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被灌满的小奶妓军营的一些知识点,和曹操霸占张绣的婶娘邹氏弄得差点没命,他后来如何处理邹氏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曹操霸占张绣的婶娘邹氏弄得差点没命,他后来如何处理邹氏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国倾城的佳人,在《三国演义》中并非罕见,除了大乔小乔,还有许多美女连完整的名字都没留下。邹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曹操为了她丢了一座城,而城破之后,邹夫人的下落,却一直是历史谜团。
自古红颜多薄命,这话确实不假。邹夫人原本是东汉末年军阀张济的妻子,容颜出众,备受张济的宠爱。要说起张济,也算是个人物,董卓起义的时候,张济曾追随董卓南征北战,而后董卓被杀,张济也一直带兵征战,一心扶持汉献帝。
可惜,张济张济,时运不济,建安元年(196年),他率军出征南阳郡的穰城,原本计划从荆州刘表那里抢一些军粮补给,结果粮食没抢来,还把自己搭了进去,中箭身亡。
张济去世后,他的侄子张绣接管了张济的部队,在宛城驻扎下来。
张绣对自己的叔叔张济一向是敬重爱戴的,眼下叔叔战死,他就把张济的妻儿接到身边照顾,吃穿用度一手包揽了,并且心底暗暗发誓,只要自己还能活一天,就不会让侄儿和婶娘受委屈。所以,邹夫人作为张济的妻子此时也投靠了张绣。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寡妇邹夫人和曹操之间尚无半点瓜葛,但是,一年后,曹操计划率军讨伐张绣,大队人马驻扎在淯水,来势汹汹。张绣的人马数量有限,他一看曹操的阵仗,就知道是打算动真格,心里盘算,与其单枪匹马的对抗群雄,不如投奔曹操,背靠大树好乘凉,于是,就率部下投降了曹操。
一开始,曹操还对张绣的诚意有所怀疑,他在军中置办宴席,邀请张绣一同行乐,结果整场宴席下来,张绣都没敢抬头仰视曹操。拿下了宛城却没费一兵一卒,曹操正得意呢,看到张绣和他部下畏惧敬重的神情,曹操就逐渐相信,这小子是真的来投靠自己的。
事实证明,老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狡黠如曹操者,千虑还有一失。
张绣投降后,曹操就结识了邹夫人,具体认识的过程《三国志》里面没有记录,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有一段生动的描写。
曹操进入宛平城纳降,一天,他晚上喝了些酒,半醉半醒,回到住所后偷偷向左右打听附近有没有美女。他的侄子曹安民早有准备,告诉曹操,自己昨夜在偶然撞见一个妇人,容貌异常美丽,私下打听,原来那就是张绣的婶娘邹夫人。
曹操趁着酒意,立刻就要见邹夫人,于是,他派曹安民带兵去"请",等见到邹夫人,曹操很是惊喜,曹安民说的没错,眼前这位女子容貌绮丽,别具风情。而邹夫人见到曹操,不仅不躲闪害怕,反而直言仰慕曹操,两个人就这样"一见钟情"了。
邹夫人告诉曹操,自己如果陪他住在城内,会引起张绣的怀疑。于是,第二天,曹操就挪到城外居住了,他每次和邹夫人约会的时候,都会让典韦驻守门外。温柔乡是英雄冢,42岁的曹操与孀居的邹夫人确实是情投意合,简直连他来宛平城的目的都抛在脑后了。
这种事情,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很快,邹夫人与曹操的事情就传到张绣耳朵中了。张济是张绣最敬爱的叔叔,战死沙场不说,死之后,妻妾还要被曹操霸占,这也太侮辱人了。本来张绣投降曹操就不情不愿的,经过这件事的刺激,张绣干脆心一横,起兵造反。
张绣采纳了贾诩所献之计,突袭曹操兵营,软玉在怀的曹操毫无防备,被迎头痛击,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宛城之战",也是曹操一生中损失最为惨重的战役之一。
在厮杀混战中,曹操麾下大将典韦被杀,他的坐骑骏马绝影也被刺死,眼看形势不妙,曹操长子曹昂将自己的坐骑让给父亲,并守护曹操顺利逃离。而曹昂和曹安民却没能全身而退,战死宛城。
一个是自己的爱将典韦,一个是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曹昂,还有侍奉左右被曹操看作是心腹的侄子曹安民,曹操在宛城真是吃了大亏,就因为沉迷美色,把持不住自己,酿成苦果,失去了自己身边三个重要人物,曹操在典韦的葬礼上没少掉眼泪。
曹操后来是逃回了许都,但是,让他神魂颠倒的邹夫人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呢?很可惜,《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都没有交代,可能作者认为这段历史主角始终是男性,对于关键人物邹夫人反而是语焉不详了。
