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考的好妈妈随你弄的一些知识点,和不管你是否考的好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宝贝,记住,不管是考的好还是不好,妈妈都爱你!”
本周二中午,13:20,初三年级的姣同学背起书包,准备到学校迎接本学期的第三次月考,临出门前,我大声的喊道。“好!”姣同学回道。大门“砰”的一声,她出了门。
姣同学的焦虑情绪是从初二开始。为此,我们还专门看了一次心理医生。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疫情原因,初二年级有一个半学期是在家里上的网课,学习效果自然不能与教室里的课堂相比;二是初二开始理科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的题越来越“活”越来越宽泛,对于过于“规矩”的姣同学来说,有了更大的挑战;三是“中二病”在班级充分蔓延,头一次挑担子有些心慈手软的年轻女班主任,“智障儿童欢乐多”(姣同学班家长语)的一群初入青春期的“半大小子”(姣同学班56人,只有9个女生),混乱的课堂秩序,甚至到了让老师无法正常推进教学的程度……
姣同学成绩不再像初一时那样总是在班级内遥遥领先。她的的烦燥日甚一日。回到课堂上,她努力的屏闭噪音认真听课、写作业,但仍然不能超过她班突出像是冒出来的那个小男孩。尤其是,那个男孩上课的时候并不认真,不是睡觉,就是睡觉。这让姣同学有了严重的挫败感,写作业、复习功课开始拖延,尤其是周末,所有的作业一定会拖到周日的晚上才肯真正动笔去完成,完成质量可想而知,没时间思考,没时间琢磨,遇到不会的难题只能靠搜题才能解决;甚至开始害怕考试,复习功课时极度不自信。清晰记得在初二的结课考试前夕,她捧着数学课本哇哇大哭着说:“怎么办啊,我什么都不会!”
我也有些着急,并不是因为她说的“什么都不会”而是因为她的状态。我告诉她,用好仅剩的三天时间。我给她分析,这三天,全部用来复习数学,物理等理科内容,确保弄通弄懂所有的理科公式,见识相对多的各类题型,尽可能做到融会贯通。因为理科知识一环扣一环,一环断开就会导致后面的内容无法连接;而文科知识相对独立,只要花时间,就能够记下来。
我向她保证我不去计较她的考试成绩,只在意她是否趟平了数学里的一个个沟沟壑壑。她的情绪逐步好转,我暂时停止了古筝练习,用更多的时间陪她,直到她说,妈妈,你去弹古筝吧,我能行。事实上,姣的数学远没有她自己说的那么糟糕,只是有一两个类型的题困住了她,让她产生了极度不自信的感觉,当问题解决了,我们快速得用问答的方式复习了地理和历史,在这两科的复习过程中,我极力发挥想像,用尽可能风趣幽默的方式将一个个地名和历史事件串联,这个过程,成了母女二人的欢乐时光,也实实在在的增强了她的记忆。
成绩出来了,数学成绩118,综合成绩排在年级第九。
这样的成绩,让姣同学很开心。但,她仍没超过那个上课睡觉的男孩,男孩排年级第五。
但这个成绩,足够让我拿出来鼓励她了。我试着引导她,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要努力的目标是超越自己,而不是那个男孩。效果在一点一点的出现。初三的第一次月考她仍然紧张到睡不好觉,到了第二次就淡然了很多,但由于她的体育成绩不理想,所以年级排名下滑了很多。并且还是数学,在考试过程中最后的三道大题都出现了问题,数学老师还专门找她了解情况,知道她是在解倒数第三道题出现状况后导致了心理崩塌,导致后两题的错漏。找我说了这事。这期间,我用种种行动向她表明,我不在意她考多少分,我在意的是她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还有就是考多少分后的心理感受--一句话,我更在意的是她的心理健康和面对压力的能力。
这次考试,我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陪她复习,反复强调月考就是为了检验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检验出问题来了,那么很好,赶紧查缺补漏;如果考试成绩很好,那么很好,说明前一段的学习知识掌握的比较牢……显而易见的,她的状态比第二次又好了一点点……
这两天每次中午放学回来,跟我谈论的一定是又核对了哪一科的成绩,约摸着多少分。
周三刚结束月考的那天晚上,姣很高兴的对我说,她们同学都特别羡慕她,是因为她不用必须用考试分数来面对家长可能的各种责备。她同学的妈妈说,如果要是考不好,就等着挨收拾吧!而她的妈妈,则告诉她:不管考多少分,妈妈都爱她。
OK,关于考的好妈妈随你弄和不管你是否考的好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