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猪猪论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一直在网络文学的第一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采访者吉云飞:惊闻潘勇先生已于2021年12月1日去世,特发《创始者说》采访稿全文,以资纪念,也表达我迟来的感激之情。2018年1月26日,我拖着行李箱到广州潘勇先生(在网文界,他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黄花猪猪)办公室向他访求17K文学网的史料。对我这个陌生的在校学生,他毫无保留,短短两个小时,给我的启发至今都还在消化之中。此后,再无谋面。作为一直活跃在网络文学一线的老兵,他的个人经验早已深深嵌入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希望此文能够留下潘勇先生一生工作的一点痕迹。
我一直在网络文学的第一线
——17K文学网创始人之一
黄花猪猪访谈录
●因为爱看小说所以去起点工作,为起点推荐了第一号员工,自己成为第二号员工。
●起点中文网在被盛大全资收购后,创始人团队一度处于迷茫的状态,盛大的人也看不上起点,整体氛围比较压抑。
●中文在线当时是个小公司,离开起点不是为了钱,更没有推翻起点的想法。
●靠买断大神和在盗版站打广告,17K点击量从0到100万只用了两个月。
●网页游戏兴起之前,盗版网站没有什么收入,很多也是为了兴趣在做,不少后来的大网站也是从盗版起家,在移动阅读兴起之后转成正版。
●团队经验不足与技术力量缺乏,导致17K失败。
●17K太早从免费走向收费,真正死是死在收费系统上,这是网站反复崩溃的核心原因。
●对网站而言,高价买断不可持续,培养低价的优质作者、拥有造血能力才是正路。
●移动时代开启了网络文学的盛世,移动端兴起后,文学网站才普遍盈利。
●2009年以前,中国移动对移动互联网企业有流量费补贴,养活了移动端的盗版网站。
●就算做内容方面的垂直专精市场提供商,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平台。
●在做一百万字以内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文,也靠新媒体的渠道卖书。
●全民都在发展经济,对于生活、文化、娱乐的要求很低,文化整体都是青黄不接。
●新媒体文占据网络文学行业三分之一收入,每个月流水五千万以上的有五、六家。
●个人创业的中小网文公司只占行业份额的百分之五。
●新媒体文的兴起在2015年,关键在于从微信、微博等超级APP引流,挖掘了大量潜在用户。
●新媒体文给网文生态带来结构性的变化,但本身也在调整之中。
黄花猪猪,本名潘勇,1974年生。2004年,加入起点中文网,成为第二号员工。2006年,带领团队离开起点,创立17K文学网。2010年,任3G门户文学部门负责人,投身移动阅读领域。2014年,创办萌萌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新媒体文”内容提供商。
17K小说网是中国网络文学PC时代和移动时代初期最重要的文学网站之一,也是首家由资本主导、参照“起点模式”建立的大型网站。建立于2006年5月22日,又名一起看小说网(曾用名一起看文学网),简称17K。
访谈时间:2018年1月26日。受访者最后审阅修订时间:2019年8月28日。
访谈地点:广州
采访者:吉云飞
整理者:谭天吉云飞
●因为爱看小说所以去起点工作,成为第二号员工
吉云飞(以下简称“吉”):
您应该是起点最早的编辑之一吧?
黄花猪猪(以下简称“黄”):
第一号是南风(南风听蝉)。起点编辑部是2004年8月份成立的,南风那时候刚好大学毕业,我就把她推荐给宝爷(宝剑锋)了。
所以第一号员工也是您推荐的。那您是什么时候到的起点?
爱好吧。我是很爱看小说的,从小看到大。
是西陆论坛的百战BBS。龙空没混,黄金书屋倒是混过,然后去幻剑。后来起点刚开站,去幻剑打广告,我就看到了。那时候我也是到处找书看,就找到了起点。
所以您是先在起点看书,再去工作?
对。当时互联网刚开始普及,整个网络的社交就只有BBS,起点当时也搞了一个类似论坛的版块。我去起点那个版块玩,认识了一些人,后来就留在那里。
我正好闲在家,2001年到2003年没工作。那时候家里面拉网挺贵的,我都是在网吧上网。有工作哪有时间去混网吧,你想是不是?也算是机缘巧合了,缘分吧。
我还是先去上海见了起点的创始团队。2004年2月份,就是情人节当天,商学松组织了起点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线下聚会,我也去了。见到了起点的几个创始人,还有血红和其他作者。当时,起点的创始人们就有全职做网站的意思了。起点的创始成员那时候是这样的:宝剑锋(林庭锋)是交警,坐办公室的人,现在叫黄金饭碗;商学松也是这样,当时他在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教务处工作;吴文辉是程序员,在北大方正;罗立好像没什么正事,只做一些出版漫画相关的工作,他当时电话号码也是广东的,在广东打工;还有蚂蚁(五号蚂蚁,本名郑红波,起点中文网创始人之一),可能蚂蚁你没有采访到,很久没联系了。
对,据说是回家继承家族企业去了?
