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秘密教学41话这次我要让这个问题,第四十一章的秘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252篇解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秘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作者:红岭浸道
问:怎样才能学习运用“道”呢?
答:得有悟性,才能学到手并运用“道”。
问:悟什么呢?
答:得悟出“道”分为两部分:明面上的部分和暗地里的部分,明面上必须像儒家那样“光明正大”,暗地里必须如法家那样为达目的“稳、准、狠”。
问:确实,这样再去学习就一定会下“死力”啦!学道不精,连自己都不满意。
答:你这样说,就可以判断出你属于“上士”层次。因为古代的士,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士、中士、下士。只有“上士”才会不辞辛苦地学习练习“道”的基本功,“勤”在甲骨文中是“出力如火刑、革命般的感觉”,其付出的辛苦是巨大的;“中士”则只会应付性地去学去练,有收获但收获不大;“下士”,则不但不会接受这样的理念,反而会大声嘲笑那些大力学道的人和行为。如果“下士”不嘲笑的话,说明“上士”所学的道不是真正的道。
问:“建言”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答:“建”是“人为地高高树立起某物”,“建言”就相当于现在的“标语口号”或“座右铭”之类的。
问:“昧”是什么意思?
答:“昧”是“太阳没有露出之前的昏暗天色”。这个时候大概是“天刚蒙蒙亮”,看不清但也有点儿轮廓,鸟儿也开始鸣叫,人也准备起床。
问:“明道若昧”是什么意思呢?
答:就是“真正明白道的人,看起来跟天还没亮一样,言行好像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显得模模糊糊;甚至像个傻乎乎,没有是非的人”。
问:“进道若退”呢?
答:实际上他有了巨大进步,可看起来却像是退步了一样!
问:“夷、颣”是什么意思呢?
答:“夷”,是“又平又绕又远”之意;“颣”是“一堆堆地像人头,或者像土堆一样的不平之地”。“夷道若颣”,就是又绕又远的坦途看起来像是被一堆堆土包阻挡着。
问:“广德若不足”就是有广大方正的德行之人看起来好像有点儿“缺德”一样,对吗?
答:你悟得挺快呀!确实是这么个意思。“质真若瑜”就是上品玉石表面看着一定有瑕疵;“大白若辱”就是最好的辩白是接受他人的侮辱;“大方无隅”,就一个大群体所生活的地方很难找到一个清静的角落;等等。
问:“大器晚成”是不是成大器的人都成功得比较晚呢?
答:“大器晚成”我猜测正确的文本应该是“大器冕成”,冕,是太阳被淡淡的云层所遮蔽,后来人戴着能遮蔽眼睛的帽子也称为“冕”,如皇帝所戴的有九条冕琉的皇冠就称冕。“大器冕成”是指的巨大的功绩都是不用亲自动手(戴着高帽坐着等)就能获得的。“大器晚成”改成“晚”,不符合《道德经》全文主旨,所以我极度怀疑是流传中的“误写”,跟“常善救人”中的“救”是“就”的误写一样。
问:“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你给解释一下?
答:“大音希声”,是真正震撼人心的常常是无声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这个意思。“大象无形”,是同样的道理:真相往往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道隐无名”是对前面的总概括:道,本身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不能在明面上给出来的,所以它没有称呼。
问:“唯道善贷且成”是贷款的贷,不太好理解,怎么解释?
答:“贷”是“以物抵押,或以信用抵押,换成流通中的货币”。这儿是用的它的“交换”的意思,“善贷且成”就是“只有道才能暗处行动,使事情一步步趋向于成功”。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