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少女礼包,美国的福特级航母?
福特级航母是美国第三代航母的首舰,也是全球最为强大的航母。它采用先进的核动力推进系统和电磁弹射起降系统,代表着当今人类航母技术的最高水平。福特级是以尼米兹级航母为基础,进行大量改进,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都达到现代造舰技术的巅峰。福特级航母服役美国海军后,将继续增强美国哈军对全球海洋的统治力。
▲美国福特级航母
由英格斯工业集团旗下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所建造的福特级航母,是美国海军从1975年接收尼米兹号之后第一款全新设计的航空母舰,同时也是继2009年布什号交舰之后的首艘新航母,最终目的是取代现役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福特级航空母舰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福特级是美军第1艘采用全电力设备、没有蒸汽管路的航母,不但可以减少30%维修量,也提升了对于锈蚀问题的控制。飞行甲板的作业区域加大,舰内舱间可储放更多弹药及航空燃料,使福特级的战斗能力明显提升。此外,舰上官兵的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整体服役成本降低,在预计50年的服役寿命中,每艘操作成本将可比尼米兹级节省约40亿美元。
新一代核动力航母
01
福特级的舰体全长337米,高76米,飞行甲板长333米,宽78米,满载排水量约10万吨。配备的是新式核动力推进系统,包括2部A1B型压水式核子反应器,搭配蒸汽涡轮驱动4具传动轴、5叶片车叶,以及1套区域电力分配系统,最大航速超过30节,可搭载各型军机75至90架。由于装备电脑化、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所需的操作人员得以减少,航空单位也只需约400名官兵,包含航空单位的舰上编制官兵共4536名,比尼米兹级减少大约500至900名。
▲航母核动力系统组成大致示意图
归功于新型配电系统及设计,使福特级的电力供给能量增加250%,因此可在未来服役期间,满足各式武器等新系统的安装需求。目前舰上配备的防卫武器,包含RIM-162型进化版海燕飞弹、RIM-116型公羊飞弹(RAM)发射器各2座,以及方阵近迫武器系统3座。
▲RIM-162型进化版海燕导弹
▲RIM-116型公羊导弹
基本舰体设计与尼米兹级航母相似的福特级,甲板层数也相同。外观最大的改变,是将设有飞行指挥中心的舰岛重新设计,原本供航母与航母战斗群使用的旗舰舰桥,也从舰岛内部改到舰体内较低的甲板层。整个舰岛的长度缩短,但高度比尼米兹级的舰岛高6.1米,同时在飞行甲板上的位置向后移42.7米,也向舷边外移0.9米。
舰岛的复合式主桅上,装有雷神公司研发、搭配各3具天线的双频段雷达系统(DBR);该套主动电子扫描相位阵列雷达系统包含SPY-3型X频段多功能雷达(MFR)及SPY-4型S频段立体搜索雷达(VSR),是由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雷达系统改良而来。
此外,还装有朝向舰尾方向、搭配GPS卫星定位系统,导引飞机落舰的新型联合精确进场降落系统(JPALS)。
▲双频段雷达系统(DBR)
