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花木兰2电影,以及浅析不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跨文化差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阿瑶说
编辑/阿瑶说
美国迪斯尼电影《花木兰》的创作背景是以北朝《木兰诗》为蓝本,美国迪斯尼公司以此为题材,以此为蓝本进行电影演绎和表达。
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在两国电影中的表现,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人性、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多个层面,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花木兰》这部耗费巨大财力制作而成的电影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诠释,并浅析由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差异而导致的对一部电影的不同认识。
一、《花木兰》电影概况《花木兰》作为迪斯尼的代表作,在创作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一经发行,便获得了美国影坛的高度好评。
该作品根据中国北朝小说《木兰诗》的创作,从一个崭新而又独一无二的角度,再现并展现了中国古老的神话。
在古代中国,花木兰身为花家长女,一心想要光宗耀祖,可是那一次,天下大乱,北边的匈奴人入侵,于是全国上下都在征兵,花木兰的老爹虽然已经很老了,却还是被招进了军营。花木兰生怕自己的老爹出了事,就伪装成男人,盗取了老爹的铠甲,替老爹参军。
在这个故事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是“木须龙”。花家先祖为花木兰的安全担忧,把一条小龙送到花木兰身边,让她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花木兰参军以来,隐藏的很好,凭借着自己的本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军中混到了一个将军的位置。
不过有一次,花木兰的女扮男装被士兵们发现了,按照那个时代的法律,花木兰就是叛国的罪人,士兵们不想承担这个罪名,就把她抛弃了,不过后来,她打败了匈奴,拯救了这个国家。
事后,皇上非但没有责怪花木兰,反而因为她的努力,对她进行了嘉奖。花木兰带着一身华丽的衣服,回到了家乡。迪斯尼公司对此故事作了较大的处理,将其中心思想由“孝”转向“忠”。
花木兰在电影中,既是一名为守护自己的父亲,又是一名心怀天下,一心想要为国效力的女中豪杰,这部电影的改编,让这部电影的受众更加广泛,但最大的变化,却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电影里也有一些动物图像,如“木须”、“蟋蟀”等。在许多情况下,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蛐蛐作为一种传统的吉祥物,也被用到了这部电影里,另外,花木兰所骑的那匹马,也被用到了电影里,这样的描写,也是一种表达主角性格的方法。
在布景上,与西域的布景不同,西域的布景中,匈奴兵的奸诈和残酷,而汉军的淳朴和直率则是两个不同的特点。比如在胜利后的庆典上,就会有一种浮夸的气氛,这是迪斯尼公司惯用的一种风格,给人一种张扬的感觉。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花木兰》,可以更好地了解一部小说,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表达的思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正如《花木兰》,它所表达的观念与《木兰诗》这一传统长篇小说所反映的观念相比,相差甚远。花木兰在电影中被重新塑造,既是一位为父尽孝的女子,又是一位忠心耿耿、满怀国家抱负的女子。
二、《花木兰》影片的跨文化阐释由于文化的差异,小说对人物性格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在对本性的理解上,基本有三种观点,一种是本性本善,一种就是本性本恶,一种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
《木兰诗》中关于花木兰的描写,一开头便呈现出一种规矩、勤劳、质朴的生活态度。
花木兰无兄,为了孝顺父母,只好代替父亲参军,这也是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的一点,其中就包括了《关山飞渡》中的一句话:
“千里迢迢去征战。花木兰在战场上顽强地生存着,与她的忠诚和孝心相比,她的女中豪杰似乎有些黯然失色。”
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类的特点,那就是“善”。人性本善,这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想法,却是对人类的一种毁灭。美国和中国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在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也就各不相同。《亚当》和《夏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展现了人类最坏的一面。
因此,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相信人类是有罪恶的,但他们并不是绝对的邪恶,人类也有善的一面,只是有好有坏而已。
美国人对于人类的看法要客观的多,他们并没有将人类当成神明,他们认为再伟大的人,再伟大的人,也会有弱点,也会有错误,人的本性中,并不只有善良,也有邪恶。
相较于《木兰诗》,《花木兰》中的“花木兰”更少了一份“道义”和“政治”的色彩,更多的是一种“凡夫俗子”,一种“小姑娘”的纯真。
当然,花木兰进入军队以后,也经历了很多磨难,可是在电影里,花木兰始终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就是西方文化对于“英雄”的一种理解,所谓“英雄”,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在他们眼中,也只是普通人而已,他们更看重的是普通人。
迪斯尼公司在制作《花木兰》的时候,其实也考虑到了观众们的意见,但这毕竟是一部商业电影,也是一部必要的电影,花木兰说的是英语,电影中也加入了《木兰诗》中不会出现的场景,电影中也加入了舞蹈和舞蹈,场景非常真实,充满了东方的气息。
虽然这部电影是从另一种文化的视角来进行的,但是它把原著中的某些东西和西方的文化背景相融合,使“花木兰”的形象更符合西方的文化特征,但是它的内涵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抛开电影中的种种场面不谈,我们更关心的是它所潜藏的意义。所以,即使是一个有着东方人面孔,有着西方人性格的角色,受过不同文化影响的人,也能够对其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解读出其内涵。
电影里的花木兰仍然是中国人的脸,却把她的性格特点变成了西方人的性格,所以,尽管不同的文化,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而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但这种矛盾都可以在“文化”的大熔炉里得到解决,多种文化能够并存。
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迪斯尼的《花木兰》把传统的童话和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花木兰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在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仍能得到化解,多种文化仍能并存。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与处理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优秀的文化却无国界。
《花木兰》在美国票房大卖,中国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这并非是因为两种文化无法并存,只是因为两种价值观对于一种文化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因而产生了某些解读上的分歧。
不管怎么说,《花木兰》的成功,也给中国文学的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影里的中国元素,比如背景,音乐,故事原型,人物,都可以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OK,关于花木兰2电影和浅析不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跨文化差异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