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江湖风雨满天情,以及江湖风雨多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不知道这是38岁的王阳明提出的问题。1509年,王阳明离开贵州农场,到庐陵担任县令,当时发生了一场特别严重的瘟疫。但比瘟疫更让王阳明痛心的是,他看到因为恐惧而引发的人间失格。当时为了防止传染,许多人甚至对亲人弃之不顾,大量的百姓因为被困在家里而生生饿死。王阳明很痛心,因为他曾经坚持认为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但为什么在一场瘟疫面前,却亲眼看到很多人都成了恶人,顿时心有忿、意难平、行无力,该怎么办?
很多人劝王阳明说,您要想开点,但入了心的事儿是想不开的,但凡有良心之事,哪一个不是伤心之人?王阳明满怀热烈地写下了16篇《告御庐陵父老子弟书》,他对当地的百姓说,瘟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一旦你们的心被恐惧侵袭,就会做出丧尽天良的事。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瘟疫,而是死于你们的无情。能拯救我们的,只有三个字,致良知。弟子问他,良知究竟是什么?良知在哪里?为什么我看不见他?如果圣人在世,处于和我今日一样的境地,他会怎么做?他会怎么想?王阳明说,良知不仅仅是圣人才有的,它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理,只不过,由于恐惧和盲从,使得它被遮蔽了。所谓的良知,就是不要用自己那一丁点的权利去为难别人,不要伤害那些可怜的无辜人,不要嘲笑那些勇敢之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你缺方法,缺大环境,但你唯独不缺的是良心。王阳明面对庐陵县的瘟疫,只做了一件事,唤醒良知。他在文章里说,一场瘟疫,使得原本就贫穷的百姓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无疑将逼使弱者逃离,弱者为奴,强者为盗。因此,身为父母官的王阳明主动给当地的百姓写了一封道歉信,他毫不避讳的说,这一切如今变成这样,不能完全归咎于瘟疫。还因为“令之不职”,以及一些人的麻木和愚昧,再这样下去,恐怕会众情愤怨,激成大变,,王阳明最终通过他的学说,不仅让庐陵县走出了困境,更让人心看到了良知的力量。他说,这就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格物致知。弟子又问到说,究竟什么叫做格物?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当每个人都可以良知当下呈现,为善去恶,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好起来。江湖风雨多,望君多珍重。
文章分享结束,江湖风雨满天情和江湖风雨多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