其实不是,他那个人的性格不适合在一个大公司里面待很久,进起点可能还是出于玩的兴致,也没想过在上海落户。后来起点被收购,对赌完了,他就拿尾款走了。
我们采访过宝剑锋,他说起点注册公司的时候需要100万的保证资金,这个钱就是蚂蚁出的。
可能是他从家里面要的。如果他自己真有钱,那时候他应该在上海买房子。我跟他同租一间房差不多快一年,没感觉他像那种特别有钱的人,可能是低调吧。
没有了。我出去做17K的时候,基本上把起点创始人给得罪光了。其实那时候也是冲动,并不是说想翻脸。我这人性格很跳脱,跟蚂蚁一样,不想在大公司办公室里待太久,觉得很腻味,没意思。
●起点中文网被全资盛大收购后,创始人团队一度处于迷茫的状态
这是后来您离开起点的原因之一吧?
是的。而且我进起点第二年,就是2005年,起点就被盛大收购了。那一整年起点过得就像个后娘养的孩子,盛大的人看不上起点。而且我在起点只是打工的,又没什么利益牵扯,我就想这么玩没意思,很早进入了一个养老状态。我的感觉是假如后面没有侯小强来搅这一棍子,他们五个人可能会长期是迷茫的状态。
采访宝剑锋的时候,他也说卖出全部股权以后,五个人都有一点放养的感觉。
对,是失去进取心的状态。后面是侯小强来搅局,就像鲶鱼进来搅浑了水,他们五个人斗志又起来了。再往后陆续发生的事情其实也是机缘。他们肯定说了2013年准备上市的事,但在2010年之前,绝对不敢想象能去做这个事情。当时,起点放养的状态让很多中小网站有了活路。你知道什么意思吧?等于说他们不再关注整个行业未来的增长点,所以到移动端兴起的时候,起点还是落后一步的。直到2014年之后,把QQ阅读这个强大的APP纳入进来,才把差距补回来。之前他们一直执着在PC端上。只能说命好。
您出来做17K的时候,是中文在线来挖的吗?
当时中文在线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公司,我跟他们的一个商务聊得很好。那时我觉得在起点继续做下去,就跟我当初想做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了。我有文青的那种梦想,总觉得要做一些事情,就是有点冲动。
走的时候您已经在起点工作两年了?
对,起点也升我上去了,让我加入决策层面。但我站的位置还是不一样,我不是站在吴文辉和商学松那边,也不知道王静颖——就是盛大上面派下来的人——也不知道她和上面是什么想法。反正我们底下的人就很沉默,像一潭死水,所以我就有了离开的想法。其实现在回过来看,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冲动。
那您觉得离开起点只是一时冲动,还是自己想做些事,觉得当时在起点的状态不对劲?
主要还是自己想做些事,不想进入提前养老状态。假如是现在的年纪,我可能更沉稳一些,看得更久远一些。但当时比较冲动,觉得每天上班就这么放养没意思。
您是起点当时第一个到中文在线去的吗?
对,我是第一个,还拉了一大堆我的好朋友。就是我们一群文学网站底层的人还有个文青的梦想,想去做一些事,跟起点的管理层沟通不够,可能沟通够了也没办法。
他们那个时候所有股权都卖出去了,也是给盛大打工。
因为他们有对赌协议,不可能把自己的利益给搞乱,下面的人就很没办法,因为你做不出业绩来,整体收入也不高,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愿意一起走。那个年代的付费阅读是比较难做业绩的。
一开始2500,走的时候7000。我是算高了,因为他们把我级别提上去了,当时起点也在扩大嘛。中文在线也就给我1万,我离开中文在线的时候还是1万,跟在起点一样是待了两年多。所以我不是为了钱离开起点的,就像现在做这个公司一样,我还是想做点自己觉得骄傲的事。我并不想去推翻谁或者敌对谁。
您当时从起点到了中文在线,给了您什么条件呢?
给了我期权,投资确实也有,但只用做公司发展。其实我们那个时候很单纯,做事只拿工资还有口头承诺的期权。但你走了,期权就没了,这都是假的。所以个人利益上我们没拿到什么,连安家费都没要。
当时您把起点编辑部一半多成员带过去的时候,没考虑过给他们多争取一点利益吗?
对,当时真的没考虑,很亏欠大家。那时候就想着大家一起做事能开心。
这肯定的,但是你转头看这个其实不算什么。
●靠买断大神和在盗版站打广告,17K点击量从0到100万只用了两个月
2006年6月份。我们的PV(页面点击量)从0做到100万只花了两个月。那时我的策略是买断大神和去所有的盗版站买广告,效果都很好。
当时17K从起点挖血红、云天空过去是什么价格?
