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熟悉的味道3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熟悉的味道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1、美联储在40年前一度将利率搞到20%,由此市场萧条,失业大增,资本崩溃。
2、上个世纪最后20年,道指猛涨十倍,但在那样黄金的年代里,居然大崩溃也出现不止一次。
3、美股的千股跌停,港股的千股跌停,都发生了。
4、直升机撒钱,不是美联储在2008年发明的,他们都学习格林斯潘而已。
5、是的,因为房地产也是国民资产的大头,所以股市崩塌的影响就变弱了。
具体来看看:
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人类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实现了全球化,并使得世界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
1980-2000年,这二十年,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上升到10000点量级,10倍空间!
1、八十年代初期
1980年代是道琼斯指数历史上极端的几年,巨大的增长水平被短暂而剧烈的崩溃所抑制。
十年的前半段基本上是惨不忍睹的,道琼斯指数每隔几个月就会突破1000点,但不久后又回落到以前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末,卡特政府无力应付那场异乎寻常的通货膨胀(那是美国在和平时期经历的最糟糕的一段时光),美元的购买力每年以12%的速度下降。
选民们的真实收入没有增加,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他们的名义收入增加了,所以又不得不缴纳越来越高的所得税。
于是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华尔街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
里根和卡特不一样,他愿意采取措施来结束通货膨胀,但他同时也必须接受这种政策的后果:一次经济大衰退。
在里根政府的支持下,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Volcker)狠狠地踩了一下经济的“刹车”,他大幅提高贴现率,其他利率随之升高。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优利率本身已经达到了20%。
这一举措将失业率推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从未有过的10%,公司赢利锐减,道琼斯指数狂泻20%,跌到了800点以下,
——道琼斯指数第一次达到800点是在15年前。
很快,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减退,1982年夏天,美联储开始降低贴现率。股市作为经济的先行指标,在这年8月的一次疯狂买入浪潮之后开始迅速攀升。
1982年,道琼斯指数再次突破1000点,这是道琼斯指数第三次突破1000点,此后,它就再也没有跌破过这个数字。
2、八十年代中期
1985年12月11日,道琼斯指数首次达到1500点——在短短3年时间里上涨了50%;
而仅仅一年之后,1987年1月8日,达到了2000点;又只过了6个月,在1987年7月17日,它达到了2500点——这在10年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1984-87年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因为放松管制和加速全球化将道琼斯指数公司推向新的高度,该指数在1987年8月达到峰值,超过2700点。
然而,同样是这种放松管制使得许多条件形成,导致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大家肯定都读过彼得·林奇的记述,能深刻感受。
那天道琼斯指数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单日百分比跌幅,收盘前下跌了22.61%。
同样,其他主要指数也遭到重创,标普500指数一天的跌幅均超过18%。
那天,纽约、伦敦、香港、柏林、东京以及几乎任何其他有交易所的城市的股票经纪人,都以越来越恐惧的心情盯着他们面前显示屏的数字。
华尔街开市了,半小时内,买单与卖单如此不平衡,以至于标准普尔指数的500只成份股中仅有25只可以交易,而大部分股票根本就没有买单。千股跌停!
当香港股市开市了,恒生指数一开市即下泻120点,中午收市下跌235点,全日收市共下跌420.81点,收市报3362.39(超过10%),各月份期指均下跌超过300点跌停板。
也正是那一天,《大时代》中万众跳楼,唯独丁蟹之“五蟹集团”大赚4亿;第二次,他将自己公司股票从1.8元大手抛空至收市的1毫,趁低吸纳,结果一日狂赚20亿。
同此“丁蟹效应”响彻香江(凡有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一出,香港股市必然大跌)。
为什么当时暴跌?
有人说是350亿美元日本股票的IPO造成的。
随着股指不断提升。事实上的商业利率也在逐步上升。
利率本身就是一个商品,当财富效应四处传播时,人人都想借钱去投资,或者借更多的钱去搏杀一把。
于是商业利率就提升了,和2015年Q2时广东等地配资利率不断提升是同理。
此时,日本电话电报(NipponTelephoneandTelegraph,简称NTT,日本电信业的垄断者)准备在当年秋天首次公开发行350亿美元股票。
听到这个消息后,投资者为了认购这些股票开始抛售美国证券,特别是美国国债,巨大的卖压将美国国债利率推到了10%以上。
当最安全的投资工具的回报率都如此之高时,很多人开始怀疑是否应该购买平均市盈率高达23倍的股票了。
市场在1987年8月25日达到了顶峰,道琼斯指数为2722.42点,随后各种令人担忧的消息开始越来越多。
例如,债券利率不断上升,美国财政部部长詹姆斯·贝克(JamesBaker)威胁将美元贬值,
还有巨额的贸易逆差,同时发生了袭击事件。
一艘挂有美国国旗的油轮在波斯湾被伊朗导弹击中.......总之,最后市场开始整体下滑。
到1987年10月16日,市场下跌109点,创下历史单日下跌幅度的纪录,市场共下跌了17.5%,降到2246.74点。
这才有了上面的黑色星期一全球暴跌。
3、八十年代后期
1987年的股市危机期间,美联储对市场进行了救助,以免股市危机演变成全国性恐慌。
在挽救此次危机的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此时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格林斯潘。
他所做的正如60年前的斯特朗所说的那样:“对付任何此类危机,你只需要开闸放水,让金钱充斥市场。”市场恐慌很快结束了。
是的,这一次不是1929年。这一回,“泰坦尼克号”并没有沉没。
黑色星期一后的第二天,虽然市场在上午仍然大幅下跌,但到中午的时候已经稳定下来,接着就迅速反弹了。
在10月20日星期二早晨,美联储在市场上大量购买政府债券,此举的直接效果就是增加了大约120亿美元的银行储备。
随之,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FundRate,这个利率决定短期利率)下降了0.75个点——这是一个巨大的单日下降幅度。
而一旦资金流动性得以回复,市场恐慌也就很快结束了。
当时彼得·林奇的做法更是华尔街典范,他在打高尔夫球的休息间隙里,抽空给公司办公室打了几次电话。
交代如果股市进一步下跌的话,趁低买入哪些股票。
随后,市场在两年内就回到了原先的高位,并在1991年4月17日攀升到3000点。
最后,风雨过后是彩虹。
20世纪的最后10年,美国股市进入了一个一日千里的时代。
截至1999年夏天,道琼斯指数较1990年年初上涨了400%,较1980年年初上涨了1300%。
而托起盛局的是交易额!
踏入21世纪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天的日交易量比20世纪40年代任何一年的年交易量都高。
这就是我在《熟悉的味道(之二)》写的,“量变到质变”。
同时,为何华尔街在1987年/1989年没崩溃呢?
因为房地产。
在1929年,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绝大部分资产都投资在资本市场,实际上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一旦市场崩盘来临,那些原先因为虚拟资产的膨胀而感觉自己很富有,从而一向花钱大手大脚的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一文不名,
他们的消费迅速缩减——而这会将整个经济直接拖入泥潭。
但是,到了1987年,投资者已经学会分散投资,他们除了将大部分资产投资于证券以外,还投资于其他方面,特别是房地产,
因此尽管市场崩盘令人痛心,但还不至于让他们彻底破产。
4、那么,你感觉到熟悉的味道吗?
过去一年多的美联储,美股,我大A,利率,房地产和股市。
你是否感觉到,大A在从量变向质变发展呢?
最后看一张伟人在1997年10月31日的历史照片,相信我们的历史也会真正前行。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熟悉的味道3和熟悉的味道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