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桦木皮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桦木皮的知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品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随着资源保护的力度增大,桦树皮的来源也越来越少,桦树皮制品,越来越少,但其身上所留存的千年不变的痕迹依然不变,希望能够传承下去,这千年保持原貌的生活用品。
亭亭玉立的白桦林不仅装点着大地,装点着鄂伦春族的家园,还默默地为鄂伦春族人造福,给鄂伦春族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桦树皮资源丰富,还具备质地柔软、成张成片、容易加工、不易透水等特性,所以其制品具有轻便不怕磕碰的特点。鄂伦春族人根据其特点,加工制作了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形成了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
桦树皮在我国北方渔猎民族生活中的记载,很早就见著于古籍,如《北史·室韦传》载北朝时期的北室韦人“用桦皮盖屋”;《明一统治》记载明代女真人仍然是以“桦木为屋”;《金史》记载“以桦皮为角”(用桦皮做哨);清朝时期的《黑龙江外记》记载“山谷多桦木以皮贴车为盖,为苍穹(撮罗子),为扎哈(桦皮船),纵缝之如栲栳(盛东西的器物),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对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端的莺歌岭原始遗址出土的桦皮器皿测定年代为距今三千年左右。1959年,在呼伦贝尔满洲里市扎诺尔的一处鲜卑墓葬中发现4件桦皮器皿;更有趣的是,1977年黑龙江白金宝遗址出土1件仿桦皮器的陶罐,陶罐为泥质褐陶,圆桶状。也证实了用桦树皮做生活用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桦树皮器皿伴随着鄂伦春人游猎生活,从古代到20世纪50年代,是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主要是鄂伦春人的游猎经济所决定的,其次是地域因素。正如古籍中说“鄂伦春地宜桦”,桦树占整个林木的20%,桦树皮资源相当丰富,还有桦树皮质地柔软,成张成片,易加工,不透水;桦树皮制品又具备轻便、不怕磕碰的特点。因此,桦树皮制品在鄂伦春族游猎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几乎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桦树皮。
鄂伦春族人一般在阴历五月份剥取桦树皮。这个季节,树木开始发芽,水分充足,树皮最易剥掉,是剥取桦树皮的最佳时机。猎人、妇女三五成群,前往茂盛的桦树林带,选择树干笔直、树皮光滑、少有疤节直径30厘米以上树皮柔韧性较好的白桦树爬至树上五六米的高度,将猎刀的刀把顶在肩膀上,刀刃用手巾绑上,仅留一点点刀尖去划树皮,从上到下直直地下来。用刀轻轻一撬或用细木棍轻轻一挑,桦皮即可自然脱落。
如果错过这一时机,桦树皮不易剥取。人们把剥好的桦树皮放在太阳底下晒,因为晒过的桦树皮容易打卷,不易断裂。然后将桦树皮展开,去掉外层硬皮上的表皮,将凸起、带结的地方削平,使桦树皮的表皮干净平整。然后把桦树皮搁置在平坦的地方,用木头压上,使其平整挺直。鄂伦春族人利用桦树皮的特性来制作桦皮船的壳体,是因为白桦树皮含有丰富的油质,具有极佳的防水、防潮性能,用它来制作桦皮船的船体无需担心渗水问题。另外桦树皮有极好的韧性,可弯、可折、可拉伸,易于塑形。
剥下的桦树皮要进行精心细致的加工。鄂伦春族有一整套的加工技艺和方法。首先将桦树皮里面的硬皮和凹凸不平的地方剥去,然后将桦树皮变软以便裁剪。变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水煮或用水隔蒸,桦树皮经蒸煮处理后柔软耐用;二是在火上烤,使其变软。变软后的桦树皮根据需要进行裁剪和缝制。制作样皮制品的工具有猎刀、剪刀、钢针、“土突混”(刻花工具,用狂、鹿、狍子的腿骨制成)。