不便宜,在那个时候是天价了。血红是千字三、四百还是五百才过去的,云天空便宜一点,千字两百多。云天空在行业里只是后军突起。他那时候订阅确实高,但没人认为他特别值钱。假如当年有移动阅读,那他的价格保证比血红高。但是在PC端上,他没有显示出那么大的影响力。他的优势在于写得快,每天两万多字。但他只是用一个“快”字吸引了很多读者。
回过头来看,云天空可能是当时的一线作者里掉得最厉害的一个了。您觉得是不是因为大家后来都写小白文,更新也都快起来了,他就没有竞争力了?
对,说实话现在无线端上写得比他好的人太多太多了,日更两万的人也不少。
在挖大神外,您是用在盗版站打广告的方式积累了第一批读者?
对,盗版站的用户本来就是这批作者的读者,而且喜欢免费看书。17K当时又都是免费看,所以他们会过来。后来,那些盗版站发现读者流失严重也很生气。最后因为读者过来了,还搞死了好几个我买广告的盗版站。
现在听起来挺传奇的。当时的盗版网站是靠广告收入活着吗?
那时的盗版站还是挺单纯的,没有别的收入,就是为了热情才做,有些也是为了聚集流量,但又不知道聚集起来的流量能干什么。后来网页游戏兴起,才有大量广告收入。在那之前,我几千块钱就可以包一个头图(首页广告),哪怕是在所谓一天有几百万PV的盗版网站也一样。所以后面不是有很多变成正版了嘛,你看潇湘、逐浪原先都是做过盗版的,还有小说阅读网、飞卢也是。
这些网站能有机会从盗版转成正版,是不是跟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兴起有很大关系?
对,它们转正版的年份大都是09、10年。你看逐浪就是2009年上半年开始转正版的。一个新的大渠道起来了,给了它洗白的机会。
●团队经验不足与技术力量缺乏,导致17K失败
组建17K的时候,除了您以外,团队里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人?
一个是蛋(本名苏小苏)。还有一个就是木匠,现在回到阅文了。其实木匠挺冤的,我要不拉他出来,他应该是起点运营的头——现在是飞刀(本名朱靖,阅文集团副总裁),他成飞刀的副手了。这是我的锅。
蛋现在是纵横中文网总编。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团队里还有南风。还有一个西瓜,也是思维很跳脱,现在是在上海创业做了一个音乐网。基本上团队主力就这四、五个人,剩下的都是小编辑。那个时候最吃亏的是不懂技术。不像现在,那时候的技术人员很难找。
我听说17K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开始收费后网站反复崩溃,读者上不来?
对,就是这样,我们不懂技术,只能由中文在线派技术过来。然后中文在线那帮人也不懂技术,老被人忽悠,一年换了三拨技术,到第三拨才把这个网站整体稳住,但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多。你说,过一年多还有什么读者能留住?
就是说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里,网站都是经常崩溃?
对,经常崩溃。确实是没办法,这个项目就崩了。所以说起点成功,必要原因是它创始人团队里有两个懂技术的,有两个懂内容的,还有一个懂得出去跟外面打交道的。这个团队结构非常好,互补。网上这种缘分很难碰到,很奇妙的。其实他们五个人就差一个运营,后面飞刀进来了,他懂运营,又补上了缺陷。
●17K太早从免费走向收费,真正死是在收费系统上
2007年。07年过完年就开始,建站才半年,很快。因为网站流量起来了,又跟中文在线签了协议,只能去做。当时我的阅历和经验确实不行,现在一想,其实根本不需要去跟他们达成什么业绩承诺,为什么呢?因为我没从它那儿拿到什么利益。没有利益,还要搞业绩承诺,确实有点傻。你给我什么了?我为什么要去给你业绩承诺呢?
起点当时是两千多万。我们最高的某一天达到过八、九百万,快到起点的一半了,大家都很有信心。但事实上我们应该再积累一段时间。因为当时17K是免费阅读,免费就意味着盗版站没有盗我的必要。变成付费就不一样了,肯定有人盗,流量会往下掉。
掉了一半以上。要是你整个服务好的话,其实不会掉那么多,但没办法,服务不行,跟不上。我找了个没钱的金主。那时候中文在线都开始卡网站的稿费了,因为它觉得每个月支出太高。其实那么多优质的内容,现在看来支出不算高,2007年每个月大概八、九十万吧。
当时砍稿费这个事还闹得沸沸扬扬的?
对,蛋为这个跟我翻脸。他不懂,我们那时候跟中文在线签对赌协议了,钱在人家手里面,我们没有能力跟他们翻脸。其实这么做在运营过程中确实很不好,但没办法。而且那时候我除了眼界低、经验少以外,脾气也太软,相当于还是打工者,没有去跟中文在线那边争取或者死扛,回过头来看我是很不合格的。所以后面这个项目失败了,我觉得理所应该,没办法。
中文在线那边不愿意再继续投入了?
