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C人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一种i人的精神榜样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在森林中漫步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曾经抬头看到这样的美景?高耸的树冠紧密地填满整个天空,但树冠之间又有一道清晰的缝隙将彼此分离。阳光从缝隙中穿过,天空仿佛化作了溪流,在一座座“岛屿”间流淌。
这种现象就是传说中的树冠羞避(Crownshyness)。这个名词赋予了树人类的情绪,仿佛树木之间也会害羞,小心翼翼地和周围的树保持默契的距离。
树木之间尽管再接近,但仍需要给自己留一定的空间,这不禁让无数i人朋友们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树冠羞避就演化为了人类社交中边界感的象征,并且激发了众多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
摇滚乐专辑《Crownshyness》封面
202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边界森林-一个关于未来理想社交图景模式的构建」作者周海琳
但是,这真的是因为树冠在害羞吗?皮那么厚还会害羞?
树冠羞避由何而来
树冠羞避这种景观,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舒婷《致橡树》里写“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是这个互相致意吧,物理上的强度稍微大了些。
树冠不是完全静止的,而是会随风摆动并与周围的树冠相互摩擦碰撞。但树冠边缘新长出来的枝叶非常脆弱,所以很容易就在碰撞中受伤停止生长了。
别说是高空中风裹挟着叶片互相碰撞的强度了,研究发现就算是轻柔的摸摸也会显著抑制植物的生长。左边是不摸的,右边是一天用手轻轻摸叶子两次的。
每棵树的树冠基本上都有向外扩展的趋势,但是空间是有限的。树冠之间的缝隙,与其说是出于礼仪退避三舍让出的“六尺巷”,不如说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拉锯战战线。
尽管大部分科学家都认可树冠羞避主要来自树冠之间的擦碰,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光线或者化学物质)感受到周围树冠的接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它们选择停止扩张,这样就可以避免枝叶受损导致资源浪费。
这种说法虽然也说得通,但在森林中却没有足够可靠的证据支持。最经常被拿出来说的是龙脑香科的冰片香(Dryobalanopsaromatica)树林。冰片香树林会形成非常明显的树冠羞避,但却没有发现树冠边缘的枝叶有损伤的痕迹,研究者因此推断树冠羞避的生成不是因为碰撞,而是植物通过一种“未知”的方式感受到周围植物后主动停止了生长。但这一研究是马来西亚植物学家在1977年发表在一个叫《马来西亚自然》(NatureMalaysiana)科普周刊上的,后续也并没有看到更深入的研究成果,所以可信度比较低。
冰片香树林,很多花露水的清凉来源
那么到底是因为邻近的树冠在风中磨损被动导致“羞避”,还是树木感受到周围树木的存在主动保持距离呢?两种说法各自都有零星的观测证据支持,但是始终没有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控制实验解决争论。
这时候,加拿大科学家就有了个奇妙的想法:我们可以把树木都固定住让它们没法随风摇摆,那么如果是因为树冠碰撞才导致被动“羞避”,树冠摆动幅度小了之后,它们之间就没那么容易摩擦到,树冠羞避就会逐渐消失;如果是因为树木感知到周围树木的存在后主动“羞避”,那么原先的树冠羞避就不会有太大变化。
于是,加拿大科学家在成熟的美国黑松(Pinuscontorta)森林样地中,用尼龙绳把十多棵树捆紧,犹如铁索连环阵,6年后,相邻树木的枝叶果然互相交织,填补了树冠间的空隙,“羞避”就这么消失了。所以至少对美国黑松这个物种,树木保持距离的原因真就是简单的边缘的叶子被打掉了。
其实,树冠羞避这个名词早在1920年代就提出了,但长期以来大家对它也不太关注。它的爆火源自2018年英国作家RobertMacfarlane的一条推文,树冠羞避的美感也是这时候第一次引起公众注意(当然误会也是这时候传开了)。一年后疫情来临,这个名词又被和新冠预防措施中的保持社交距离联系到一起,说树也在保持社交距离,这样可以减少树木之间的病虫害传染。但这种说法实在太牵强,树冠间这一道浅浅的界限可以说没有拦住任何病虫害传播的能力,就算不会飞,有那么一阵风也能顺着飘过去。
在哪可以欣赏树冠羞避
虽然树冠羞避的成因没那么浪漫,但眼睛不会拒绝美景!如果想欣赏这样的景色,除了看网图我们还能去哪找呢?
武汉解放公园里可以通过凸面镜观察头顶悬铃木的树冠羞避观察哦
其实,树冠羞避真不是在森林里随便一抬头就能看到的,树冠羞避这个现象并不常见。森林往往具有具有复杂的分层结构,各种各样高度形态不同树木的树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层层叠叠不见天日。
复杂的森林结构,多抬头看看就有不同的景色
如果要找到树冠羞避,首先要找一片同一个物种组成的纯林。同一树种的不同树木间的高度,树冠形态等各方面性状最为相似,它们在互相摩擦碰撞中才能做到在同一个平面上激烈对撞。而不同物种的树木之间难免生态位会有差异,竞争往往就没有同种的那么剧烈了(这么说来果然,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呀)。
而且刚刚我们已经知道,树冠羞避和风有很大关系。那么那些树形比较细长的,并且主要的枝叶都集中在树顶端的树,就在风中摇晃得更厉害,产生树冠羞避的可能性就更高。这么一说:龙脑香科的树木无论是它们无与伦比的高度,还是头重脚轻的大摆锤形态……它们的枝叶随风摆动的杀伤力看起来要比一般树强得多
龙脑香科的树冠羞避,即使是同一棵树之间的不同分枝间都有明显的分界线。图源:Flickr
大自然看似充满爱与和平,但是无时无刻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是主旋律。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借题发挥本就是艺术创作的常态,就算树冠羞避不是因为害羞又怎样啦,好看就完事了朋友们!
这不是画,是激光雷达扫描森林后重新上色得到的图片!
1.Putz,F.E.,Parker,G.G.&Archibald,R.M.MechanicalAbrasionandIntercrownSpacing.Am.Midl.Nat.112,24–28(1984).
2.Chehab,E.W.,Yao,C.,Henderson,Z.,Kim,S.&Braam,J.Arabidopsistouch-inducedmorphogenesisisjasmonatemediatedandprotectsagainstpests.Curr.Biol.22,701–706(2012).
3.Ng,F.S.P.Shynessintrees.NatureMalaysiana2,34–37(1977).
4.Meng,S.X.,Rudnicki,M.,Lieffers,V.J.,Reid,D.E.B.&Silins,U.Preventingcrowncollisionsincreasesthecrowncoverandleafareaofmaturinglodgepolepine.J.Ecol.94,681–686(2006).
5.HeatherFish,VictorJLieffers,UldisSilins,R.J.Hall.Crownshynessinlodgepolepinestandsofvaryingstandheight,density,andsiteindexintheupperfoothillsofAlberta.Can.J.For.Res.36,2104–2111.(2006).
6.Onoda,Y.&Bando,R.Widercrownshynessbetweenbroad‐leavedtreespeciesthanbetweenconiferoustreespeciesinamixedforestofCastanopsiscuspidataandChamaecyparisobtusa.Ecol.Res.36,733–743(2021).
7.vanderZee,J.,Lau,A.&Shenkin,A.Understandingcrownshynessfroma3-Dperspective.Ann.Bot.128,725–736(2021).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