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要不要换个地方深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到底要不要深入了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各自的朝圣路》一书解剖了一条非同寻常的人生之路,对精神与灵魂进行了哲思性阐述。作者周国平探寻人类精神上的困惑,并从另类的角度剖析其中的人生的价值。
(一)心灵的外衣
现实中的人类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希望他人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事,书中却有这么一句话“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不必深入了解人的内心”,表面看来,曲高和寡,与真实的生活对不上拍子。其实不然。
虽说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强者,每个人都深藏着一种不肯轻易袒露出来的依存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当心灵受到难以愈合的创伤时,内心深处便会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呼唤冲上心头,这一声呼唤,唤出深处的痛,唤出那个可以依偎的人,而这个人恰恰是了解自己的人,找到一个了解自己的人,所有的委屈便会灰飞烟灭。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依存性是无法抑制的。
但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把一切思想映在他人眼中,即使是至亲的关系,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灵魂一丝不漏地掏出来,这同时说明了另一个概念,隐私的价值。而不脱掉心灵的外衣,正是对隐私的守护。
作为心灵外衣的主人,必然会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那作为心灵的领悟者,应该如何看待他人的心灵外衣?常有人感叹,“我看透了某人!”这种行为不就把他人的心灵外衣脱掉了吗?是的,但你没有错。
身处现代社会,揭露不美好的现象以求得美好的补充,这是追求社会价值的行为。若是把那张画着人皮的的脸撕破,把那掩盖着虚伪的心灵外套掀开,把丑陋的现实彻头彻尾地摊出来,不正是敢于直视真相的卓绝手段吗?如果一个灵魂已经失去了羞耻之心,还有资格要求别人给予他精神上的尊敬吗?
(二)独处
这个社会,人际关系第一,交往是生活的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颗活跃的心都不可避免地隐藏着淡淡的孤独感,不必惊慌,这孤独感并非潜藏在体内的病毒,它是疲惫之心的缓解器,它能锻炼人类的独处能力。
《各自的朝圣路》从人类的内心里挖掘出最真的一部分,诠释它的价值,并证明它也能以主流的形式存在。“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孤独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最真的感觉,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对孤独感运用自如的能力。
独处与交往不分轩轾,在某一程度,独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是桃花源式的美好。周国平运用心理学解释独处:“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独处的时段,正是思考人生,感悟生活的时刻,就如周国平提醒我们:“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里,而放弃了对内在世界的整合。”
“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论当今,社会的主流不允许沉默容身,沉默寡言是众多人不愿接受的性格,可“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词的。”人生需要亲笔描绘和书写,高谈论阔必然导致空洞虚无,尽管社会容不得沉默,但谁又能否认,有的时候,沉默是一种素质!以守望者的姿态,尝试踏上另类安静的朝圣路,哲思生活由此开始。
谢谢阅读~文艺逗比期待你的关注
关于要不要换个地方深入了解一下,到底要不要深入了解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