常用的桦皮用品有:桦皮桶:形状如铁皮水桶,这种桶制作较细,盖和帮上均刻有各种花纹,大的可装肉干和粮食,小的可以装食盐等。它不仅容量大,而且又能防潮湿,是盛装食盐等物品最理想的容器
桦皮篓:用一张大的桦皮,把四角剪开,折起缝合而成。它的形状是底部大、上口小。上口镶有木边,有盖。盖和帮上刻有花纹。用它盛肉干、野果、野菜极好。妇女们上山采集野果,把桦皮篓系在腰上,用两只手摘,特别方便。“铁克沙”:即“斜仁柱”覆盖物(长约10米,宽1*)。制作“铁克沙”需要把桦树皮外层的硬皮和带黑斑的硬节皮剥掉,然后用开水煮或用“铁克沙"拌皮覆盖物。
桦皮水桶:桶口镰有薄木边。在桶口边钻孔,插入小横木,便于手提。
桦皮碗:制作方法是用桦树皮先缝制成一个圆,然后上底。使用起来样皮水桶桦皮盆桦皮碗比较方便、耐用。
帽盒:帽身与桦皮盒、桦皮篓相似。帽盖为尖顶。形状与清朝时期的帽盒基本一样。这种帽盒是鄂伦春族人用来装萨满帽和礼帽的。
桦皮船:鄂伦春语称“木若沁”,形制颇为特殊,敞口,船体中部较宽,船头、船尾尖细并微微上翘,状似剖开的梭子。素有“水中之舟”美称的桦皮船,灵巧实用,携带方便,既能穿行在弯弯的小河之上,也能航行在大江湍流之中。在夏季茫茫的林海及嫌蚊威胁之下,使用桦皮船要比使用马匹方便适用得多。桦皮船是鄂伦春族人不可缺少的水上交通工具,不仅可以用其打猎捕鱼,还可以用其载人载物。桦皮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不论从制作技艺上,还是造型艺术上都堪称一绝。
第一步,组船。在事先选择好的平地上(河边或山上),把压得十分平整的桦树皮顺着摆好,并把每张桦树皮的接头处用松树油或沥青胶合起来,将两块桦树皮粘上。用削好的内、外船帮把桦树皮夹住,用木夹子或者三脚铁夹紧,用木钉或钉子将其固定,然后在船身里纵向放置顺条,横向放肋条,摆放时要均匀。以保证船体的和谐平衡,相互间还要留出一定的空隙,这样利于蒸发水分,因为船舱里经常会溅入水花。将肋条的两端插进内船帮里,然后用寸劲将肋条想进船底将其固定,在内船帮钉钉子处稍高一点的地方将其多余部分截断。接下来,用绳子将船身绑成U形,初步形成船形,观察船身直不直。
第二步,起船头。削出两根长度为2.4米的樟松板,木板顶端留出55厘米左右,将其下部劈开,形成“人”字形,用绳子、铁丝等固定劈开部分。然后将内端并拢成"()"形,接头处用绳子系紧。用内船帮和“人”字形樟松板内外夹住船头处的桦树皮。夹桦皮的时候要不断调整,剪去多余的桦树皮。分别将船头、船尾处桦树皮夹紧以后,观察二者的位置,必须将摆放顺条船头调整到船的中线位置后才能起船头。起船头时,点燃一小堆篝火,用烟火来熏烤船头处的桦树皮,使其变软,接着用斧子和锤头慢慢将船头举起。用夹子将船头两边紧紧夹住,用钉子钉牢。然后摆放在船头部分的顺条,将短小的顺条板压到中间顺条的底下,船尾的顺条则要压到中间顺条的上面,将两个接头压实。摆放好的顺条从头到尾形成流线型构造,可以减轻桦皮船在水中的阻力。顺条不能顶到船头,否则会把船头压塌。第三步,固定船体。按照一定的间隔,在内船帮两面对称地钻孔,然后把四根横拳分别塞进两边的樟眼内。在横掌上刻出一道道的装饰纹,这样一来美观,二来可以固定物品,不致使登杆、桨及枪支落入水中。将船帮四周进一步用钉子加固。钉子的位置以及相互的间隔,是事先用尺子测量好并做上标记的,以保证钉出来的钉子整齐而均匀。最后,将加热的松树油或沥青防止其不漏水。至此,桦皮船船体就完工了。
做好桦皮船以后,将桦树皮和樟松木自身的水分晒干,这样可使桦皮船船体变轻,此外还有定型的效果。制作工序结束后,需检验船身的封闭质量,看划船船体是否漏水,此时将桦皮船垫高,往船里倒水,观察船底是否有水渗入船舱。如渗水,找出渗水处,用松树油或沥青封堵漏处桦皮船船桨是用樟松板制成,长1.6-1.8米,厚5厘米。船浆分桨叶和桨柄两个部分,桨叶一面是平的,另一面中间有脊梁杆,很结实,在靠近桨柄处的桨叶两端,为防止水流进船舱。有的桨叶两面都带脊梁杆,那样的船桨在水中划行时没有水声。登杆用干的柳木或桦木料削成两个杆子,长0.8-1.0米。遇到浅水或逆水行舟时,用其支起撑杆,便可使船行进。
是轻巧无声,迅速快捷。桦皮船司其他船只相比较而言,其最大的个特点就是轻巧无声。桦皮船可以说是人类造船史上最轻的船。清代方观承的《卜魁竹枝词》中就有一首诗向世人描述了桦皮船的轻巧便捷:“桦船携趁渡头忙,来往轻飞逐鸟翔。收拾烟波人散后,一肩帆影荷斜阳。”鄂伦春族人传统的桦皮船完全采用纯天然的材料制作,整个船体找不出一件金属材料。
由于制作桦皮船的材料质地轻盈,所以成品桦皮船也就轻便异常,在搬运时一个人就能扛走。在陆路或山林间行走时,可将桦皮船装载于马上,也可以扛在肩膀上,遇水便可直接乘渡,一日可行数百里水路。因其轻巧,在水中划行几乎没有一点声响。
