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牛郎织女无删减版电影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回顾1963年的黄梅戏电影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严凤英: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黄梅戏传承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贡献者。
这部电影是我所有电影中最早记忆的,那时我很小很小,大约刚刚入学,跟父母一起在电影院看。后来,常跟《天仙配》弄混——虽然天仙配是黑白,这个是彩色。
电影看到名字就会想到七夕。这是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也堪称爱情美好的象征。
电影是海燕电影制片厂的老片。五十多年前的1963年,严凤英33岁,是属于她的中晚期作品。但这个时候,正是中国文化与戏剧的黄金时代,可谓素美天然,形象丰润,接地气,精彩民间。真正纯粹的艺术和文化情怀,才造就这样的流芳百世。
——连字幕都是书法艺术,敬服!
牛郎一出来,形象就非常棒。这是标准的英俊少年。
这个版本的故事和《天仙配》不一样,原来,牛郎织女在天上本就是恩爱的情侣,一开始都是神仙。这个时候,他的名字叫——牵牛星。
还有这个金牛星,(王少舫饰,《天仙配》里的董永)。他在这部电影里演一个撮合牵牛和织女的月老。此人年龄明显偏大,神情很实在。
严凤英出场的姿态真是仙气飘飘,它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仙女走路竟然是平移的,悠然而至,全然不见裙子摆动。再衬托布景雾霭缭绕,虚虚实实,感觉实在太美了。
这部戏曲电影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天仙配》的神话片拍法——仙境都有白色的雾气围绕,天上都有神仙法术的特效展示,神话色彩十足!
严凤英上殿的一系列动作绝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开始是飞翔般的急促向前,到了王母近前,突然放缓节奏,然后水袖甩动,极慢地跪下行礼——那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优美异常。
严凤英说过,因为身为女性,演旦角戏的动作要细腻些,像是那么回事,让观众看得很有味。这也就是反映说的:严凤英的“小做”很好。
演过《天仙配》的严凤英依旧是极好极好的,在很多人的审美点上,严凤英随着年岁增长,更突出表现沉稳贤惠的一面,回想七年前七仙女的活泼淘气,可以说判若两人。
虽然已经33岁,但严凤英从1953年到1965年,她的表演艺术水平在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可以说,这是严凤英最幸福的时刻。
我不懂戏曲,但是喜欢黄梅戏的唱腔,尤其严凤英的——我的黄梅戏启蒙便是这部电影。
她的嗓音特别,不必观看舞台演出,仅仅靠声音,从她的唱腔中就可以直接领悟到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感。比如此处,她的音色中就可以直接传达出织女的沉郁和压抑。
那时候我作为一个儿童,居然能耐住性子看完,并且很是触动,可见,她的唱腔足以“使观听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倦。”
王母给人的观感就不用说了。
她容不得牵牛星与织女星的两情相悦。这个人的形象简直就是童年阴影,太恐怖了。
王母将牵牛星与金牛星一同打入凡尘,织女忍痛和牵牛星诀别,后来才在凡间再续情缘。
这很让人联想红楼梦里的黛玉和宝玉,他们也是前世情侣,来世再相爱。
织女星从此被关入云房,失去人身自由,每日望月空叹,非常凄凉。
织女更加思念人间——《牛郎织女》和天仙配不是一个故事,但有一点永远不变,那就是——都认为人间比天上好。这价值观在当时倒是很有朝气。
落入凡间的牵、金二星化身为牛郎和老牛,整日里风餐露宿,遍尝劳作艰辛。但牛郎很乐观,从不抱怨。这点很让观众喜欢。
是时间久远的关系吧,电影的画质朦胧,并且现今看到的影像色彩过于偏红,背景有时甚至红得耀眼。我倒觉得这样更好看了——更有神话色彩。
牛郎这个角色,比《天仙配》里憨厚老实木讷的董永招人喜欢多了。我的感觉是,其一,由于年轻,其二,这个人物很有点萌。
一日,织女得知王母出巡,九个姐妹便趁机下凡。
这段湖边沐浴的戏,突破了舞台的局限,拍得大气,美轮美奂,令人动容。
上海海燕和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算当时的合拍片了,用上了特技摄影。
织女是小九,年龄最小,在戏里却如众星捧月,备受瞩目。
——严凤英在戏里越美,越让人想起她死的有多惨,可惜可叹!
