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皇帝往下边塞玉器见客视频这个问题,大臣却还敢贪他的玉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上一篇我们说到西北边疆危机重重,正德皇帝准备御驾亲征,而这之后发生了什么故事,玉器的历史又有了怎样的改变呢?一听到正德皇帝准备亲自前往西北边疆,大臣们被吓坏了,几位大学士马上匍匐在殿前,流着眼泪陈奏“皇帝九五之尊怎么可能为小小的边疆门户亲临险地”?大臣们认为皇帝的安危比国家领土的丢失要更为重要,这些大臣很好地扮演了朱元璋创立的闭关之国的捍卫者。
大臣们的规劝并没有打消皇帝突如其来的勇气,公元1517年,一支由大明正德皇帝带领的军队,从紫禁城的午门,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直扑西北边陲,准备收复失地。吐鲁番军队闻风后,早就跑得无影无踪,明军无法长期在荒芜的西域驻守,必然要无功而返。虽然在此之后明朝也多次尝试收复哈密,但是都没能成功,哈密重镇最终被彻底的放弃了。
丢失了哈密,也就割断了明王朝跟西域地区甚至是西方国家之间唯一的桥梁,也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直接控制的能力。繁荣一时的丝绸之路被彻底中断了,玉石的来源也可以说被基本断绝了,明朝军队退守嘉峪关之后,国外的大片领土归哈密王统治,明朝的正德皇帝为了能够得到玉石,便派使臣委托哈密王从和田为他购买玉料。从那时起,哈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派人将十几车的玉料送至嘉峪关,驻守嘉峪关的总兵看到这么多玉料难免会心动,他让人把车都打开,从中拿走一些好的玉石,然后再放行。
明朝晚期,从皇帝到地方都已经相当腐败,所以这些驻守边关的总兵们,才有胆子克扣皇上的玉料。从嘉峪关到京城有着几千里的距离,沿途有层层的关卡,当玉料到达明朝皇帝手中时,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据《文献》记载,皇帝看了这个玉料以后,直说“不堪用”,意思就是他觉得没法用了。但是没法用也得用,因为没有别的玉料来源了,比较大的、好的玉料基本上都被克扣下来了,所以稍微差点儿有裂缝的料就进了皇宫了,被雕成像玉执壶之类的器物。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了万历皇帝时期,出于对皇三子的母亲郑贵妃格外的宠爱,万历皇帝提出废长立幼,准备立皇三子为太子,万历皇帝的这个行为遭到了所有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万历皇帝感到很生气,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消极怠工。万历皇帝取消了前朝皇帝们创立的早朝,拒绝出席各种法定礼仪,对于臣僚们不断向他提出的抗议奏章,他也不加答辩。这种消极怠工持续了近30年,在这30年里除了视察过自己的帝陵之外,万历皇帝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紫禁城。
一个帝国元首自我封闭达到了亘古未见的程度,到了这一时期,这个统治着千百万农民的封闭王朝,已经是满目疮痍。整天不理朝政的皇帝,一群贪污舞弊的文官,暂且偷安的武将们,还有一群保守的思想家,大明帝国已走到了发展的尽头。公元1620年,当时58岁的万历皇帝因病去世了,虽然这位皇帝很早就已经为自己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帝陵,但是400多年后的今天,大家仍然从他的陵墓中看见了属于一个王朝的凄凉背影。
定陵出土的众多玉器中,大多都镶嵌了宝石,表面上看都显得很气派,但它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明王朝已经无法获得上好的玉料了,为了掩盖用料不好,所以只能用宝石来点缀,又有谁会想到这些器物美丽的外表下,竟隐藏着明代国力的衰微、吏治的败坏呢?不知道当年佩戴和使用它的皇帝及后妃们,心里又能否感觉到这份悲哀呢?
公元1619年,距离万历皇帝死期不远,明王朝的十万大军在今天的东北,被日后号称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击破,当时清太祖最多不过率兵几万,却胆敢以骑兵向拥有火器的明军勇猛冲锋。公元1644年,努尔哈赤的孙子顺治皇帝诏令清军攻入山海关,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统治者。公元1755年,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派将军赵惠统率一支大军直扑新疆,攻击的目标就是准噶尔,准噶尔曾是清政府的藩属国,但他自认实力强大,举兵叛乱。
乾隆认为新疆也应纳入帝国之版图,他绝不允许少数人的分裂活动,经过了几个月的激战,赵慧终于平定了新疆准噶尔的叛乱,作为主要玉石产地的和田叶尔羌地区完全成为了清政府管辖的区域。在这之后,玉器历史发生了转变….我们下一篇接着发现、探索。
搜索关注“玉雕匠人卫喜珍”,收获更多玉石收藏知识!
关于皇帝往下边塞玉器见客视频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