但是,结合三国的背景,我们可以合理猜想一下。
张绣造反,典韦慌乱中迎战,曹操奋力逃脱,可见当时的局面确实非常混乱,连亲儿子尚且无暇顾及,连自身性命都不知道保不保得住的曹操,怎么有空去管情人邹夫人。所以,曹操在逃离宛城时,应该是没有带上邹夫人的。
如果真的带走了,作为曹操枕边人,邹夫人肯定还会出现在史书当中,不会出现目前这种"查无此人"的情况。
既然留在了宛城,那便是落在了张绣手中,除非邹夫人机灵些自己趁乱逃走,否则下场恐怕不会太好。原本张绣已经决定要照顾孀居的婶娘邹夫人,可是现下,她向曹操投怀送抱,也就是说,邹夫人对亡夫张济是再无半点念想,张绣看透了这个情况,对曹操都能喊杀喊打,对于邹夫人,很可能不会放其一条生路。
曹操婚外情出轨邹夫人,他被张绣痛打无可厚非,可怜曹昂年少天纵,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宛城。曹昂年幼丧母,由曹操正室丁夫人一手带大,母子感情深厚,曹昂死后,丁夫人再也不肯与曹操同住,直接回了娘家,到死都没有原谅曹操。
正室悬空,无奈之下,曹操将卞夫人立为正室,卞夫人所生曹丕顺理成章成为嫡长子,日后也继承了曹操的军队。难以想象,如果仁孝英勇的曹昂还活着的话,承袭曹操之位的儿子还会不会是曹丕,历史不会重来,但却留给我们太多想象的空间。
一个美貌的"寡妇"邹夫人就这样改写了曹魏的局势,当初在红鸾帐里,曹操有料想到这个结果吗?
赛金花与洋人瓦德西之间的流言是真的么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京城后,的确很野蛮,而且这种野蛮还带有一定的预谋性。
那年月德国军队远征一向是有军妓随军的,但1900年进攻京城这一次,他们却没有带女人。很显然,他们凭借枪炮优势,对迅速占领京城有着相当的自信,并且认为京城中一定不缺包括女人在内的战利品。
八国联军占领京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金银玉帛和女人是他们抢掠的重点,甚至连他们号称要保护的中国教民,也遭到了凌辱,这一点就连他们的最高指挥官瓦德西也得不得承认。
在度过了战争初期的动荡和混乱后,八国联军的士兵从大索三日的亢奋中渐渐平复下来,各国列强对京城实行分区管理,着手恢复秩序。很荒诞也很讽刺的是,京城最早恢复的商业活动,竟然是娼业,不仅著名的八大胡同生意火爆,就连一向偷偷摸摸搞地下活动的暗娼也活跃了起来。
赛金花与瓦德西之间的流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流传开来的,那一阶段,各国洋人与京城娼妓的确生意不断,来往频繁。
赛金花本姓赵,赛金花是她的艺名,此女原是苏州娼家的一名“清倌人”,也就是雏妓,当时的艺名叫傅彩云。
十六七岁时,傅彩云被同治朝的状元洪钧看中,纳为小妾。后来洪钧被任命为清廷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由于洪夫人不乐意远行,于是状元公洪钧便带着她出国上任,驻节德国首都柏林。
据说,在德国期间,傅彩云邂逅了风度翩翩的“日耳曼绅士”瓦德西,并谱写了一段一见钟情的风流韵事。
几年后,洪钧回国,不久病死,傅彩云遂离开洪家,在上海、北京等地重操旧业,先名曹梦兰,后名赛金花。由于“状元如夫人”的头衔十分有卖相,赛金花很快成了京城名噪一时的名妓,经常与公子王孙、达官贵人相往来,人称赛二爷。
八国联军攻进京城时,赛金花正好在京城,住在八大胡同之一的石头胡同,此地正归德国管辖。
就这样,赛金花与昔日的露水情人瓦德西重逢了,两人一起住进仪鸾殿,朝朝暮暮,卿卿我我。
其间,仪鸾殿燃起的一场大火,让两人之间的轶事显得十分真实。据说,见大火烧来,瓦德西挟着赛金花从窗户一跃而出,将英雄救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赛金花借此更向世人证明了一点,她在瓦德西心中相当地有分量。
之后,流言便成了光辉事迹。
说是赛金花不停地在瓦德西枕头边吹风,不仅制止了联军的大屠杀,而且保护了皇宫免受焚毁,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在议和的关键阶段,在李鸿章束手无策的时候,幸亏有赛金花出面成功劝说克林德夫人(克林德系义和团运动时的德国驻北京公使,后被义和团杀死)接受了立碑道歉的条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这才逃过一劫。
诸如此类的流言一传十,十传百,赛金花俨然成了京城中的巾帼女英雄,上至公子王孙,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传扬。
而作为当事的女主角,赛金花则一直知趣地在流言中顺水推舟,因为这些流言对她有价值,只要流言不衰,她的生意就能一直红火下去。
那这些流言到底是真是假呢?