除了舰体内部的空间配置大幅度改变,飞行甲板也经过了重新设计,使舰载机弹射起飞、落舰回收的能量增加25%,停机空间也扩大。为了搭配甲板配置的变化,飞机升降机由原来的4座减少为3座,包含右舷2座、左舷1座,并装有运送武器弹药的新型电磁升降机。新设计的目的在于大幅提高进驻舰上的舰载机联队打击力,战机的任务出勤率(SGR)将由尼米兹级的1天140架次,增加至1天160架次。
与现役的C-13型蒸汽弹射系统相比,由通用原子公司研发、采用全新技术的电磁弹射系统,能产生较高弹射能量,且拥有更精准的末端速度控制,更平滑的加速过程,系统的维修方式也经过改良,使可靠度和效率提升。福特级配备的4套电磁弹射系统,可依据战机尺寸、重量改变弹射行程,使飞弹射过程更为平顺,从轻型无人飞行载具到大型战机都可弹射。
福特级的另一套新装备,是采用电磁马达控制拦截索的先进拦截索系统(AAG),包括能量吸收装置、力量调节装置、数字控制装置,系统内建测试、检查功能,因此维修、操作人力的需求都减少,并具备更高的可靠度与安全性,可容许更多不同机型的拦截降落,同时减少对舰载机产生的金属疲劳冲击。
未来福特级航母主要搭载的舰载机,将包括F-35C、F/A-18E/F型战机,EA-18G型电战机,E-2D型空中预警机,MH-60R/S型直升机,以及无人飞行载具、无人战斗飞行载具(UCAV)等。
F-35C
▲F/A-18E/F型战机
▲EA-18G型电战机
▲E-2D型空中预警机
▲MH-60R/S型直升机
全新战力逐渐成形
福特级首舰福特号,在完成为期七日的船舶性能试航(Builder's sea trial)之后返港。2017年4月时摄于诺福克海军基地。
第1艘福特号(CVN 78)航母于2008年9月10日签订细部设计及建造合同;2009年11月安放龙骨;2013年10月11日下水。2017年4月8日,福特号以自身动力启航,进行首次海上测试。在为期7天的首次海试中,该舰曾以双频段雷达系统追踪飞机,也进行新型电磁飞机弹射系统的未负载循环、小艇作业等,并于14日顺利完成厂商海试。在5月26日通过验收测试之后,美国海军于5月31日在维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正式接收福特号。
福特号在下水后移往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三号码头,以便进行为期28个月的后续设备安装与测试工程。
2017年7月22日,福特号航母在诺福克基地举行成军典礼,由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主持。在完成服役后的一连串海上训练之后,福特号预定2020年达到初始作战能力。
第2艘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于2015年7月安放龙骨,并完成舰岛安装作业,整体结构完工90%,预计2019年内下水,2020年交舰,2024年成军。
2019年1月,英格斯工业集团正式获得美国海军第3艘企业号及第4艘CVN 81号的建造合同,合同内容包括航母与F-35C型战机、Mk38型机炮系统、MQ-25型魟鱼式无人飞机系统的整合工程。企业号已于2017年8月开工,预计于2025年下水,2028年交舰,将取代艾森豪号航舰。CVN 81号则预计于2028年下水,2032年交舰,取代现役的卡尔文森号。
肯尼迪号(舷号:CVN-79)想象图
美国第三艘福特级核动力“企业号”航母的意境图像
美国海军规划最终建造10艘福特级核动力航母,以淘汰目前服役超过40年的尼米兹级航母;由福特级航母所组成的航母战斗群,未来将成为美军执行前进部署、威慑、制海、武力投放、海上安全及人道救援等任务主力。
有没有什么食物很多玩法很多的单机开放世界沙盒游戏推荐?
