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陕北土窑洞里女人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陕北女人怎么把年味蒸出来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今天是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晴转多云,气温-1—12℃,重度污染。
过年好!坊友们~祝你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你的年是什么样子呢?炫目的灯光?热闹的庙会?温暖的团聚?美味的饭菜?回不去的乡愁?还是,和往常没什么区别?……欢迎大家来坊上分享你的“年”。
今天,让我们走进陕北,看看在窑洞里,陕北女人怎么蒸出年味,蒸出日月。
走进陕北的窑洞,家家都有一口或大或小的铁锅。精致的方方灶台上镶嵌着一口黑黝黝的铁锅,锅上盖着擦得锃亮的锅盖,灶台一头连着炕。这是陕北每户温情人家最平凡的布置。
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陕北人在这口大锅里,蒸煮着全家人的口粮,蒸煮着全家人的日月。陕北人爱吃蒸食,陕北女人最擅长的也是蒸食。过年了,看看怎么把年味蒸出来。
不管是蒸糕、蒸黄米馍馍,还是从巧妇手里团转出的白花花的馒头。大家一切都喜欢用蒸,不管是红白喜事上的蒸八碗,还是年关腊月里的蒸枣山山、蒸蛇盘兔兔。就是每个平凡的早晨,普通老百姓最爱吃的也是蒸擦擦,或是蒸黑楞楞,用土豆和面粉的完美结合,来喂养陕北人的胃。
小时候,最期待的是揭开锅,在逐渐散开的蒸汽下,可以看见“开了花”的白馒头、洋芋擦擦,最惊喜的是旁边的白瓷碗里放着半碗冒着油花的猪肉片。猪肉是蒸前切成片,撒上葱花、盐、花椒面,浇上少许酱油一块蒸,这样的早饭就是最完美的。肉香伴着软糯的洋芋,吃起来就是踏实。
蒸伴随着陕北人的春夏秋冬,伴随在陕北人的日日月月当中。
第一场春雨后,光秃秃的黄土高坡上几乎看不到一点绿意,但窑洞的大锅里却有了由地软、豆芽、土豆泥做成馅的地软包子,人们把第一缕春光精心蒸熟,唤醒了沉睡一冬的身体。清明节,一群群栩栩如生的面燕燕在大锅里活蹦乱跳,这一定是春风的呼唤。面燕燕通过大锅的“孵化”,成为春天的使者,为陕北人带来了希望。
当院子里大槐树上的槐花,颤悠悠晃人眼的时候,大锅里飘出的必定是蒸槐花的香气,远远地飘在村庄的上空,与槐花的香气萦绕缠结,惹得放学回家的孩儿远远就开始吞口水了。当院子里大枣树上喜鹊叽叽喳喳欢叫的时候,大锅里一定忙活着黄萝卜肉馅的大包子,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
夏天,菜园里的西红柿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成熟了一时吃不完。人们就把西红柿蒸熟,剥皮、捣碎,装在玻璃瓶里,密封放在大锅里蒸,把夏天储存起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回味。
秋天,当山坡上的红枣、梨子一嘟噜一嘟噜挤满枝头的时候,老人和小儿也嘴馋了,可生吃又害怕消化不了。不当紧,在蒸馒头的时候抓一把通红红枣,丢一两颗梨果,老人和小儿就可以坐在炕头剥去熟红枣的外衣,把绵绵软软的果肉填进嘴里,再把甜得冒蜜的梨子送给味蕾。
蒸,最当紧的是火候。人们把需要蒸的食材细心准备好,放进锅后,一定要紧火烧,锅底的硬柴烧得噼里啪啦响,旺旺的火舌舔着锅底,映亮了女人的脸。当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开始翻腾时,蒸汽便迫不及待地钻出了锅盖向上升腾,不一会功夫,每家每户的窑洞里就笼罩在一片氤氲之中。这时,老人已经坐在上上桌,孩子已经拿着碗筷等不及了,“受苦人”也已经洗净尘土,就等女人揭开锅盖,揭开这蒸蒸日上的好日月!
其实,做事和蒸食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每件事情做之前,我们总会细心地准备好前提工作,然后一定是一鼓作气“紧火烧”,最后才用慢火一气一气“蒸熟”,这紧火侯的心劲、慢火侯的韧劲,只因老人说过的一句老话,“一直用紧火做出的饭容易夹生啊”,况且那慢火侯不也是“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吗?
蒸着食,做着事,斗转星移……
锅里蒸着,院落里牙牙学语的小孩走出了大山!
锅里蒸着,炕桌旁盘腿坐上了新媳妇!
锅里蒸着,老人的灵柩在戚戚然中扶上了山!
锅里蒸着,远归的游子就有了回家的方向!
锅里蒸着,大火烧小火烧的薪火就不会断!
锅里蒸着,陕北人做事的劲头就不会减!
锅里蒸着,好日子还会远吗?
作者:宋红红,陕西吴堡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榆林作家协会会员。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208坊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陕北土窑洞里女人和陕北女人怎么把年味蒸出来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