其实只有稍微盯一盯这些流言的细节,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这样的流言充满了太多不可思议的巧合,所以它注定只能是故事。
赛金花在德国时,瓦德西根本不是流言中的年轻绅士,那时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另外,偌大一个德国,邂逅哪有那么容易,而且还是一见钟情式的邂逅。
瓦德西做八国联军统帅驻京城时,已经是年近七十的老人了,哪还有那么大的兴致,哪里还能不顾颜面地厮混,至于火海中跳窗,那就更不太可能了。
其实,当时就有人站出来拆穿过这些流言,而且可信度极高。
作为同文馆的学生,后来因帮助梅兰芳走出国门而闻名的戏剧理论家齐如山,当时就在京城。
在京城,齐如山因为懂外语,没少跟洋人打交道,并因此与洋人做了不少生意。齐如山说,他曾亲眼所见,赛金花只是与一群德国下级军官厮混在一起,有一次,看见瓦德西经过,吓得连头都不敢抬。
如此说来,以审视的眼光看,加之可信之人的证词,赛金花与瓦德西的流言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样的流言之所以流传,那是因为当时的国人有一种可悲的心态,衰败的王朝,男人无用,只能寄希望于女人来行民族大义,力挽狂澜。
这样的情结,自明末清初时就有,像李香君、柳如是,只是到了清朝快完了,又轮到赛金花头上罢了。
历史上的秦淮八艳都是谁她们最后都嫁人了吗
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有八位南曲名妓,因曲艺精湛、博才多学、姿色美艳,故称“秦淮八艳”,也叫“金陵八绝”。这八艳分别是: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顾横波、卞玉京、马湘兰、寇白门、陈圆圆。
她们八人之所以被人联名在一起,除了美艳之外还有几个共同点:
美艳撩人,声名远播;
多才多艺,吟诗作画;
爱情忠贞,坚强不屈;
气节不凡,不让须眉。
对于她们的气节,除了马湘兰外,其他几人都经历过朝代的战乱,但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气节却让天下七尺男儿汗颜。
秦淮艳艳柳如是柳如是,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在辛弃疾的《贺新郎》里: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她在读了这首诗后,便自号“如是”,至此众人便称她柳如是。
柳如是是明清换代之际的歌妓,自幼聪明好学,但由于家境贫穷,从小就被卖到吴江为婢,再长大一点后就沦落青楼,改名柳隐,从此往来于江浙金陵的风尘之中。
清军入关时,眼见要攻到南京城了,柳如是劝钱谦益效仿屈原投水以身殉国。钱谦益同意了,可等到日上三竿再到夕阳西下,钱谦益摸了湖水,说:“水太凉了,怎么办?”柳如是见此,奋身跳入湖中,毫无惧意,后来被人救起。
1664年钱氏去世,族人欲夺其家产,柳如是为保护钱家家产,用自尽方法吓跑族人,后来族人虽被吓跑,但一代才女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柳如是死后被葬在虞山佛水山庄。
世人对柳如是的评价:
肤似凝脂眉似柳,诗书礼乐冠江南。一朝多得青溪魁,轻姿漫步秦淮岸。风尘艳艳董小宛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号青莲,她时因为仰慕李白而起的名和字。董小宛钟灵毓秀、神姿艳绝,为秦淮第一风流人物,人称“针神曲圣”。
她因美貌出众曾一度引起名士乡绅、豪绅巨卿的争夺,但这个风尘女子偏偏对权贵与金钱不屑一顾。唯独明复四公子一直的冒囊芳心暗投,在经历几许波折后终于嫁给冒囊为妾。
冒囊在当时名望很大,因他是饱学之士,所以地方屡屡催他做官,而他是拒不降清,不出仕。后来因为要躲避清军,冒囊家产被全部收缴,在一贫如洗的情况下董小宛却仍然不离不弃,想尽办法维持生计。最后因积劳成疾,无钱医病而死,年仅二十八岁。
正所谓:
樱桃小嘴细柳腰,声若莺啼惹人怜。一朝觅得知心郎,长相厮守终无悔。侠肝义胆李香君李香君的出名要感谢孔尚任的《桃花扇》,虽然在戏曲上有艺术加工,但对李香君的事迹还是比较写实。
李香君爱慕侯方域,也喜欢他的气节,她支持侯方域投奔史可法参与抗清斗争。为此她散尽积蓄,闭门谢客,一直等着侯方域回来娶她。
直到后来,李香君为了逃避清军,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终于病倒。在弥留之时,她挣扎的摆脱卞玉京剪下自己的一缕青丝,用红绫包好,再绑在那把视若生命的桃花扇上,让卞玉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
