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海安县家长学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百年前的海安女校,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海安县家长学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韩国钧像
《海安政协》p54-55
百年前的海安女校
王益来
韩国钧,字紫石(1857年—1942年),生于江苏海安镇,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国成立后,历任安徽省巡按使,江苏省民政长、省长等职。
1924年,韩国钧在家乡海安镇首开女学先河,创办“泰县端本女子小学校”,迄今近百年。女校的开办,为实现男女平等、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并为之后的男女并校打下基础,在海安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1905年,韩国钧利用赴日本考察3个月的机会,先后参观了各级各类学校,得益匪浅。他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写成《实业界之九十日》。他认为“日之兴在教育”“民智未开,宜筹教育普及”。此时韩国钧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已从个人前途和社会荣誉,上升到关乎国家兴旺、启发民智的高度,终其一生,殷殷重视。1919年他集资创办泰源盐垦公司,在黄海滩涂上开办了两所小学和两所私塾,有学生近200人。1922年,他接任江苏省省长后,为江苏高等院校的发展作出大量贡献。
和韩国钧并称江海“两大名贤”的实业家张謇,率先创办女子师范学校、女工传习所等女学,对韩国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民国初年的海安镇,也已有乡绅大姓创办私立小学,知识分子设塾授课。但韩国钧清楚得很,即便大户人家肯让女孩子读书,也只是以传统的家庭教育为主,一般市井家庭的女孩子上学无望。韩国钧在二十年代的海安镇创办女子教育是“开通风气”之举,相当前卫。
民国初起改州为县,故泰州改称泰县,海安镇隶属泰县县署领导。韩国钧创办女校,冠以“泰县”是依完全小学之规而命名。为什么取名“端本”?韩国钧是很有考虑的。从他的几位同僚友朋创办女学情况来看,曾经担任过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昆山方还,在家乡昆山创办的女校,取名“私立培本女子学堂”;江苏省属下的上海县民政长吴馨(怀久),1916年创办女中,取名“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培本”“务本”都落在本字上,《论语·学而》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韩国钧选用“端本”冠名,因有端本清源的成语,出自宋·朱熹《答龚参政书》。端:端正,清理;本:本源。可见韩国钧将女校取名“端本”,意境深远。
创办端本女子小学校,韩国钧筹集经费,物色人选,统筹规划,具体事务则由能办事的年青人操办。陆季和,本镇东街人,士绅、知识分子,在镇上办有正风学塾,并聘有助教。此人热心教育,积极支持创办女校。更有韩国钧四子韩宝琨,字少石,保定军校毕业后,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回到家乡大展身手。他思想新潮,博学多才,人脉广,与当时的泰县县长张燡也有颇多交往。韩宝琨、陆季和四处奔波,海安、泰州来回跑,为注册办理各种手续。办学校就得有教学场所,利用庙祠办学,这在当时已成风尚,且政府支持。韩国钧等选中海安街上邑庙北巷子的火星殿,作为端本女校的校舍。此处地点适中又偏于一隅,十分清净,经过改建成了女孩读书的好去处。
选校长、聘教师,凭韩国钧的身份和影响力不是难事。不过,他选人标准十分严格,当校长必为德才超群之人。施淑斐,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知识女性,曾留学日本,通四国语言,回国后在本镇设馆办学。她博学多才,精于教育治学,成了韩国钧聘为端本女校校长的不二人选。学校开学时,韩国钧亲临学校,在开学典礼上致辞,给师生们很大激励。他还亲自书写学生习字帖一厚本,嘱在上海有政书局出版,供学生临摹。
施淑斐引入先进机制管理端本女校,按照民国十一年(1922年)学制改革新规,实行四·二分段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学校提倡因材施教,鼓励优秀生通过考核合格可以跳级。著名女作家戈扬,6岁随舅父母定居海安,她在《我在海安的时候》一文中写到:“于1928年,进了海安街上唯一的一所端本女子学校,校长叫施淑斐”,“每隔半年跳一班,到1930年我就在这所小学里毕业了,同时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取了泰县小香岩女子职业中学”。
韩国钧一生清廉,他的长子成婚造房却是靠了向亲友借钱;办平民工厂“不得已鬻字为助”;抗战爆发后,其家眷的生活甚至要靠苏北行政委员会拨公粮来维持。韩国钧创办的泰县端本女子小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而且规模属完全小学。个人办学,特别是开办女学,筚路蓝缕,艰难备尝。创办女校的经费,均由韩国钧一手筹措。在泰州档案馆里,现在能够查到的端本女校的资料只有一件,恰恰是一份县公署有关增加端本女校经费的议案手稿。其文如下:
“泰县女学甫经萌芽,海安离城辽远,韩绅宝琨等创办端本女校,开通风气良深,钦佩!惟该校纯系私立,款当由自筹。县款每年补助二百元整,载明预算从优待遇。若议增加,应请县署令行教育局查核办理。”
“县款每年补助二百元整”,对一所学校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还强调这是“预算从优待遇”。不过,议案手稿中“开通风气良深,钦佩”之语,是县署的好感和赞誉,令人欣慰。
此后不久,端本女子小学校与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曲塘广武小学,同时迎来了改变办学属性的曙光。据《民国泰县志稿·卷十四·教育》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曲塘原广武改县代用,海安中街原端本女学改县代用,以上公立。”“县代用”,即领取县款半数,县立公办即由县全额拨款。端本女子小学及曲塘广武小学由私立改为公立,无疑是官方对二校办学情况的充分肯定。
1927年泰县实行大学区制,凤山小学改称泰县第六学区中心小学。1932年,端本女子小学校划属凤山小学(今实验小学)称二部。1933年二部,原端本女校附设幼稚班一个,入园幼儿50多名,为海安县境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开了头。1937年原凤山小学于东寺西侧建校舍25间作初级部,二部从原端本女校址撤并,初级男女生混合编班,高级男女生分班教学。民国二十九(1940年),泰县教育列册中有这样的文字表述,“公立:广武在曲,端本、凤山在海。”此后的民国三十三(1944年)仍有“端本女校,海安中街”的单独登记在册。这说明端本女子小学虽已并入凤山小学,但依然作为独立学校存在于县署的教育统计之中。二校合并后称海安凤山小学,1942~1943年由施淑斐任校长(见海安市实验小学《百年历史变迁》)。
端本女校一路走来,从私立到代用再到公立,用艰苦卓绝的辉煌篇章,代表韩国钧向海安民众提交了一份优秀答卷。
巾帼不让须眉,从端本女校毕业的戈扬,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取泰县小香岩女子职业中学(一年后转入泰县中学)。她从镇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即参加新四军并成为中共党员,是我党历史上最杰出的四大女记者(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之一。戈扬解放后曾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五十年代中期即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并出任著名的中央级综合性杂志《新观察》主编40年。
韩国钧辞政归里后,创实业,办学校,兴故里,并希望后人继往开来。他先后创办端本女校、蚕桑传习所、紫石补习中学、私立紫石初级中学、通俗教育馆等,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韩国钧为海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开创了多项先河、奠定了良好基础,其贡献足以彪炳史册。
[施淑斐有关资讯系陆鸿钧先生提供]
本文先后在《海安日报》《江海晚报》等报刊发表。
关于海安县家长学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