许多传奇话本里面都会有个义仆侠士,牵线搭桥,伸出援手,帮助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例如红娘,本回的月老还是由金牛星来担当。
牵牛和织女能够重续前缘,这其中金牛星的功劳是相当大的。
经金牛牵线,牛郎偷了织女的衣服——有了在天庭“多情”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遗憾作为前期铺垫,织女爱上偷衣服的牛郎也变得顺理成章。
织女从此与牛郎栖身人间,过起男耕女织的快乐生活。
织女热心传授她最拿手的织布技术,电影中心的落脚点还是要勤耕劳作,不能懒惰。当然,这个故事如果在眼下就是另一番解读了。
严凤英在尝鲜节夜晚的表现真太传神了。
首先说装扮,虽然衣服样式普通,就是一个传统平凡的民间女子,只在腰间系了一条花围裙作为点缀,但吸引眼球的是那火焰一样鲜红的喜庆色彩,还有织女脸上洋溢着的发自内心的满足之情。
33岁的严凤英,那婷婷玉立的姿态,仍然宛若少女,尤其动作中内裂出的女性的妩媚,和电影前半部那个服饰黯淡,神情抑郁,过着寂寞和乏味生活的仙女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夜晚,严凤英已经完全深入到织女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其效果可用“细腻”、“传神”四个字来概括,比男主好太多了。
织女在自家院门前这段著名的戏词,辞藻美妙,回味无穷。让你觉得,要听黄梅戏。就得听严凤英。即使不去唱什么才子佳人,就唱这些乡土题材,也是天籁之音,后无来者。
戏词如下:
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尤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我问天上弯弯月,谁能好过我牛郎哥我问篱边老松树,几曾见似我娇儿花两朵再问清溪欢唱水,谁能和我赛喜歌闻一闻花香心也醉,尝一尝新果甜透心窝听一听乡邻们问寒问暖知心语看一看画中人影舞婆娑,休要愁眉长锁莫把时光错过,到人间巧手同绣好山河
短短的一段戏,词浅显又合心意,最终转化成一段生动细腻的舞台表演上,那头一低,手臂一张,回眸处眼波欲滴……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
可以说,下凡这一段,表现的就是小农社会的理想桃源。
王母出巡归来不见了织女,心生恼恨,命令天兵天将下凡捉拿。落入凡尘的牛郎织女怎对抗得了天上的神仙,织女直接被掳走,牛郎义愤填膺,心急如焚——这一幕让你我观众顿生同频共振。
关键时刻还是金牛再次现身。
这个在人间化身牛郎的劳作好帮手,后来再为二人牵桥搭线的金牛,听说织女被捉回天堂,他立即要牛郎“取我金牛头上角,速奔天宫寻你妻”,真是一头有情有义的好牛!
我对牛角的印象太深刻了——牛角竟然可以拆下来当船。牛郎踩着牛角飞上天,看得人激动万分,故事到这个地方,体现出编剧的本领——确实改编的很感人。
最后一场戏看着很让人悲伤,严凤英搂着一对儿女伤心痛哭,此情此景,真有点她一生的写照——她勇于追求爱情和正义,然而还是被打倒在地,遭到非人性的迫害!
对照织女那念念于心的“人间比天堂好”的执念,投射到严凤英身上,实在太讽刺了!
最后的群鹊特效采用动画形式,很惊喜,不过没想到鹊桥却变成了彩虹桥——仙法特效表现上稍微简易了,但仍然达到了独创和惊艳之处。
应该说,是向封建礼教叫板的宗旨成就了影片,严凤英声情并茂的演技、稳固扎实的舞台基本功更是拔高了这出戏。以38岁英年早逝的严凤英,她的这部遗作,真堪称中国戏曲的瑰宝。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牛郎织女无删减版电影和回顾1963年的黄梅戏电影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