现在的游戏玩家都非常挑剔,玩游戏的时候都想有更自由的玩乐体验,于是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游戏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沙盒类游戏。
沙盒类游戏正是满足了喜欢自由自在的游戏玩家,因为这样的游戏可玩性非常高,内容也丰富,地图大玩法多是沙盒类游戏的最大特点,因此吸引了很多玩家追求更自由的沙盒类游戏。
那么小编这次就给大家推荐几款开放世界沙盒游戏。
第一款《森林 The Forest》这是一款非常不恐怖的恐怖生存游戏,由独立游戏开发商Endnight Games在2014年打造的开放世界沙盒游戏,这款游戏以全3D形式呈现出一个神秘未知的世界,在茂密的深林、宽阔的平原、幽暗的洞穴中探索,游戏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活下去。
玩家需要在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里,砍伐树木收集食物,还要制作避难处来着风挡雨,当然还需要提防森林中的一些奇怪又恐怖的“未知物种”来袭,整个游戏只是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恐怖,当你知道森林中“未知物种”是什么就不会感到恐怖。
第二款《木筏生存》这款游戏是会让你在海上一直漂泊,而且你只能靠捡垃圾维持生活,听着好像挺神奇的一款游戏。
没错,《木筏生存》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木筏上生存,整个游戏都没有大面积的陆地,只有偶尔看到途经的小岛和漂过的垃圾,你可以在木筏上收集这些垃圾作为扩充木筏的必需品,当你的木筏越建越大时就可以在上面建造家园。
当然《木筏生存》还是为数不多以海洋生存为主题的3D单机无需联网开放世界沙盒游戏。
第三款《乐高无限》腾讯与乐高公司2018年发布的乐高游戏,自由度很高,玩法也很简单,作为一款沙盒类开放游戏《乐高无限》的玩家基础不少,毕竟乐高是一套非常受欢迎的玩具。
《乐高无限》与《我的世界》玩法和操作都很相似,就连场景环境都是由一个个方块组成,所以你只要会玩《我的世界》的都会玩《乐高无限》。
第四款《史莱姆牧场》这是一款非常另类的模拟养殖类游戏,在游戏中你需要扮演一位年轻的牧场主,通过养殖史莱姆创造财富,还需要通过吸尘器来收服史莱姆,这样圈养繁殖获取更多利润。
游戏可以让玩家收集到各种不同品种的史莱姆,还可以去探索这个星球上神秘的地方,总之这款游戏可以让你大开眼界,并让你了解到更多的史莱姆。
第五款《孢子》《孢子》可能是单机开放世界沙盒游戏的鼻祖,玩过这款游戏的人肯定会被他的创意所震撼,游戏体验也非常好,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好游戏。
游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一直生存下去,但是《孢子》与其他生存类游戏完全不一样,这款游戏的生存线是一个物种的一生,游戏最开始是让你控制一个微小的细胞核,然后慢慢的培养长大,你将会发现从一个细胞后来变成一个有手有脚有智慧的生物物种,在这个游戏世界里可以创造及演化生命、培植部落、建立文明,甚至于塑造整个世界。
总言而知,《孢子》的自由度非常之高,玩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打造几乎所有的游戏元素。
当然还有《饥荒》《我的世界》《泰拉瑞亚》《迷你世界》《GTA》《刺客信条》《无人深空》等比较知名的沙盒类游戏我就不说了,因为这些都已经不少人玩过了。
对游戏,各有态度,各有观点,欢迎关注我一起讨论。
声明原创:文章所有内容都是本人纯手工打字,绝对本人原创。
俄罗斯占领的日本北方四岛现在怎么样了?
“俄罗斯对占领的日本北方四岛有开发,移民和驻军吗?为什么日本要回来这么难?”