快捷是桦皮船的另一个特征。桦皮船头尖尾锐,整个船体呈流线型,这种造型利于减少船体在水中行进的阻力,能够助其在水中迅速滑行。而桦皮船扁平的船体,使其吃水线极浅,因而它能够轻盈地随着波浪而行。
二是载人运物,狩猎捕鱼。17世纪中叶以来鄂伦春人一直生活在江河密布、水系众多的黑龙江水域。不论是大江、大河还是浅滩、小水,鄂伦春人都使用桦皮船作为渡水的工具,运输各类生产、生活用品。除此之外,桦皮船还是鄂伦春人捕鱼和狩猎时的重要交通工具。桦皮船在水中划行时轻巧无声,动物不易发现,为猎人打猎创造了很好的时机。因此,夏季猎人们经常乘坐桦皮船进行狩猎。在张网捕鱼和临水叉鱼时,人们也经常以轻便的桦皮船为交通工具。
桦皮船是鄂伦春族人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比赛的运动器械。每当狩猎空闲或年节日,人们就会聚到大河小溪中,开展划船比赛,这项运动深受鄂伦春族人的喜爱。因此,桦皮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之无愧。
鄂伦春族桦皮雕刻比较独特,他们制作的桦皮制品,造型别致,雕刻上的花纹古朴大方,主要有云字纹、回纹和各种花朵图案。桦皮制品上的图案,有些是直接用骨针画在桦皮上的,有些是用薄的桦皮剪好图形贴在上面,然后进行雕刻压花。鄂伦春族人雕刻花纹的工具叫“突土混”,也叫“托克托文”。是用鹿、猂或袍子的腿骨制成的,长约10厘米,带齿的一头宽约0.5厘米。这种工具又分为2齿3齿及4齿。
2齿工具是用来雕刻花朵的,3齿及4齿工具是用来刻压花边的。使用方法:左手拿“突土混”的中间,把带齿的一头对准花纹图案的位置,右手用木捶或小石块的背面轻轻地敲一下“突土混”的上头,即可压出一个凹纹,经过反复刻压,花纹和图案会突出来。直到今天,鄂伦春族妇女仍然保存着这种桦皮工艺的雕刻艺术及技巧。
桦树皮能够扎压图案与色彩。鄂伦春族人的桦树皮器皿具,除盆、碗水桶外,大多数箱盒篓罐的器身和器盖上都布满了扎压的图案花纹。这些图案,鄂伦春族人统称为“音儿嘎”,图案花纹是在器身没有形成之前扎上去的。图案的具体刻压方法是:先选好桦树皮,并按着要做的器形大小剪好放平,然后用“突土混”刻花工具,依次排扎,图案是以骨齿压进桦树皮形成点状凹线构成。图案形式古朴,而且繁简对比疏密有致,大多是“山纹”和“水纹”“云卷纹”或变形组合。再就是植物花草纹等,这些图案花纹都是鄂伦春族妇女聪明智慧的杰作。如桦皮箱、神帽盒、桦皮针线盒做工和图案都十分精致,堪称精品,不同的装饰方法形成对比,富有变化,古朴之中显得灵巧,以黑色勾勒图案主体,显得和谐美观。
鄂伦春族妇女巧妙地利用桦皮并灵活地用各种图案来装饰,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想表达的主题涂以不同的颜色。颜料多取自自然,如黄色是取自腐朽的柞树,将其放入水中煮,即出现黄色;紫色取自都柿汁(一种山野果,即蓝莓),经加盐沉淀后就可以施彩;红色取自雅格达(俗称红豆);黑色就是锅底灰,将锅底灰放入水中煮即呈浓黑色。鄂伦春族桦皮制品上的用色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红色象征新婚女子,绿色象征新婚男子,黑色象征夫妻婚姻到永远。红、黑、绿、黄相互搭配,使得桦皮器皿非常洁净、淡雅,本来平淡无奇的桦树皮,在鄂伦春族人手里被赋予了艺术的元素。桦树皮器皿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每一件桦树制品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反映了鄂伦春族对自然环境高度的适应能力和高超的创造力。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不仅仅是生活用具,而且大多数桦皮器皿具上刻有鄂伦春族人自己的装饰图案,它蕴涵着鄂伦春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无疑,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手工艺中的奇葩
桦木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品、桦木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