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条件反射的泛化,人人都是吓大的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害怕”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有些人怕狗、有些人恐高,有些人怕黑、甚至有些人怕“鬼”。其实恐惧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本能,正常的恐惧可以帮助人应对危险,但是过度的恐惧就是心理疾病了。那么恐惧是如何形成的呢?人或者动物是不是在一出生就有恐惧这种情绪呢?
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做过一个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这个实验开始时华生拿给小艾伯特兔子、小白鼠等小动物。小艾伯特对这些动物没有害怕,甚至愿意触摸它们。随后,小艾伯特手碰到小白鼠时,同步出现了巨大的响声。小艾伯特被响声吓哭了。之后,只要小艾伯特碰到小白鼠,巨大的响声就会同时出现。当响声停止,小艾伯特再去碰小白鼠时也会感到恐惧。随后华生又拿来兔子、狗、带毛发的面具。当小艾伯特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反应也特别强烈,大哭并且想要逃出去。
3、这个实验向我们展示了经典条件反射作用。
4、①无条件刺激:指不需要事先的学习就能够产生自动反应的刺激。
5、②无条件反应:指无条件刺激引发的不需要习得的反应。
6、③条件刺激:中性刺激,单独出现不会引起反应,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会出现反应。
7、4条件反应:指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产生的与无条件反应相同的反应。
8、举个例子,例如人饥饿的时候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而分泌唾液就是无条件反应。每次饿了都吃用红色盘子装的食物,红色盘子就是条件刺激。饿了就吃用红色盘子装的食物,久而久之,我们单独看到装食物的红色盘子都会垂涎三尺,这时候你就发生了条件反应。
9、回到小艾伯特实验中。小白鼠对他来说是个中性刺激,但是小白鼠与巨大的响声一起出现,就变成了一个条件刺激。最后小艾伯特看到小白鼠就感到恐惧,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条件反射。至于小艾伯特看到兔子、狗、甚至带毛发的面具都会害怕,这是因为出现了条件反射的泛化。因为这些东西都有相似的皮毛。
10、人在恐惧时通常会有3F反应,就是fight(战斗)、flight(逃跑)、freeze(吓呆)。3F反应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习得,面对巨大恐惧的时候最有效的三种反应。
11、实验中的小艾伯特就是逃跑(flight)的反应,他感觉对抗不了面前的动物。这是人最基本的反应。
12、总体来说,在人类社会当中有三种方法可以使我们习得恐惧:亲身体验、社会观察和言语指导。比如说我们亲眼看到了一场枪战,感受到了枪战的场面,我们会恐惧。在新闻上看到枪战的新闻,会产生恐惧。或者是有人告诉你哪里发生枪战,想一下也会恐惧。
13、恐惧症与恐惧不同,是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恐惧症(phobia)都源于童年早期的创伤性经验(大多与小艾尔伯特实验类似),比如对动物或昆虫的恐惧症(特定事物的恐惧症)、或者对“电梯”的恐惧症、恐高症(特定空间的恐惧症)等等。至于一些新出现的恐惧症,如“密集恐惧症”、“深海恐惧症”等,更多的是因为来自网络、图像的传播和群体的趋同心理造成的,顶多算是一种恐惧情绪,很难说是严格的心理障碍。
14、有些恐惧对我们来说具有生存价值,比如过马路时,恐惧会让我们更加注意来往的车辆;又比如碰到凶恶的动物,恐惧会让我们提前做好防御准备。
15、如果当恐惧达到了恐惧症的程度,因为恐惧特定的事物而影响我们正常生活时,就未必是件好事了。这时我们需要对恐惧进行处理,最好的方法就是逐级暴露。例如社交恐惧症,可以先同一个熟悉的人进行交流,适应了之后再同三五个熟悉的人进行交流,让自己熟悉这样的方法。然后同一个陌生人交流,同三五个陌生人交流,这样逐渐适应,慢慢克服、缓解恐惧情绪,达到治疗的效果。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条件反射的泛化和人人都是吓大的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