看来这位提问者是个亲日派,睁着眼睛给日本鼓唇弄舌,小嘴一张就把北方四岛划给日本了。
“北方四岛”不是日本的,不是日本的,不是日本的,说三遍。
你可以说它是争议领土,但它现在确实被俄罗斯好端端地统治着,并不是日本领土。
“北方四岛”是日本的说法,俄方称为“南千岛群岛”,是千岛群岛最南端的一部分。
俄方将四岛归于萨哈林州管辖,与库页岛放在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南库里尔斯克管辖。
日本则不顾一切签署的条约,坚称这是其领土,一直以“北方地域”称呼之,将其归属于北海道道东地方根室市的“根室振兴局”管辖。
历史上的南千岛群岛是一笔糊涂账,但总的来说还是俄国人更早一步。
整个千岛群岛都属于太平洋文化,这里原本生活的是阿伊努土著,日本人称其为虾夷人。
虾夷人存在高加索血统,身材矮小体毛特别多,他们也曾经在日本几个岛上存在过,随后被日本的和族同化或驱逐。
比如动画片《幽灵公主》里的男主角阿席达卡就是阿伊努人。
实际上这个族群在日本历来被排斥,古代日本人认为他们是多毛又丑陋的野蛮人,十分瞧不起。
像日本古代的“出羽国”,就是为了对抗阿伊努人的侵袭而设立的。
随着和族的大兴,阿伊努人最后逐渐从日本消失,主要活动区域变成了北海道,以及比北海道更北的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按照日本的古书,他们自奈良时代(约唐中宗到唐德宗年)其就接触了虾夷人。
但日本人染指千岛群岛的时间非常晚,直到明治维新的时候,北海道这个“虾夷地”才被日本政府占领,继而在1869年设立了北海道进行管理。
不过呢,那个时代日本人已经开始觊觎更远方了,他们派出了冒险家,从北海道继续往北,抵达了库页岛,继而又跑上了千岛群岛,还埋下了几块石碑,好进行“自古以来”的套路。
让日本人可惜的是,俄国人占领远东的行动进行得更早,早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都能引发与大清的雅克萨之战。
那个年代,大量的俄人在沙俄政府的撺掇下跑到西伯利亚冒险,他们中间充斥着匪徒、武装分子、淘金者和各种破落户,更不缺少野心勃勃的野心家,这些人经历了100多年的扩张,终于将触须戳到了远东。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满清等于放弃了北边的“不毛之地”,沿着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与俄人划了界。这个条约虽然严肃了两国的边界,却等于将远东的大把土地白送给了俄人,自此俄人开始肆无忌惮地吞噬远东的土地,千岛群岛也不例外。
到1770年,俄人已经基本上侵蚀光了千岛群岛,大批虾夷人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下的户籍民,千岛群岛被俄人绘制地图,建立定居点,然后并入了俄罗斯领土。
但日本人可不管这些,他们虽然来晚了,但沙俄也恰好走向腐朽衰落,这让日本有了争夺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的机会。
(注:库页岛本来是中国领土,但满清在1858年、1860年先后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将其割让给俄国,日俄战争后又被日本割让一半,因此库页岛有萨哈林这个俄文名字和桦太这个日本名字)
日本与俄国都希望吞下远东的太平洋沿岸,因此争端不断,于是双方在1855年干脆签了个《日露和亲通好条约》,在南千岛群岛中间的伊图鲁普岛和乌鲁普岛中间画了个条线,完成了地域瓜分。
这个“伊图鲁普岛”就是日本称为“择捉岛”的四岛之一,“乌鲁普岛”(得抚岛)是千岛群岛的另一座岛。
(注:北方四岛分别是库纳施尔岛(国后岛)、伊图鲁普岛(择捉岛)、赫巴马伊群岛(齿舞群岛)、施科坦岛(色丹岛))
这还没完,日俄在1875年又签订了一个《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日本拿库页岛统治权与俄罗斯交换南千岛群岛,由此获得了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
为什么日本能搞这种空手套白狼的买卖呢?因为日本其实从江户时代就一直没闲着,一直都在觊觎库页岛,他们甚至派了几次勘察队,去搞清楚库页岛究竟还是不是中国的。
结果,满清王朝退却了,沙俄势力进来了,日本人马上一边宣称“库页岛一半是中国的”,一边往岛上大肆殖民,与沙俄抢空间,甚至逼得俄罗斯不得不签署《桦太反规则》,将库页岛归位“日俄共管地”。
当时的沙俄本就江河日下,又占据了超大的地域,加之库页岛本就是他们混来的,因此与日本各怀鬼胎地玩了场瓜分大戏,库页岛俄罗斯拿走,千岛群岛日本归日本,皆大欢喜。
这两个强盗都心知肚明,利益是大家的,肉是大清的。
今天日本的底气即来于此,他们认为早就与俄国人完成了地域划界,至少1855年的条约中北方四岛都在日本这边。
俄罗斯当然也不可能退,要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松口了,日本势必还会顺着千岛群岛的岛链往上爬,没见他们连名字都取好了?