我找错了一个金主,中文在线没钱。它想做这事,但没钱。它融完资就急着要我这边能见到收入,步子迈得太大,造成了一系列的变故。假如多给我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不去考虑收入,只做流量,把盘子尽量做大,那么在07年的下半年我相信17K就跟起点的流量没区别了。
可以不考虑,因为没收费。我们真正死是在收费系统上面,这是主要的崩溃原因。原来的页面流量再大,只要增加服务器就行了,因为它不会有跳转支付,只是很正常的页面浏览,它死不了。后面是开发付费系统的那帮技术太烂了,或者说太先进了。他们搞了个亚马逊图片加载模式,程序支撑不住,一直到了2008年上半年才改好。你想想读者虽然是冲着这些大神作者来的,但是发现经常登录不了,那自然也就完了。
您觉得这个项目失败的最核心原因是技术还是别的?
应该是我们这个团队没有做好准备,在人脉和经验上面没有积累。对中文在线来说,虽然不算胜利,但至少是赚到钱了。可我们这个做项目的团队是很失败的,除了血酬和南风,基本上06、07年的那拨人眼下都不在17K了。我们这一帮人全离开之后,血酬才开始负责。现在他也就在那里养老了,等着期权套现,也没有出来的想法。
●高价买断不可持续,培养低价的优质作者、拥有造血能力才是正路
您刚才说了很多原因,包括技术、经验、投资等等。如果技术到位了,哪怕稿费被砍了,这个项目最后是不是还能成?
我觉得能成。砍稿费对公司来说不是很大的事,很多作者有水分,可以砍价。刚开始我们买稿子的时候,有些作者是高价兜售。所以稿费定价有水分。后面我们砍了不少作者的价格,但是17K编辑部的能力很强,又培养了一批比较低价的优质作者,重要的是网站要有自己造血的能力。
比如失落叶,当时是二三线,现在都成大神了。其实砍稿费等于是在运营一年之后,再进行一次作者的筛选。你不可能一直去供养一些作者。对于当时的买断作者来说,他们只要每天写够1万字,一个月就能赚几万块钱,几万块对那个年代来说还是很舒服的。他也不需要去看成绩,反正我交稿你给钱就好了。
所以高价买断本就很难持续下去?
对,本来就需要淘汰筛选。所以说稿费不是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个团队——从我到下面的人,特别是我——跟中文在线之间的沟通不畅或者理念没有达成一致。你内部不和,就没办法去做事。技术其实也是双方沟通不畅的体现,我们反映了很多次,问题已经出现一两个月了,上面才会抱怨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反映。这是我觉得很难受的一件事。可能我们那群人没有见过职场的风险,像蛋他们都是刚毕业出来工作,性格很单纯,就像一张白纸。
对,其实网络文学行业在2010年前,很多人都是一张白纸,很单纯。像我们做编辑的也没什么心眼,没想到要往自己口袋里面塞点钱或者怎么样,都很干净。但它反而是我们的一个弊端,你没办法去面对职场上面的一些风险。我那两年压得自己差点抑郁了,各方面压力都很大,你挣扎又无能为力。为什么后面我离开中文在线呢?直接原因是我病了,病了几个月,然后一回来就觉得这个公司很陌生,呆不下去了。
●移动时代开启了网络文学的盛世
您离开的时候,17K是不是稳定了?
没有,是不稳定的,等到2009年它开始跟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合作,才稳定下来。
所以您在17K的那两年半里,网站都是亏损的?
肯定的,做阅读很难盈利。你问起点,2010年前它是没有盈利的。起点后来开始做网页游戏,才补了很多亏空。这点还不如那些小站。小站里还有盈利的。
采访起点创始团队的时候,也是说直到进入移动时代,才开始盈利。
对,移动时代带来一个盛世吧,尤其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普及以后。支付宝、微信对阅读行业带来最大的变化其实是支付体系的变化。你要知道,原来哪怕你去用中国移动的支付,看起来很方便,但是百分之四十、四十五的收入要交给移动,这还光是渠道费用,没算别的。现在为什么情况变好了?因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手续费很低,才百分之一,基本上你可以不考虑支付渠道的费用。
●在3G文学做了正版化的工作
您下决心要走的时候,也没有想好接下来要做什么?
没想啊,要是想再找一份工作的话,北京当时还有一个刚兴起的QQ阅读嘛,以我的资历应该是可以在那边找份工作的。但当时没想这些,就想离开。
所以当时您离开以后是休息了几个月?
休息了一年,2010年才来广州这边的3G门户工作。
跟以前一样,做个文学部门的头。
3G文学。3G门户就相当于手机上的新浪网,什么都做。我来的时候,3G文学主要做盗版书,因为流量大。2009年以前,中国移动对移动互联网企业有流量费补贴。等到09年10月份之后,中移动把补贴停了。对3G门户来说,3G文学的流量换不来钱,就成鸡肋了。我的上一任想进行正版化运营,但没成。3G文学那时候也养了一小部分作者,但大部分是盗版。我去那以后就花一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原创的内容团队,2011年去掉所有的盗版,不然早晚要被起点告死。
当时这一系列盗版网站能够存活,都是因为有了中国移动带来的巨大流量分成?
您做了正版化工作后,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内容分成吗?
