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麦兜的故事国语的问题,以及和一只猪的成人世界心灵猪汤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说起动漫小猪,一般人的脑海里,大概会浮现“佩奇”的名字。
不过,对许多成长于粤语区的80、90后来说,还有一只充满灵魂的国产小猪,曾陪伴自己走过悠长岁月。
它就是麦兜。
从1990年在香港《明报》副刊连载算起,麦兜的故事,已经讲了整整30年。
这头来自大角咀一个单亲家庭的小猪,早已成为香港草根精神的象征。
还没有哪一个动漫故事,能像麦兜这样,始终以真实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为愿景,不给观众一点多余的幻想。
很多人说,看麦兜,笑着笑着就哭了。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写给成年人的童话。
“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
如今,麦兜系列已经有数十本印刷作品、三部电视剧和七部电影。而麦兜的走红,是从2001年上映的第一部电影《麦兜故事》开始的。
电视版麦兜有些松散无序,电影版重新进行了编辑,变得紧凑通顺。
最初创作麦兜这个形象的,是漫画作家麦家碧;但赋予麦兜以灵魂的,是编剧谢立文。
我们耳熟能详的“鱼蛋粗面”,正是出自谢立文笔下。
麦兜:麻烦你,鱼蛋粗面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是吗?来碗鱼蛋河粉吧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是吗?那牛肚粗面把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那要鱼丸油面吧
校长:没有鱼丸
在故事的设定中,麦兜是一个不太聪明的小朋友。
没有鱼蛋或粗面的时候,所有相关的配搭都不能点。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他却永远搞不清。
被问起麦兜的创作缘由时,谢立文想起这样一段新闻:
“有一些轻度智障的人,想在一间私人大厦附近建一个活动中心,结果附近的居民全都反对,很粗鲁地反对,完全不考虑他人的处境和需要。他们觉得这会让他们的居住环境变差或者造成楼价下跌。
我大概就是在那个时间开始写麦兜的。”
这为麦兜的故事奠定下一个基调:讲述一些弱者,或处于弱势处境中的人。
麦兜系列中,涉及香港的街景,画面大都是晦暗的。电影《麦兜故事》截图
比如麦兜,除了不帅和不聪明之外,连家庭条件都不好,性格还很佛,不争不抢,永远比别人慢半拍。
这样的性格,在弱肉强食的香港,几乎是致命的。
麦太呢,一位单亲妈妈,人生的最高信仰是“搵食”。为了麦兜,她到处打工,有时还同时打俩份工。发传单、挤鱼蛋、卖保险、做地产,经济不好的时候,还需要卖体力活。
与麦兜不一样的是,麦太拥有“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相信多劳多得,相信百忍成金。此外,她还具有香港师奶的市侩,脑筋灵活,善于“走位”,不放过任何一个发达的机会。
毕竟商业社会,赚钱是第一要义。
不过,任凭麦太再努力,始终在香港底层兜兜转转,赚来赚去,都只是一份底薪。《麦兜:我和我妈妈》截图
在麦太的细心呵护下,麦兜的童年单纯而快乐,就算有点笨、有点慢,也没有关系。
反而是长大后的麦兜,离开了麦太的庇护,不得不用一身厚实的肥肉去触碰这个硬邦邦的世界,失败、尝试、失败,再学会接受笨和慢带来的贫穷与失落。
“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没有鱼蛋,没有粗面……原来愚蠢,并不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也并不好笑。”
一般的童话故事,主人公通常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后来遇见王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但麦兜的故事呢?其实是反过来的。当童话颠倒,便成了最冰冷的现实寓言。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