让俄罗斯没料到的是,日本又在1904年日俄战争打败了俄罗斯,自此又抢夺走了库页岛全境。但随着苏联的崛起,库页岛又被苏联占去一半。
二战期间,苏联与日本进行了合作,在40年代开始共同开发库页岛的油田,搁置了争议,但千岛群岛仍在日本手中。
1941年偷袭珍珠港,南云忠一的航母舰队就是从择捉岛(伊图鲁普岛)出发,绕圈子偷袭了美国的夏威夷。
不过,二战打完,苏联可就不客气了,开始追索回日本吃进去的东西。
北方四岛最近的土地主权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雅尔塔协定》,这份协定取得了苏美英三国的一致公认,而战败国阵营则无条件接受。(注:雅尔塔协定本质是个瓜分战后利益的协议,需要客观看待)
协定中白纸黑字的规定了: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
其中包含了“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等条款。
除此以外,还有个更具分量的《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这份公告发布于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7月26日。
公告表示,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日本主权将只限于其本土(九州、四国、本州、北海道)。
而且《波茨坦公告》还引述了1943年中美英《开罗宣言》的协议内容,宣言要求:日本投降后,它只能拥有本土,要求“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
所以,日本其实早就没有法理上的北方四岛主权了,它们就是个必须老老实实接受惩罚的战败国。苏联拿走曾经属于自己的北方四岛其实一点毛病都没有,反倒是今天仍吵吵嚷嚷的日本居心叵测,妄想给战败历史翻案的心思昭然若揭。
因为北方四岛被苏联经营多年,因此岛上早就都是俄罗斯居民了。冷战时期这里一度是“抗苏最前线”,但在苏联强大的武力威压下,日本其实也不敢做什么。
随着美苏争霸的爆发,美国人开始将南千岛群岛当成了牌打,开始不承认当年《雅尔塔协定》时对苏联的承诺。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是一场确定日本战后状态和主权的协定,但在美国的操盘下却变成了给日本松绑的机遇。
《合约》让日本放弃了朝鲜,放弃了台湾,放弃了南沙和西沙,也放弃了千岛群岛和库页岛。
就连日本自己也知道这是从此依附于美国的“媾和条约”,更有日本人称之为“屈辱日”(日本官方称主权恢复日)。
但日本其实是实实在在获得了利益,许多被美国“代管”的岛屿之后被还给了日本,连琉球也不例外,还有我们的钓鱼岛问题也是这么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被西方排挤于《和约》,因此从来不承认这个条约的合法性,并曾于1951年九一八当日,发表了《关于美国及其仆从国家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痛斥《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我们不承认!
日本当时是见好就收,在协约中通过了放弃国后岛和择捉岛的条款,但苏联方面并不买账,苏联领导人表示:“这是苏联军人鲜血换来的战利品,谁都无权拿走!”