不是。当时二分之一是网站的收入,二分之一是移动基地分成的收入。
对。最早的时候,它跟QQ是一样的流量,对移动来说都是最大的流量入口。2010年,手机开始慢慢智能化,到了2012年就全面智能化。3G门户才开始没落。
●做内容方面的垂直专精市场提供商,但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平台
我在判断阅读市场的未来规模。我觉得它能成为一种仅次于电影的娱乐产品。我不称我做的那些是文学,我从来都跟别人说,我做的就是娱乐,跟传统文学的东西沾不上边。不管是移动端还是PC端,其实一年新出的网络小说里,能称得上文学的没有几本。这是因为它的用户人群基数大、层次低,所以才导致这样的状态。我那时候的目标也没多大,不是要做什么市场第一、龙头老大,就是说做一个内容方面的垂直专精市场提供商。
您想垂直的内容是偏向移动端的都市、玄幻吗?
刚开始不是,其实想做的蛮多的。但是有吃饭的压力,还得继续做老本行。现在就又可以慢慢去做一些想做的东西。其实我很想去改变网络文学的泡沫化,就是字数特别长的问题,我想挤压这里头的泡沫。我现在做的有短言情,就拿6万字来跟100万字比。争取能到哪一天6万字的收入比100万字多的时候,作者就不会被迫去写100万字的书。
在2014年,网文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您是怎么应对的呢?
刚开始考虑过只做内容,但是后面发现不行。因为你没有试金石,你没有地方去试验自己的内容,你不可能到别人平台上面去试验,人家不会给你那么多好的位置去浪费。不像在3G,3G就有自己的流量,你可以去用大数据去测试你的内容的用户接受度。
那您的内容自己做评级的话有用吗?
没用,原来以为靠着我的关系有用,但不行。生意归生意,关系归关系。不过现在就好多了,两年多了,我们才在渠道商上面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提供商。
因为养书需要时间。为什么说做网络文学很艰难,需要时间。你得有自己的一批经过检验的内容,不是说半年就出一大批书的。
开始养内容的时候,需要持续的投入吧?
对,2015年其实一直在亏损,年底的时候资金都快不行了。因为渠道回款没多少,员工工资、稿费这些开销都快扛不住了。所以2016年开始做自己的平台,一下子就缓过来了。
2016年才开始做平台的话,平台推广也很难吧?
咬牙撑下来呗。没有大资本,只能自己咬牙活过来。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新媒体这一块成本很低,后来那些流量大鳄进来,才把成本搞上去了。
所以您还是赶上了新媒体文的风口?
我赶上了时机,但没有成为流量大鳄。因为我一直只做正规的内容,没去玩邪门歪道。其实我们行业里有几家就是靠着擦边球的东西做起来的,我没去做,对得起自己的心。
●在做一百万字以内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文,也靠新媒体的渠道卖书
我只做内容,不参与任何影视改编。因为我觉得改编市场很虚,完全不控制在你手里。除非你觉得哪一本内容特别好,自己去拍,自己去掌握改编思路,亏了都认。但是你去交给别人,你亏了就没下次了。所以我未来可能就是玩玩音频,有可能会去参与一下漫画改编。不过现在我没看到特别想要合作的工作室。它们都还是日漫风,没有新鲜感。
我现在做得挺杂的,比如短言情这一块,像港台言情那种六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按本卖。前面有几千字、一万字的连载是免费给你看的。
您做的这些短言情怎么卖呢?我很难在什么渠道上看到它推荐六万至八万字的书。您主要是在自己的平台上推这些书?
自己的平台,还有新媒体。新媒体比重还是挺大的,其它的渠道来源都被大渠道、大网站占满了。就是找公众号投放一些文案,取一些吸引人的标题,然后等用户跳转过来,看到开头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吸引他继续付费阅读。
跟您规模差不多的还有什么公司?
北京有个哎呦,还有甜悦读,这两家都有点名气。
那您怎么看这些中小CP(ContentProvider,即内容提供商,向拥有流量的平台提供文字等内容获取分成)在行业中的位置?
现在作者越来越多了,关注这一行的越来越多了,有能力、有才气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但阅文的体量只能容纳一部分,掌阅也一样。为什么中小公司还能活?因为作者是供大于求。所以说中小公司能在这里面发掘自己的路。像我现在做的,就是自己在发掘未来想做的路子。其实我更想做贴近现实生活的一些故事或者小说,更吸引用户去传播订阅,而不是所谓的YY文。YY文看多了也很腻。最近我在做一系列快递外卖类型的文,比如说《我做外卖员的那些日子》之类贴近生活的东西。
这种送外卖有没有外挂,还是纯现实题材?
就是纯现实的,这是有市场的,很多人都会跟外卖小哥打交道的,会对这种生活感兴趣,你只要写得稍微真实一点。
一百万字之内,不会是无线流那种特别长的篇幅。这种题材太长写不下去。
●全民都在发展经济,对于生活、文化、娱乐的要求很低,文化整体都是青黄不接
写不长是不是因为没有升级体系支撑?
