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万里无云造句,农村场院里的乡愁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回想起上个世纪传统的农耕时代,家家户户离不开场院,场院寄托了农民美好的希望,场院盛满了成熟的庄稼,也盛满了难以忘怀的乡愁故事,
2、场院还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年长的老人们最忌讳年轻人不懂规矩,在场里随便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语,从而影响了一年的收成。
3、自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一家一户的小场院才随之取消,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大场院应运而生,我们村下辖四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场院规模接近四五千平方左右(折合五六亩地大小)。农闲季节,空旷的场院,一眼望去,平坦而广袤,像一个偌大的广场,供孩童们玩耍嬉戏。
4、到了芒种前夕,人们就要迎接麦子上场,提前做好准备,开始整平场院,先是用牲口套上人字大耙,也称堰耙,划开僵硬的地皮,再用抿耙后面拖上柳树枝条均匀的耙一遍,使之平坦而没有坷垃,这就是串场。
5、再就是泼场,青壮年男女挑起水桶,从井里或河里,一担一担挑到场里,再由经验丰富的长者,一桶一桶均匀的泼洒到地面,晾半日或一夜过后,趁地皮潮湿,就开始杠场。杠场前要先把上年的陈麦秸均匀的撒一层,然后向轧场一样,套上石磙,随轧随将麦秸扫起,直至整个场院杠完,这个打麦场才算正式交付使用。但如果又赶上下雨,就还要重复杠一遍,这样杠过的地面光滑而不起土,是打麦场上的重要环节。
6、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随着一声“开镰了”,一年一度的麦收大忙开始了,于是,人拉车拽,田间到场间,来回象穿梭一样,将麦个子堆满了整个场院。
7、从麦子上场,队长就安排了专门的场长,全面负责场里的工作,因为场间与田间工作性质不同,如割麦子,倒棒子和除草耪地等,都是大趟活,基本是不能丢奸耍滑的,而场间的工作,不养懒人,多半靠自觉,要眼里有活,勤快麻利。常言道,放下筢子就是扫帚,说的就是场里的工作,当然还须具备一定的传统行业技能,要杈把扫帚扬场锨,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才行。
8、当然,一百多亩麦子,一古脑拥进场里,光靠场里几个人是绝对不行的,把握好天气,听队长敲钟,一声令下,男女老少,全民皆兵,一人一杆杈,突击摊场!那个场面可谓热火朝天,不消两个时辰,一个大麦场均匀的呈现在烈日之下,中间又经过翻场,使之暴晒均匀,晒到正午时刻,正是火侯,拖拉机先是倒着用大轮将蓬松的麦秸压实,然后再拖上石磙,随着马达的轰鸣,欢快的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轧场。
9、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轧场不能像脱缰的野马满场院乱跑,要有章可循,逆时钟转小圈,有大场四分之一大小,一磙碾一磙的循序渐进,直至转到原点,才算轧完,集中力量翻一次场,再重复轧一遍,才算大功告成!
10、下一道工序就是起场,起场也称之抢场,往往是六月里的天,孩子的脸,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烈日当空万里无云,转眼有可能就是黑云翻滚电闪雷鸣,所以,这时候,队长会放弃其它工种的安排,集中劳力,全力抢场!男女老少齐上阵,抖动大杈挑出麦秸,排杈跟进,木筢连搂带推,扬锨扫帚随后清理干净,最后麦秸挑到一边,麦粒连同麦糠被堆在一起,这时候,人们虽累的疲惫不堪,但总算放下了悬着的心,因为堆起的麦糠垛,再大的雨也不会淋透的。
11、收获的最后一关,就是扬场。要巧借风力,会扬的一条线,不会扬的一大片,拿扫帚的要勤扫轻漫,是晒干扬净的关键一环,最后才是为之而奋斗了一年的丰收果实。
12、打麦场里的奋斗,原始而古老,从串场、泼场、杠场、摊场、轧场、起场到扬场,其中的滋味,五味杂陈,有苦涩也有甘甜,留给我们这代人永久的回忆,成为抹不去的乡愁故事。
13、(胡建平,男,山东省平原县北任社区居民,平原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14、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章分享结束,万里无云造句和农村场院里的乡愁故事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