“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重情重义的李香君,有人写诗道:
玉肤金钗红罗裙,青丝飘飘及腰间。花扇轻摇香风飘,疑是天仙在人间。侠骨芳心顾横波顾横波,熟读文史,善于诗词,才貌双全,被成为“南曲第一”。清余怀的《板桥杂记》记载:
“顾横波,庄研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顾横波当时嫁给了“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龙鼎孽,虽然婚后夫妻和谐,但从未忘了名族大义,龙鼎孽想殉国,顾横波拿了绳子准备和他一起上吊自尽。但没想到龙鼎孽不想死了,反而逢人便说“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龙鼎孽的胆小自私气的顾横波气结。
长斋绣佛卞玉京卞玉京又名赛赛,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人称玉京。她出生秦淮官宦人家,因父早亡,被逼沦为歌妓,但她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通晓文史,善于小楷。
卞玉京绘画娴熟,落笔有神,“一落笔尽十余纸”,绘画上她更喜欢画兰花。她原本喜欢才子吴梅村,想要嫁给他,但吴梅村却降清出仕,卞玉京见此便瞧不起吴梅村的围绕。从此后便断了与他的联系,再后来卞玉京就出家当了道士,了却凡生。
才华横溢马湘兰马湘兰,字湘兰,名守真,因在家排行老四,故称“四娘”。她聪明灵秀,善于诗词绘画,尤其兰竹,有“湘兰”之称,在“秦淮八艳”中她的相貌最为平常。但她:
“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马湘兰南京出生,从小流落风尘,但她为人豁达,常接济少年。虽处秦淮风尘之地,但仰慕拜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私交甚厚。
在王稚登七十大寿时,马湘兰花重资买船集歌姬数十人前往苏州贺寿,谁知归来后便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去世,享年57岁。
风流女侠寇白门寇白门,名湄,字白门。这是一个为人单纯而忠于爱情的女子,正因为她这样的性格而注定了婚恋的悲剧。
寇氏到金陵后,人称女侠:
“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迟暮,嗟红豆飘零。”由来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又会导金陵,最后流落乐籍而死。
倾国名妓陈圆圆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年跟随养母改姓陈,苏州武进人士。
崇祯末年陈圆圆被田畹锁掳,后被送给吴三桂为妾。相传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手下刘宗敏掳走了陈圆圆,然后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引清军入关。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拥兵自立,康熙出兵征讨。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也自尽于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
如花似玉姑苏女,昆曲书画压群芳。乱世桃花命多舛,颠沛流离遁空门。历史上秦淮八艳虽然是风尘女子,但她们的气节却不输于当时的任何一个男子,她们虽然身份低微,可在琴棋书画、古今通史上也不逊当朝士子,以至于慕名拜访的人除了她们的美色外,还因她们的才学技艺。
秦淮八绝中每个人都在历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或被载入史册、或被编入戏曲流传至今。相信如果她们不是流落烟花风尘之地,以她们的才华出仕入朝不在话下,只可惜“恨不是男儿身!”
八国联军入侵,晚清名妓赛金花一人救了整个北京城是真的吗
先说说义和团的事儿
最近几年在网络里对义和团大抵都是持负面态度,负面久了一种论调自然也就出现,八国联军进北京完全是因为义和团瞎折腾,违背国际法,杀掉人家公使造成的。所谓义和团就是一群又蠢又坏的混蛋,活该被剿灭,还连累了其他无辜的国人。
吐槽机个人对义和团倒是也不持太正面的态度,但一些话还是觉得不吐不快。首先咱们最好先弄清楚义和团最初在干什么,他们真的是在单方面屠杀教民吗?神拳也好,义和拳也罢,最初都是很松散的组织,他们为什么能抱团闹事?