升级体系离正常生活还是比较远。这就是为什么网络小说一直进不了主流社会,很多人都觉得网文是白日做梦,所以说我就不管它们叫网文,叫娱乐小说拉倒了。我觉得主流媒体对网文的一个评价是对的,就是文字质量差。很多网络作者觉得自己写的文章很牛逼,但事实上你写的东西真不行。我年纪比较大,1980年生的,很早就开始看书了,我觉得现在网文的文字、架构还有文学素养上都比较差。但现在传统文学那块也没出来什么新人。文化这一块可能国内整体都是青黄不接。
您对网文的这个看法会不会跟您这边做的内容有关系,因为您面对的主要是小白用户。
你说他们小白,但我们分析过用户年龄层,30到39岁的也占了百分之二十多。你不要当人家真得很小,他们只是看这些东西消磨时间。我觉得只能说是发展的阵痛。因为全民都在发展经济,对于生活、文化、娱乐的要求很低,没有那个闲情去要求精致的东西。但文学始终会回归本源的。
不是,精品化不行,精品化对公司生存来说风险很大。除非我像阅文那样,以前靠一堆大众项的书籍养着,然后自己默默地再去做几本精品IP,那是可以的。但对于小公司来说,这么做活不下去,因为IP砸在手里面的可能性太大。而且现在同质化也很厉害,你抄我,我抄你。所以我是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去找方向。
等于说是您设计内容方向,然后让编辑去找作者写?
编辑要认可我设计的内容才行。我们是很民主的。编辑得认可、喜欢这个东西,他才会去做。不然的话,他不认可也不懂,怎么去做?
所以说您这边的编辑对于要让作者写什么有大致的思路。
有,我们的编辑对作者的约稿或者投稿都会有个判断,我们要求自家的编辑要有这种判断力。因为我们的稿件没别家数量多,所以就更珍惜质量,不会随便就让稿件通过。
大概一千两百多个,不多,这也是慢慢积累出来,我们是小公司嘛。
对,买断的只有一、两百本。所有的公司都这样,起点号称一百万本签约书,最后赚钱的不也就几千本嘛。
那您现在的收入结构里,自己平台赚得多还是外面渠道赚得多?
当然是自己平台多,渠道要靠慢慢积累,还要靠字数,靠你在那些渠道上的表现,根据这些,它会慢慢给你增加推荐位。现在的渠道也在培养自己的作者,占自己的坑。但它们不会放弃外部CP,免得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新媒体文占据网络文学行业三分之一收入,每个月流水五千万以上的有五、六家
我们一直对那些没有站到前台上来的CP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靠给中移动、掌阅提供内容活着的CP,以及现在通过微信、微博引流的平台。但这些网站比较多,也比较杂乱,很难进入。您能不能给我们出出主意,假如我们要去了解这样一块之前被忽略掉的网络文学生态,有什么好方法?
我跟你这么说吧,假如出了一个什么网络文学行业的年收入报告,你最少要在那个数字上加50%,这部分就是新媒体文的收入。比如它说网络文学的规模是100亿,那实际数字就是150亿到160亿之间。去年在微信、微博进行整顿之前,我知道一个月的月收入过5000万的就有五、六家,都是靠新媒体把流量引过来的。这些人以前是给网页游戏做带流量的工作,他们不会接受采访,只是默默赚钱,把平台做到一定程度就拿去卖,绝对不会像阅文那样做成长久的基业。
那些网站里,您觉得哪些比较有代表性?
掌中云,这是最大的新媒体文网站,在上海。郑州有两家,掌云和麦睿登。还有杭州的平治。还有湖南的企智,刚卖给恒大投资。
总体三个亿吧。它是属于赚快钱,好像是艾瑞资本投了它,然后牵线搭桥卖给了恒大投资。
它们获得流量的能力很强,但不建设内容,只是从我们这些内容提供商这里花钱买一点内容过来。可以看出来,图书市场还是很大的。你以前想象不到每月流水五、六千万的都有五、六家。
●个人创业的中小网文公司只占行业份额的百分之五
那您觉得中小CP在整个网络文学行业中占比多少呢?
可能是百分之五左右吧,没那么多。
因为你说的是中小,像平治这种控股几十家CP的大公司就没算,我算的都是自己创业的中小公司。要算上大集团投资的那些,可能接近百分之二十。我初步估计阅文有百分之四十多,掌阅有百分之十几,阿里有百分之几,咪咕也有一定份额。像我这种自己创业的就只有百分之五了,我们这种一没渠道、二没流量、三没内容,都是白手起家,没有渠道大鳄在后面支撑。
您有没有想过寻找外部资金支持?
在谈,但是比较艰难,你没到一定量级人家看不上。反正我现在自娱自乐还行,团队比较稳固健康,公司也是盈利的。
那您觉得这些中小CP将来会怎么样?