所以苏方也没有签订《和约》,这只是美国为首的西方炮制的半拉子合同罢了。他们不认,日本也就顺着坡溜,连两个岛的主权都不认了。
不过后来日本的态度还是很快发生了改变,他们想加入联合国,想变得“正常”,所以哪怕有美国撑腰,被苏联堵着大门也是够呛。
于是,日本只能跑去找苏联商议,想办法搞好关系,不然苏联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等于苏日之间没结束战争状态。
在日本的努力下,苏联终于也松了口,在1956年与日本签订了《日本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共同宣言》,简称《日苏共同宣言》,两国实现了正常化。
可日本依然对千岛群岛问题死不撒口,他们明白自己撒嘴后就真的失去北方四岛了,因此始终在领土谈判问题上吊着苏联,别的项目都谈完了,领土问题仍然是八字没一撇。
苏联当时非常自信,也不觉得日本真能从他们喉咙眼里抠东西,这事儿就硬是让日本赖过去了,也为日后的北方四岛问题留下了不清不楚的争端。
对于俄罗斯而言,南千岛群岛是勘察加的内湾门户,也是其重要的前沿阵地,这些岛不仅确保了巨大的渔业资源,还像航母一样钉在太平洋上,甚至有些岛还出产稀有的铼矿,怎么可能让他人夺去主权。
所以,尽管几个岛上的人口相当稀少,俄罗斯却一直在想尽办法加强控制,比如他们在2014年为择捉岛修建了能起降大型航班的机场,有通往海参崴的定期航班;在国后岛建设发电站和港口,还在同年举行了反恐军事演习,以震慑日本的小九九。
日本方面对其表现出相当的不满,认为俄罗斯加强四岛统辖的行为是一种“对两国邦交的破坏”,而军事演习也是“令人失望的行为”。
总之,日本并不愿承认北方四岛是俄罗斯的领土,他们咬紧牙关坚称其是“争议地域”,时刻都想找机会薅一把。
日本如此觊觎法理上已经不属于己方的岛屿,主要原因还是这四岛离得太近了,它们紧贴着北海道,确实让日本坐卧不宁,也没法不流口水。日本人也很希望再次抓住俄罗斯衰落的脉络,能重新找个机会夺取这些曾经的利益。
所以对俄罗斯人而言,北方四岛其实拿得并没有那么轻松,这是个很容易爆发火星的地方。只要俄罗斯的国力仍在衰落,日本迟早会有坐不住的一天。
实际上除了俄罗斯以外,韩国还有我们都与日本存在这些所谓的“领土问题”,日本完全是在挑战战后建立的新秩序,妄图给自己罪恶的历史翻案。这不仅仅是俄罗斯的问题,我们必须警惕!警惕!再警惕!
战舰世界怎么使用兑换码?
首先你得拥有兑换码 点击兑换码兑换你想要的装备
海上军舰的最快航速能到多少?
辟谣:地效飞行器不是船,不是船(≖_≖ )
人家装着固定翼,有的还装着喷气发动机,而且“航行”时机身与水面并无接触,利用“地面效应”——低空飞行时机身与水面间空气受挤压生成的高压区产生升力,将机体抬离水面,大大减小阻力(同等情况下空气阻力远小于水阻力)。而且个别地效飞行器是能够在几百米高度飞行的。明明就是飞行器,不是船舶,拿它来和正儿八经的船舶赛“艇”,太不公平,也没有什么意义……
PS:1节(kn)=1海里/时≈1.8km/h
↑飞马座级水翼导弹艇,使用水翼最大航速达到44kn,而用艇体仅能达到14kn。
↑美帝的LCAC气垫登陆艇,最大航速也超过40节。
首先要强调一点,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只讨论千吨级以上的军舰。因为千吨以下的军舰,如巡逻艇、导弹艇、鱼雷艇、登陆艇等等,他们的独门绝技太多(如气垫、水翼等),型号也众多,难以统计。且许多小艇因为自身重量轻,吃水浅,阻力小,只需要装上几百马力的动力就可以飚到50-60节,但只能在近海活动,而十万吨的尼米兹级航母两座核反应堆总出力260000马力,也只能跑到31节。可以说这些小艇与千吨以上正儿八经的军舰没有什么可讨论和比较的意义。这篇文章,我们若只讨论千吨以上的构型较为传统的军舰,或许更有价值。
船舶能跑多块,本质上是船舶自身动力与船体阻力的抗衡。对于几十吨的小艇,诸如气垫、水翼、多体船等减阻设计不难实现。但是对于千吨以上的军舰,限于目前的材料、机械等技术有限,实现这些设计的难度会随着军舰更大更重呈几何倍数上升。试想一下满排一万吨的气垫船?或者长达200米的水翼船?要真正实现这些绝非易事。因此大舰多采用传统的舰型设计。
而且,现在衡量军舰动力系统的更高一层指标并非是其极限航速,而是其续航能力——准确来说,高速续航能力。
↑鞍山级
↑051级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二战鬼子妙高级重巡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由苏联引进的鞍山级驱逐舰,最高航速可达39节。70年代建造的051级驱逐舰,最高航速也可达到32节。而21世纪才开始服役的052D最大航速也约为32节。而二战的驱逐舰普遍拥有35节以上的最高航速,连鬼子的最上、妙高、利根等一众重巡洋舰都能拖着12000-15000吨重的沉重身躯飚到35、6节(不是咱捧鬼子,这样的高航速是由其雷击作战理念决定的,后文再提),相比之下052D排水量约7000吨,051和鞍山都是2000吨左右的小舰。军舰越新越飚不动高速,那么难道说,几十年来军舰的动力系统一直处于退化状态?
