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欲望之翼观看,以及沉思让天使驻足人间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这是一部充满絮语的电影,它聆听并捕捉着人们的絮语。那些最想说出,最后却失重的语句。电影中的天使与人类是一体两面,一个是在夜露中的一趟清醒散步,一个则是酣醉于人间的自由。
影片中天使的角度与旁观又何尝不是另外一个我们,我们日积月累永远都有大量心情堆积,但往往不成一段文字,甚至不能说是一个句子,而是无法完成段落的絮语,像河道日积月累的,人生的河床里积了泥沙与大量累积的杂物,日子虽然如水流过,但清不干净的始终都在出水口徘徊,如同我们在意的,牵挂的总是离不开的那些事,日子看似在流动,但停滞的跟流动的感受是相对等的多。
那些天使在电影中附耳倾听的,都是我们说不出来,或是说出来也轻飘飘无从落地的东西。
人们的心事总如同陈年桌布上的灰尘与棉絮,在某一个艳阳下翻飞起舞,你抓不到的落尘,满满的在飞舞,当然你可以从其中发现你二十来岁时的那个关键字,或是某个想念的阶段,同时会感受到停下来后生命的重量轻得重死人。因此对我们来讲,庸忙一点的日子还是好的,那些棉絮似的絮语比待办事情还挤,人们习惯把它拍掉过日子,仿佛它没有份量。
于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文温德斯电影中穿着长大衣的天使。他可能只是在你某一段回家的路上与你重叠,或是你偶尔在等红绿灯的街角放空时发现你也是如此看世间。你在某个当下不用太过于介入自己的人生,你看到了周遭人每一个动作,或是表情比他们说的还多,这很像是一只猫守着一个街角一下午,或是你习惯散步的那条路上进行的一段冥想。那个穿着黑色大衣的天使,是像个逗点一样的你自己,终于可以半脱钩于现实。
当然,那是个沉思者的角度,有点类似于我们清人生河床上的泥沙,沉思是沉淀了又飘起的思绪,像是茶叶泡出苦香后的浮沉。《欲望之翼》这部电影像在带我们做一趟沉思之旅,重温着当我们还是孩子,不带任何立场去看事情的时期,或体会着幼年时还没有时间概念,仿佛浸泡在大海的时期,或是陪一个路人去看他所看的;感受他可能感受的各种角度。
如电影中那像孩童之眼的观察,比方天使在图书馆与街角陪着那位老作家,那如老树一般的身影,被记录着:“作家的死意味着世界失去了童年。”或是孩子才会思考或说出的蠢问题,如我为何是我,为何我不是他?等基本却近乎哲学的问题。
那些絮语、观察与疑问,让它能站在时间的对面,而不是受到时间所控制,如同电影中的天使代表的是永恒,是因为沉思这行为就是超脱了时间的绑架。而凡人的日子是浪打的,是被卷进去的,于是天使戴米安渴望着体会人类的当下,与稍纵即逝是什么感受;想体会无法掌控的浓烈又是什么滋味。
戴米安第一眼看到的玛莉安是她戴着天使翅膀,在马戏团里练习空中飞人的动作。与真正的天使不同的是,玛莉安每一次的空中摆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对照有限而作的飞翔。他遇见她的那一天,马戏团入不敷出,宣告暂停表演,降落后,她仍着戴着那翅膀,现实扑满脸,要回去当服务生,戴米安因为这女生忠于自己感受的真实,爱上了她那充满捆绑的飞翔,也爱上了她对苦乐甘之如饴,那种吃灰受重的人间感,以及不放弃每一次可以抛弃地心引力的机会,玛莉安是一个每一刻都在为下一次飞翔做准备的人。
相反于天使,她是一个尽其可能去感受活着的人。那种活着不是追求打卡似的满足,它的拍摄背景是在曾充满征服欲望与失败气氛下的德国,那沧桑的柏林老城,仍有着断瓦与历史伤痕,相对于玛莉安的生气勃勃,这城市的悲欢离合更是无法回避的存在,玛莉安与那里的人顽强生活着。
这电影里有两个天使,一个被玛莉安对人生的热情所感动,同时也不堪那些无尽絮语的重量,那种吃重的轻飘飘,于是选择下凡,去体会那种基于束缚的一瞬自由,另一个天使则选择继续游走与旁观,对于一切温柔且客观以待。
文温德斯的电影与其说是什么故事,不如说他在拍一种生命体验,这里面无论是天使还是玛莉安,都是一种看待生命缺一不可的态度,天使是偶尔下车当一个散步的旅客,当个旁观列车疾行的人,以沉思来浇灌日子变成一株生命。
而玛莉安与他镜头下的老作家、演员与孩子。则都是一种对生命开放的态度,至少对一件事情保有孩子气的纯真。戴米安后来当然无法看似像过去超脱,但吃沙带泥的仍有所追求,人生才会回头来看你,而不只过日子的循环而已。
说到底,人走到尽头时,期望最后那个回眸来看你的,都必须是孩童时候的你,庆幸你没辜负他,他也没松开你,无论是那个热爱沉思而选择孤独,或是因有限选择而终能体会自由的你。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欲望之翼观看和沉思让天使驻足人间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