在2018、19年,我估计它们很多都会被大公司并购或者入股。不同的大公司想法不一样,我比较欣赏侯小强以前在盛大的方式,就是把市面上做内容还可以的都买过来。不买新的,就是买做了几年,有一定内容储备,而且获得认可的公司。阅文就有点独,挺傲气的,看不上这些。其实当初侯小强把潇湘、小说阅读网、红袖这些网站买了,等于帮阅文剔除了几个竞争对手。那几个女频网站做得很好,市场占有率也很高。
这应该也是一个动态平衡吧,做大了就卖出去甚至上市,然后又有新的创业公司出现,也不断给网文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新媒体文的兴起在2015年,关键在于从超级APP引流,挖掘了大量潜在用户
想跟您细聊一下新媒体文。对我们研究者来说其实是有点措手不及,就觉得是特别新鲜的一个事儿。
这不算是新鲜事。你看那么多微信公众号起来,说明整个社交网络里面有很多人需要内容,微博兴起也是一样的道理。有需要就会有人做嘛。流量的来源是复杂多样的,比如QQ的公众号养活了很多大V,还有咪蒙那种靠微信发展起来的号。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就是各种内容的兴起,小说也是内容,所以这种新媒体文火了。我不知道谁第一个在新媒体做的,可能是黑岩。
2015年,黑岩那时候应该还是在百度贴吧引流,后来就改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去引流。再往后它被收购,就没继续做这个事了,因为那些能引流的书都比较黄暴。它挣到了第一桶金,别家才开始进场。传统上来说,我们能观察到的读者用户,要么在PC端,要么在UC或者QQ之类的浏览器上,要么在大的门户网站那里。其实我们的认知是错误的,很多地方还有潜在用户,他们只是隐藏在各种社交媒体或者别的可以看到内容的地方,就需要新媒体文了。新媒体文都是用一个文案开头,给你个六、七千字,把你拽进去了,你再花钱。这些用户先接触公众号再接触小说,把小说也当作公众号来看,养成了阅读习惯。
有,不过针对女性用户的小说不黄暴,都是言情。我跟你说个笑话,公众号刚起来的时候,2013年,微博上就有人专门叫人加公众号,然后30块钱卖百度网盘一个月的使用权,里面有很多资源。其实那时候我们这种用惯电脑上网的人,上百度去随便搜一下就是,根本用不着去买这个。但微信上这些卖资源的人——后来我听说过几个被抓的——一个月流水都有几百万,说明很多人都会去买。微信把三、四线城市、乡镇、村庄那些不经常用电脑上网或者只是用电脑打游戏的人引进来了。
以前我们以为中国移动的渠道已经把这些人都覆盖掉了,但其实远远没有。
过去不是有一个读者的分布图,里头显示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和江苏是五个最大的阅读省份,我们都以为用户就集中在沿海这一带。事实上我们那时候忽略了中西部。内地不是不想看内容,而是没有接触渠道。直到上了微信、微博之后,这批人才接触到内容。微博推广的用户层次还稍微高一些,微信是所有人通杀,男女老少全都用,很多人是先用微信才用微博,甚至很多老一辈的只会用微信。
微信成了日常必需的东西,几乎把所有人一网打尽了。
对,微信现在七、八亿用户,把中国一半人口搞进来了。而且它有扩展空间,还剩下七、八亿人没用它。里面有很多是小孩,还可以增长。
●新媒体文给网文生态带来结构性的变化,但本身也在调整之中
所以新媒体文的流量都是从这儿新引过来的,才能做到像您刚才说的那样,五、六家都是月流水四、五千万。
对。它们都号称自己平台有几千万粉。比如奇热号称自己有两千万粉,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月运营得好的话,两千万粉有一千万流水很轻松。
如果只看订阅的话,您觉得哪怕是土豆,订阅收入能够有多少?
我觉得一年几百万收入是正常的,上千万都难。我算一下,上千万就等于均订要到二、三十万,但土豆高订曾经到过二十万,均订据说也就七、八万。其实阅文有些事干的比较独,它跟渠道签约,要求优先推荐它的书。因为阅文要扩大用户,支撑着上市以后估值往上走。但大渠道不会这么干,只有小渠道干。可事实上,阅文只看到了这些渠道,但渠道之外还有很多用户。虽然是行业龙头,其实都没有抓住先机,很被动。
可以说微信等超级APP和新媒体文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吗?
可以。但新媒体文这块也有危机。
您是觉得新媒体这波风潮已经过了?格局又稳定下来了?
不是过了,是在整改,打击标题党和黄暴内容。微信封得挺严的,后面可能会越来越严。不过今年我在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上观察到两个有意思的迹象:第一个是小程序,第二个就是公众号。这说明微信还是很重视公众号,它有可能会做一些颠覆,允许创作者自己开公众号,再收费。只要它在这上面竖几个标杆的话,很多公司都要死,先是小公司,然后是大公司。因为这么做的话,作者的独立性太强了,公司没法活。不过换我在微信的话,我也会这么做,因为这对我微信自己的生态很有好处。
所以您觉得网文的盘子还在扩张?
还在扩张,假如说微信干这个事的话,网文的大盘子又要扩张了。
但对您这样的中小公司来说就是威胁?
