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男生和女生打扑克第一视角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男生和女生打扑克第一视角以及疫情期间陪娃在家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打扑克这个事儿我一点儿都不擅长。大学期间,经常有同学在宿舍通宵打扑克,从来都敬而远之,虽然基本规则还能明白,但是一旦实践起来,总是脑子跟不上。
学数学这个事儿我也一点儿都不擅长。中学时就被数学折磨,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哪个专业不学数学首选哪个专业,大学毕业了十几年之后才不做考数学的噩梦。
可是,这个非常时期,我不得不把这两件都不擅长的事儿再捡起来,因为要既要陪神兽玩游戏“杀时间”,又要陪神兽学数学。
最初是玩21点,这个有助于训练20以内的加法,比较适合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但是三年级以上就不大合适了。
于是,我又临时创造了一种新玩法。
两个人各自轮流依次抓五张牌,抓牌的时候不准看牌。抓牌完成后,两方同时打开自己的牌,又快又准地计算出手中的五张牌的总和者获胜。(A-K依次按照1-13计算,两个大小王可以排除在外,提前拿出来,或者提前约定其数值)
这里有两个标准要实现,一个是准,一个是快。如果单纯只是要求准,对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不难,只要给足时间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准的基础上要求快,就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那如何做到又快又准?
这就涉及到一个算法问题。每一局完成后,都要复盘一下,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这些牌的总数值的。
例如:下面这样五张牌,可以有怎样的算法呢?
大约可以有以下几种典型算法。
第一种:12+12+3+3+9=39
第二种:12×2+3×2+9=39
第三种:12×3+3=39(其中第三个12来自于3+9)
哪一种算法更为便捷呢?相比较而言,第三种算法更好,这就涉及到一个算法升级的概念,乘法是加法的升级版本,当能用到乘法的时候,相对来说就比一个一个加起来更快捷一些。
又比如:下面这样五张牌,可以有怎样的算法呢?
大约可以有以下几种典型算法。
第一种:10+11+2+2+1=26
第二种:10×2+2×3=26(其中的第三个2来自于从J也就是11中借出来的1,这时候J变为10,借出来的1和1相加凑成2)
第三种:(1+2+2)+10+11=26(看似和第一个相似,但是又有所不同,要把相对来说容易加在一起的小的数相加,然后再加大的数)
哪一种算法更为便捷呢?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算法更好,这里除了涉及算法升级的概念之外,还涉及到了借位(加或者减)凑整的概念。相比于零散的数据来说,凑整更容易算出来。
再比如:下面这样五张牌,可以有怎样的算法呢?
大约可以有以下几种典型算法。
第一种:3×2+9+4+13=32
第二种:3×2+13×2=32(其中的一个13来自于9+4)
第三种:3×4+10+10=32(除了原有的两个3,第三个3来自于4减1,第四个3来自于13也就是K的尾数,而从4里减出来的1,刚好又和9凑成了10)
哪一种算法更为便捷呢?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算法更容易想到。但是,如果能想到了第三种算法,似乎更为简便一些。
当然,虽然看似只有五张牌,但是从求和的角度来说,可以有非常多的算法。绝对不只是我所列出的三种算法。不过,通过这些不同算法的比较,看清孰优孰劣,可以不断熟悉并深化理解“算法升级”和“凑整”(包含加或减凑为10两种情形)这样一些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
应该说,算法升级和凑整法这样的方式方法不难理解,在课堂上老师也一定讲过,也一定不止一次地练过。但是,学生常常可能算着算着就厌倦了,因为他觉得那是在机械训练。而这样用打扑克牌的方式,寓教于乐,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厌倦的情绪。
这个玩法接下来,还有一个升级版。因为玩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觉得比较烧脑,不愿意玩了,发现我其实并不是在带着他玩扑克,而是在带着他学数学。怎么办呢,只能再次升级。
我不让孩子玩,我和他妈妈按照前面的规则来玩,让他当裁判。裁判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又快又准,另一个是方法得当。通过画正字的方式,在五局或者十局之后决出胜负。
其实我和他妈妈并不在乎谁输谁赢,关键是他这个裁判,需要每一次都要计算双方算出来的数值对不对,还要比较一下各自的方法好不好。实际上对他这个裁判而言,练习的量进一步增加了,甚至可以说翻倍了。不过因为变换了形式,一下子他就又兴致勃勃了。
哈哈,他又掉到我设计的陷阱中来了。论斗智斗勇,他暂时还玩不过我这个当爸爸的。
除了这些加减乘之外,能不能用扑克练习练习包含除法在内的四则混合运算呢?我想是可以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形式,让孩子觉得是在玩儿,而不是在学。大家不妨多出出主意,多实践一下。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