不可能的。
军舰最大速度的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海战作战理念的转变。一战时,战列舰作为舰队的中坚力量,重甲强炮,组团线列作战,在实战中并不需要相当高的航速。这一时期的战列舰最大航速多在21-23节,我们也称之为舰队战列舰或标准战列舰。至于说战巡,它的作用是用强大火力压制对方巡洋舰与驱逐舰,并在遇到对方主力时倚仗其高速,可自由选择脱离战场或迎战。一战战巡的最高航速多约为30节。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有如此财力、物力支撑起一个全数装备大型水面舰船的“梦之队”海军。一直以来,驱逐舰、巡洋舰在各国海军舰船比重中都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优势,只不过往往被大舰巨炮、航母雄风的光辉掩盖了而已。不过,一众屌丝小船在那时也有秒杀巨人的神器——鱼雷。到二战时期,出现了533mm乃至610mm的重型鱼雷,内部的大装药让其拥有了秒杀航母乃至战列舰的能力。不过鱼雷射程普遍较近,且早期非制导鱼雷在面对机动目标的时候,需要人工预判目标轨迹“打提前量”,因此发射距离越近,命中率越高,攻击越有效(3-5公里以内为佳)。但是发射距离过近,中小型舰只在面对大舰狂风骤雨般的火力攻击时的生存能力又着实堪忧。因此在两次大战期间采用雷击战术为主的驱逐舰、巡洋舰都能够飚到近40节的高速,为的就是快速逼近目标,射出鱼雷弹幕,一雷定乾坤,然后高速逃逸。
当然二战时军舰高速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为航母舰队护航。鬼子的二战重巡是作为雷击队打头的旗舰使用的,即是带领一众小驱逐利用高航速以及鱼雷兵装袭扰目标。而美帝的重巡乃至轻巡,如巴尔的摩、克利夫兰、亚特兰大级,根本就没有配备鱼雷,却也能够飚到32节左右,这就是出于为航母护航的目的了。
航母不比战列舰身披重甲,其核心战力源自其搭载的舰载机联队。航空力量与传统火炮相比一大特点便是反应速度快、攻击距离远,而高效发挥舰载机战力,就需要航母自身能够快速机动,迅速到达战斗位置发动攻击。因此二战时美日大型舰队航母最高航速多可达到33节左右,能够快速进入战场,发动致命的舰载机攻击。日本人的珍珠港奇袭、英国人的塔兰托港奇袭,就是善用航母自身机动的经典示范。
传统大型水面舰只在航空力量打击下的脆弱,航空战术的巨大潜力,使航母迅速成为美日海军的发展重点。航母快了,为其护航的舰只可不能慢,而传统意义上能够跟上航母速度为其护航的只有驱逐舰,当然完全用这种小船为航母特混编队护航是不现实的,续航能力太差,恶劣海况下适航性不佳,自卫火力更加薄弱。因此美日都发展了一批高速战列舰,鬼子将金刚级战巡加强装甲改装成能够飚到30节的高速战列舰,而真·土豪美帝则发展了北卡、南达、衣阿华三级高速战列舰,均可伴随航母舰队机动。同时美帝一众不装鱼雷,强化防空能力的巡洋舰,也是为航母量身定制的带刀护卫。
↑同框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和佩里级护卫舰。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船舶提升航速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因为动力是一点点增加的,而阻力随船体增大是以立方数递增的,换言之,理论上两倍航速就要以八倍动力,八倍油耗,和惨不忍睹的续航能力为代价。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和佩里级护卫舰。二者都是3000多吨的水面舰艇,前者是36兆瓦推进功率,最高航速30节,后者是72兆瓦推进功率,最高航速44节,而且采用了有利于高速的三体船型。动力翻一倍航速加一半,且动力系统要占据大量宝贵的船内空间,从这就可以看出舰船提高航速的代价有多大。