咱们拿1900年4月20日在保定爆发的清苑教案举例子,大张庄村民张洛弟请隔壁姜庄一个教民帮忙补锅,锅补好之后张洛弟觉得瑕疵太大,拒绝付钱,两人大吵一架。这事儿本来确实是张洛弟不太占理,但随后事情的发展就开始走样。
次日那个教民带了一大帮教众来到大张庄,要求张洛弟摆酒五桌、出钱百吊、在大张庄修建教堂,且必须全家入教。这事儿被大张庄的拳民得知后,召集数人帮张洛弟讲数,最终双方爆发大规模械斗,拳民烧毁教堂和教民房屋10间,未伤人命,而教民在屋顶直接开枪,杀死拳民至少20人。故事到这吐槽机想问问,教民那些精良的枪械是哪来的?他们真的就只是一直传教吗?强逼别人入教算好人该办的事儿吗?
义和团大规模爆发的导火索涞水教案也可以拿出说说,涞水县高洛村长阎老福在元宵节出资请戏班到村里唱戏,本来这是个好事儿。可是一个教民觉得戏班的神牌落自己家台阶上是大不敬(天主教有这罪名吗),出来就大吵大闹,还把戏棚子给掀了。
村长阎老福一怒之下带人砸了教堂报复(有证据显示其实没做),结果被教民告上公堂,怕事儿的县令判阎老福败诉,赔人家银子不说,还得叩头认错。于是阎老福请来了拳民,在5月12日展开血腥报复,屠尽当地教民36口。最后整个山东和直隶义和团运动开始彻底爆发。
纵观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拳民固然愚昧,但教民也没那么无辜,本质上这是两种文化的剧烈碰撞。西方那套干涉别人活法的东西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人习惯了三清是一家的宽容,拜菩萨的都能和拜道祖的一起旅行,凭什么你拜了帝哥就能逼我修教堂?吐槽机觉得咱们才是领悟自由真谛的民族。
再安利一本书扯淡完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咱们再说说八国联军的事儿,吐槽机也说了拳民愚昧,但我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强,如果生在那个年代,我的见识估计也比人家强不到哪去,这是个历史局限性的问题。拳民的愚昧在于他们不懂公使、外交这些复杂的东西,总之洋鬼子就是干涉老子活法,那你们就都别想好好过,脚下踩的土是咱们的,就得咱们说了算!
于是这帮愚昧的人在清廷的利用下涌进北京,大肆杀戮,老佛爷大约也是玩儿嗨了,悍然宣战列强,于是八国联军顺理成章的打了过来。然而逗逼的是八国联军进度太快,都打进北京快两个月了,总司令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才带着德国兵赶到。
瓦德西在老佛爷的大床上睡了不少日子,回国后还把自己的日记、笔记和给德皇的文书整理成一本书,名字叫《瓦德西拳乱笔记》。这本书里详细记述了他在那段时间的行动与想法,是了解庚子年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值得读读看。
最后再说说赛金花吐槽机安利那本书的原因很简单,瓦德西就是赛金花故事的男主角,传说就是赛金花就是跟这货提的约束八国联军纪律,少祸害中国人。然而吐槽机可以负责任的说,瓦德西在书里压根没提及跟赛金花有什么亲密关系。
赛金花本人也在上世纪30年代受访特意申明,她和瓦德西只是认识,并没有任何亲密关系。其实这事儿并不难猜测,你们看看那年瓦德西都多大岁数了!他已经68岁了,要不是当联军司令这货都已经退休了,而是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太好,回国不出三年就死了。就算德国佬体格牲口,他也得有那能力不是?
故此赛金花是否有劝告瓦德西收手这件事儿是存疑的,吐槽机不能确定发生过,能确定的是即使赛金花有劝告,瓦德西也压根没听。在那本书里清晰的记载着,从10月份来北京,瓦德西至少组织了75次下乡清查拳民(实际就是霍霍老百姓,瓦德西自己也承认),这个密度几乎要每天一次了。
总结起来吧,赛金花舍身伺洋鬼子救北京百姓的故事大伙当段子听听就算了,连推敲都经不起,更别说考据了。写出这个段子的人大抵只是想激起当时一些男儿的羞耻心吧?然而似乎他失败了,扯淡完毕。
好了,关于被灌满的小奶妓军营和曹操霸占张绣的婶娘邹氏弄得差点没命,他后来如何处理邹氏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