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灌浆期,以及玉米灌浆期管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目前夏玉米已进入灌浆期,这一时期主要以保障玉米籽粒灌浆良好为目标,为丰产丰收提供基础保障。但同时注意田间管理,防止减产,以及玉米贪青晚熟,妨碍收获。
玉米抽穗后,大多数地块中所施基肥肥效已基本耗尽。为了保障灌浆和籽粒饱满,所以需要供应速效氮肥,防止玉米早衰,提高千粒重。这个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也根据生育期用肥情况,每亩可追施碳铵50公斤或尿素16-20公斤。
2.适当施加微量元素肥
在玉米生长发育中,不仅仅需要氮肥、磷肥、钾肥的供应,还需要微量元素肥增效。例如,硼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向种子运输,增加千粒重。
3.禁忌大水大肥
玉米灌浆期浇水追肥增加产量,是保障丰产丰收的关键,但绝不能投入过多,否则容易导致玉米贪青晚熟,影响产量。
玉米中后期倒伏是限制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在灌浆后期,还要浅中耕一次,松土通气,除草保墒,防止草害,也有利于养分分解,促进根系吸收,防止叶片早衰,提高产量。另外,中耕培土还有利于玉米抗倒伏,在七八月经常发生暴风雨,造成玉米倒伏,因此应注意,培土高度7—8厘米为宜,促进气生根发育,增加支持根层数,防止倒伏、利于排灌、掩埋杂草,提高产量。
隔两株去一株或隔两行去一行的雄花,可使异花授粉率提高而增产约5%~10%,是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去雄应在天花抽出约1/3~1/2时将其抽拔掉扔于田外。一般隔株去雄较隔行去雄效果好,因隔株去雄使去雄株的前后左右均为未去雄株,增加授粉机会;另外,田边地头的植株不要去雄,以免影响授粉。
玉米雄花散布花粉,15天后花粉散完,然后应将雄花从茎秆去除,扔于田外,减少资源争夺。
由于品种特性或留苗过密,有的是玉米在根际长出1~2个分蘖,长不出棒子,这些空秆与分蘖均应拔除,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肥料消耗,利于植株正常生长发育,促使大穗大粒的形成。
5.充分利用太阳光照
灌浆期的主攻目标就是要保根、保叶、防止叶片早衰,促使玉米穗粒多、粒重,以获得高产。玉米适当晚收是简单易行、不增加成本的增产技术。
6.及时防治病虫害
玉米灌浆期的主要病虫害有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锈病、三代玉米螟、蚜虫、粘虫等。弯孢霉叶斑病用唏唑醇或戊唑醇喷雾防治;褐斑病、锈病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三代玉米螟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每亩用6克对准果穗、叶背喷雾;蚜虫每亩用70%吡虫啉每亩10—20克喷雾;粘虫用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防治。
只有适时收获,才能丰产丰收。适时收获,一般是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色层时,即为完熟期,一般品种要到9月25日左右,即成熟后45-50天才能达到标准。此时收获产量最高。
玉米收获过早,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在生产上若不影响种麦,应尽量晚收,延长灌浆时间,收获时间每推迟一天,千粒重平均每天提高2~3克,籽粒产量平均每天增加5~6公斤/亩。因此,在不影响下茬小麦正常播种的前提下,应尽量推迟玉米收获期。该项技术不增加任何成本投入,且增加千粒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效果显著。
一年一度的葡萄新品种(系)品鉴会又要开始啦!为期两天(8月24-25日),这次你将能和国家葡萄产业体系诸多岗位科学家、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专家、各科研育种单位、民间育种专家、种植牛人总共20多人交流问答,并且能品鉴到各种新品种(系)的果实。像这样级别的会议实属难得,赶快识别下图二维码了解,报名参加吧!
好了,关于灌浆期和玉米灌浆期管理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