我倒是没危险,我再干一、两年,积累一些内容,就可以卖了。内容是可以继续赚钱的,好内容不过时。哪怕你现在拿十年前那些晋江、潇湘写的小说,把黄的内容去掉,拿来卖还是不过时。
●网文圈现状扫描
那您觉得这些做新媒体文的网站在网文行业的整体位置是在哪?
就是说现在老大是阅文,老二是掌阅,它们基本上可以排到第三。咪咕都没有那么高,我上次跟咪咕那边的人聊,他们也就每个月三千万到五千万之间,就是靠原来的流量在活着。原来他们是两个多亿到三个亿,各家网站自己的阅读APP起来过后,现在就不剩多少了。
17K就别提了,半死不活的。猪王(17K原总编栗洋)不是前一阵刚离开嘛,我问过他,17K那时候一个月也就七、八百万,都没打平支出。中文在线本来也不想在网络文学上做出多大规模,只是靠17K去赚上市的钱,当时2015年赶上好时候,中文在线融了20个亿。假如这20个亿真砸到网络文学上的话,现在也能砸出个水花来吧?至少它的市值或者营业额能翻几倍。但它不这么干,去搞多元化。我完全看不懂它的思路,说是做泛娱乐,但实际上纯粹是追着概念走,而不是自己去扎实地做一件事。所以说它现在的股价是自己折腾的结果,股民都觉得你拿了20个亿,为什么不去做你自己擅长的东西?中文在线就是靠17K上市拿了钱,然后主营业务不去干,只干别的。
纵横不是刚融了八个亿嘛,它其实走的是大神+IP的路线。这个路线跟阅文的做法相反。阅文现在是“去老化”,就是淡化老一批大神,扶植新人。你看它的IP盛典上面,全是新人。像是老牌大神,你愿意跟我玩就跟我玩,不愿意跟我玩,也不会把你当成网站大哥那样重视了。
就是把资源倾斜到能够掌握的新人身上。
对,它的合约现在都是签五年,五年后看情况我再扶持一批。然后它的资源都是自己内部消化,IP自己拍,不给腾讯影业。我倒觉得它这个路子是对的,早就应该“去老化”,自己主导IP开发。
纵横在走阅文的老路,因为纵横没有流量优势,只是内容还可以。它经过百度收购那一遭,也没获得什么好处。它的APP和WAP站的流量都是靠原来的人气慢慢积累起来的。纵横如果要上市,多半会在香港上市。现在纵横挖来天蚕土豆,跟天蚕土豆的公司合作搞《元尊》的IP,去拍电影。
所以现在顶尖大神都很独立于网站了?
只有头部那几个是这样,往后一点的大神——像是我吃西红柿——都做不到。我吃西红柿有点在吃老本,IP做得不是特别好,不过他的写作水平一直是最稳定的。
男频主要还是靠游戏动漫改编,但在影视方面,晋江才是最大的IP来源,占了IP市场的半壁江山。
对,半壁江山肯定有的,而且还可以扩大。但是我就觉得晋江现在的状态很浪费它的优势。不过无所谓了,反正它现在每年卖IP,一年也挣个几千万,都不需要在乎付费阅读那些小钱。
我们前两个月才又去见了冰心,她说他们2017年的年收入也才刚刚过亿,包括IP。
是啊,原来光靠付费阅读,网站收入肯定不行,现在IP这块赚得多,又不用分给作者太多。
给作者分得还挺多吧,现在顶级大神的分成协议好像是8:2。
过去不多,现在可能要留人了。反正他们网站是赚的,几乎是白赚,没什么运营成本,网站人员还不一定有我这儿多,就三四十人,管管社区什么的。我真的很羡慕他们,躺着也可以赚钱。
冰心最有意思的是,当初拿到盛大那笔钱,她干的最大一件事就是买了她现在那层楼,结果现在晋江最大的资产就是北京那层楼。
晋江那个时候拿盛大的钱,是因为它要被花雨(出版社)告盗版侵权告到破产了,花雨要它赔两百万嘛。
花雨为什么要告它?不是合作关系吗?
花雨到处都告,到处都要钱。只要是它的合作商,到期了没有续签,它就要告。按理说我跟你到期了,你可以通知我下架。但它不通知,直接就去做公证,准备告你。要是你上市,它就上市前去告你。那时候不有个汉王嘛,它在汉王上面讹了两百万。然后就吃到好处,到处告。所有的跟它合作过的网站,都告过。最后是盛大出面,帮晋江搞定了。
您提供的这些丰富、生动的细节特别有价值!
因为我一直在第一线嘛,所以经历和观察都比较丰富。
从起点到17K,再到3G,现在自己出来创业做“新媒体文”。您可以说完整地经历了网文这个行业的每个大潮头,虽然不是每一次都是弄潮儿,但这种流动的位置和身份让您始终是一个特别好的观潮者。非常感谢您的坦诚与认真,让我大有收获!再次感谢!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