%和84.5%,达281km2和3.85×105t。
最近10年,山东紫贻贝主产区由烟台变为日照,2014年,日照紫贻贝养殖面积250km2,产量2.10×105t,占当年山东紫贻贝总产量的48%。
目前日照已初步形成了紫贻贝养殖、加工、销售、出口的链式产业结构,是全国最大的紫贻贝养殖、生产和出口基地。
江苏省在2008年之前几乎没有紫贻贝养殖,2008年养殖面积10.06km2,产量2.1×104t。2010年以来,养殖面积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由2010年的62km2降至2015年的33km2,随后逐年上升,至2020年时,养殖面积达56km2;年产量总体变化平稳,维持在5.01×104t左右,2020年产量为4.26×104t;主产区位于江苏北部的海州湾。
辽宁省养殖面积总体保持平稳,2018年以来稳定在33km2;年均养殖产量维持在4.64×104t,2016年产量最高,达到6.66×104t,后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产量为2.79×104t。
主产区位于庄河王家岛海域,在金石滩和金州湾蚂蚁岛海域也有养殖。河北省养殖面积和产量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且呈萎缩态势,2017年之后,官方数据没有养殖产量与面积的记载。
紫贻贝有集中附着生长的习性,且生物量大、苗源丰富,尤其适合集中采苗,目前国内外紫贻贝养殖的苗种完全来源于野外自然苗种。
海区采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收集潮间带礁石上自然附着的幼苗,另一种是在附苗海区悬挂人造附着基。
由于贻贝附着的时空变化大,进行悬挂采苗时很难准确地预计附苗时间与地点,国外早期的贻贝养殖用苗种有70%来源于贻贝礁。
后来随着养殖的增多,加之部分国家对潮间带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严格,苗种供应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研究者发现悬挂苗远离近岸污染地带,生长率要远高于礁石苗,能更好地适应延绳养殖,悬挂采苗的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目前悬挂采苗已逐渐成为主要的苗种收集方式,悬挂采苗的附着基有废旧草梗、网衣、棕绳等表面粗糙的材料,紫贻贝的幼虫对附着基有很强的选择性,当附着基不合适时,幼虫能推迟变态数周。
在江苏、山东等中国北方沿海,多采用皮绳、地毯布等做采苗材料。紫贻贝的性成熟时间在不同的海区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时空性,这与遗传、温度、盐度、食物丰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也导致了采苗时间的不同。
一般地,低纬度地区的紫贻贝配子发生与排放时间要早于高纬度地区,中国北方沿海的紫贻贝每年有春秋两次性成熟,春苗的数量、质量等普遍优于秋苗,有的年份甚至没有秋苗。
在江苏北部海州湾海域,紫贻贝春季排卵期为3月初—4月初,5月初基本完成附着;青岛胶州湾春季繁殖期从3月末持续到7月上旬,附苗期为5月下旬—7月初;烟台海区春季排卵期为4—6月,附苗期从5月下旬持续到7月,附苗盛期为6月中旬—7月上旬。
大连湾海域春季繁殖期为5—6月,附苗期为6月底—7月初。值得注意的是,紫贻贝每年的繁殖期不是固定的,可能会有提前或延迟,这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NEWELL指出紫贻贝的繁殖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其可以根据外部环境而变化繁殖周期,以实现后代的最大成活率,正是由于自然采苗的时空差异,苗种的异地养殖成为可能。
近年来,在山东、江苏、辽宁等紫贻贝主产区,作为提前上市或补充苗种的有效手段,移苗养殖非常普遍。如大连、庄河的养殖业户会采购苗期较早的苏北、鲁南等海区的苗种,以提前上市时间。
鲁苏的养殖业户也会采购苗期较晚的辽宁海区苗种,主要是为了补充当地因养殖规模扩大或病害等造成的苗种短缺。
此外养殖业户普遍反映异地苗种在附着力、生长速度、出肉率等方面要优于当地苗种的情况,这可能是遗传、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证明,大规模的移苗养殖对提高种群遗传多样性、稳定遗传结构具有积极作用,但对当地土著种的遗传及生态效应有待评估。
人工育苗技术能够提供稳定的苗种,是调节养殖周期、进行家系或群体选育、培育新品种等的重要手段,是贝类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建立了紫贻贝的人工育苗技术,由于自然海区苗源丰富,尚没有专门的育苗厂进行商业化苗种生产,全球也仅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少数国家有专门的紫贻贝育苗厂。
但由于紫贻贝配子排放及幼虫附着的时空性,野生苗种年际附苗时间差异大、苗量不稳定的情况频发,普遍存在的紫贻贝与厚壳贻贝种间杂交现象,也使野生苗种的生产性能变差,因此紫贻贝的人工育苗正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关于本次紫贻贝和紫贻贝养殖产业的现状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