战后反舰导弹的兴起,令缓慢昂贵的战列舰在飞机和导弹的夹缝中难以生存,几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装备了反舰导弹的驱逐舰终于也不用迫于鱼雷射程不足而冒险高速逼近目标了——再快的船,和导弹比起速度来都是浮云,而且导弹由几十上百公里外发射,躲导弹不比躲鱼雷,舰船的一切躲避动作都如螳臂当车,收效甚微。因此之前用于抢占有利雷击位置的40节的高航速成为了非必要的数据指标,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先进的导弹、制导系统、索敌能力等等外部“软实力”了。
导弹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海战规则,过去衡量军舰战力的速度、排水量等指标都要让位于导弹系统、电子战能力、索敌能力等等新标准。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下绝大多数主流驱护舰都只有35节以下最高航速的主要原因。
但是战后各国海军对军舰最大航速的需求下降,绝不意味着军舰动力系统发展的停滞乃至倒退。军舰最大航速是没提升多少,但是水面舰艇的平均巡航速度可是大大提升了。二战大型舰艇如战列舰(高速战列舰),虽然其最高航速约达30节,但其巡航速度一般仅约14节。持续用高航速航行,军舰的续航能力就会大打折扣,长时间高负荷运转甚至也会导致动力系统过载损坏,能18节持续航行就很不错了。而如今像美帝伯克级这样的现代驱护舰,可以用30节持续航行三天,是二战军舰完全没法比的。
另外一个舰船动力系统不断发展的佐证便是潜艇。二战时期,潜艇水下航速就只有7、8节,而且以此速度连续航行2、3小时潜艇就要上浮充电。而现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航速普遍能够达到25节以上,攻击核潜艇更是能够达到40节。而且核潜艇甚至可以直接横渡大洋都不需上浮。马岛海战中,英国海军最早进入战场的就是核潜艇——直接从本土以29节平均航速航行到马岛海域。
↑苏联P级核潜艇,跑得最快的潜艇,最高航速约44节,甚至比当时的多数鱼雷都要快。虽然仅造一艘,但是同时期以及以后的攻击核潜艇都多能飚到40节左右,如洛杉矶、海狼、弗吉尼亚、阿库拉、奥斯卡等等。核潜艇跑得快是为了在水下相互追逐中占领攻击位置,所以对航速有很高需求,这也是战后军舰越跑越快仅有的几种特例。
至于你问的最快军舰,说说倒也无妨,请允许我对此“八卦”一番,简单盘点一下“跑的最快的军舰”。
↑加拿大的布拉多尔号是一艘实验艇,也是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军舰。1968年7月23号服役,1971年退役。由其奇特复杂的水翼构型以及丧心病狂的螺旋桨布置,不难想象这是一位高速飙车狂。事实上,她曾跑出过63节(约120km/h)的高速,连鱼雷(最快约50节)都撵不上。
然而,虽说是军舰,布拉多尔号却是未装武器的实验艇。
↑造型科幻的挪威盾牌级导弹艇,号称能够跑到60节,是现役最快的军舰。
↑美帝的自由、独立两级濒海战斗舰,武备不足,速度有余。三千吨左右的排水量能够跑出45节航速,相当不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跑得最快的(大中型)军舰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