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演员孙滨逝世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演员孙滨逝世的知识,包括战国第一强魏国的兴衰史是什么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李靖算得上是所有朝代里军事实力最强的人了吗
李靖是隋末至唐初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征战数十年,罕有败绩,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肃宗时武庙十哲之一,被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是古之韩、白、卫、霍所不及的人物。那么李靖是不是就算得上所有朝代里军事能力及业绩最强的人物呢?
我们知道,即使两个能力完全相同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作为也是不会相同的。诚然,大唐两任皇帝,唐高祖和唐太宗对李靖的信任和支持,让李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为大唐开国,李靖功勋卓著。李靖稳巴蜀,灭江南最大割据势力南梁,安抚岭南九十六州,平定叛唐盘据江淮的辅公祏;大唐统一全国后,李靖又调任北方边境抗击东突厥的入侵,在他的率领下,唐军开启对东突厥毁灭性打击,经过几次艰苦征战,终于擒捉东突厥的頡利可汗,灭亡了东突厥;北方稳定后,西方的吐谷浑又兴兵犯界作乱,本因多病,知足而退的李靖,听到朝廷招唤,要远征吐谷浑,不顾足疾年迈,欣然奉命。他统领唐军,踏冰卧雪,风餐露宿,经过半年的艰辛征战,终于大败吐谷浑,吐谷浑的伏允可汗被部将杀死,其子率众降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唐的南、北、西三方的半壁江山都是李靖率兵打下来的,唐太宗贞观十八年,李世民要亲征高丽,把李靖召入阁内,赐坐后问道:“您在南边平定了吴会,北边扫清了沙漠突厥,西边安定了吐谷浑慕容,只有东边的高丽没有征服,您意下如何?”这时已年过七旬的老将,虽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从征,说:“我过去凭借天子的威力,做了点微小的贡献,现在虽已是残年朽骨,应该随从这次出征。陛下如果不嫌弃,老臣的病就要好了。”但李靖太衰弱了,仅随行至相州,因病重再无法随行,李世民只好让他留了下来。李靖很懂得进退,从不贪恋权利禄位。李靖生性沉稳厚重,平时与朝臣商议国事时,总是恭谨温顺,像不会说话一样。他深暗盈满之道,在平灭东突厥后不久,他就以足疾辞任,表奏中言辞恳切。唐太宗虽嘉许其节,却不允其退。李靖在进击吐谷浑时,盐泽道总管高甄生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高甄生心怀不满,战事结束后,即串通他人诬告李靖谋反。李世民下令调查此事,弄清真相,判定高甄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从此,李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李靖闭门自守期间,结合自己多年的征战经验,还著书立说,比较著名的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军事著作,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可惜大多佚失。李靖有幸遇到明君治世。在历史上,明君贤臣治世,相辅相成,必臻盛世。其实无论是唐高祖李渊,还是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很欣赏感激优待李靖的。李渊派李靖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平定江南,李孝恭指挥作战水平有限,灭南梁和平定辅公祏叛乱,都是李靖一手谋划指挥的。当捷报传到京师,李渊十分钦佩李靖的军事才干,极口赞叹说:“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时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诏封李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李靖统兵灭了东突厥后,唐太宗李世民和已是太上皇的李渊都非常高兴。要知道,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灭亡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渊与李世民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唐朝的疆域大为扩展,得以“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为此李世民大赦天下,连续五日举宴庆祝。御史大夫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请求司法部门予以审查。李世民训责李靖,李靖叩首谢罪。过了好久,李世民对李靖说:“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朕就不是这样,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于是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物千匹,增加实封食邑(达到五百户)。不久,李世民又对李靖说:“以前有人诽谤你,现在朕已经明白了真相,你千万不要把这事放在心里。”再赐绢二千匹,并擢升李靖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实际的宰相,地位仅次于左仆射房玄龄。李靖深惧盈满之事,以足疾力辞,表奏中的言辞恳切。李世民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赏他的这一举动,派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朕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身处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们不论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胜任,也竭力想要任职,纵然有疾病,还自己勉强为官,不肯放弃职权。您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够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现在不仅成全您的美德,还想让您成为一代楷模。”特颁下诏书,加授他为特进,赐物千段,上乘马两匹;如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后来又赐给李靖灵寿木手杖,以帮助腿脚不方便的他使用,改封他为卫国公,对他十分优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李靖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九岁。太宗闻讯后极为悲伤,下令追赠李靖为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并准许其陪葬昭陵。李靖生前尊贵、死后哀荣,人生可谓相当完美。
李靖在军事能力上可谓战功卓著,但历史上也有不少可堪与其比肩的名将。战国时期,白起辅佐秦昭王,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多次大破楚军,割占楚国土地,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据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经白起手的就占二分之一。可惜白起没有与相国范雎处理好关系,范雎嫉妒白起功劳,将相失和,最终白起被逼自刎。王翦是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作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王翦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秦灭六国,经王翦及其子之手就灭了五国。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而且王翦董得进退,内能消除以凶残著称的秦始皇的多疑,结好权臣,外能从容应对,沉稳多谋,因此得以善终,这点尤难于李靖所处的唐朝。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三杰之一,经萧何举荐,被刘邦金台拜将,为刘邦谋划东出之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刘邦彭城大败,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刘邦在荥阳会合,并在京、索之间摧垮了楚军,因为这个缘故楚军始终不能西进;接着韩信以木樱囚渡,擒魏王豹,纳魏国为汉郡;背水一战,取赵拔代;以先声夺人之计,胁迫燕国投降;以袭击已降之法,东进灭齐;最终统领汉军在垓下,以十面埋伏之策,四面楚歌,大败楚军,逼迫项羽乌江自刎。可以说刘邦的天下,大半为韩信打下,韩信由此也被后世称为兵仙神帅,但韩信却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功名利禄心太盛,不懂得满盈之道,致遭刘邦猜忌,吕后与萧何谋杀,成就了“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后世成语。不然岂能有平城白登山之困?韩信也必将如李靖一样驰骋纵横于沙漠。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在讨伐匈奴作战中出现的杰出将领,龙城之战绽露头角,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重用,他们率汉军收复河套,奇袭高阙,二出定襄,远征漠北,使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侵。“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匈奴势力大为衰退,由此洗刷了汉建立以来七十余年倍受匈奴的欺辱,稳定了大汉北部边境,直接导致了以后匈奴内部的分裂和归附汉王朝。南朝的陈庆之,本是一文弱书生,45岁那年,之前从未领兵打仗的陈庆之率7000南梁军,北上进攻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当时,陈庆之部队全部身穿白袍,他们作战勇猛,所向披靡,不到5个月就从商丘打到北魏都城洛阳附近。期间,大小47战全胜,总共攻下了32座城池。最快时一日之内攻陷3座城池,简直就像旋风一般。那时候,洛阳一带有歌谣唱道:“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说的就是陈庆之。北魏孝庄帝为了躲避陈庆之的锋芒,被迫撤到长子。南宋岳飞,从1134年至1140年,这6年间,岳飞发起了四次北伐。这四次北伐中,岳飞率部英勇奋战,沉重地打击了金军,收复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失地。特别是第四次北伐,岳飞接连胜利,打得金军一路溃逃,“岳家军”最远处一直打到离北宋都城东京只有45里的地方。但由于宋高宗和秦桧一心向金国求和,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飞,收复的失地又被金人占领,岳飞也被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真是“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成吉思汗铁木真早年丧父,投奔克烈部首领脱里,积蓄实力,于1189年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随后经过一系列战争,统一蒙古高原诸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即位称汗,建立大蒙古国。建国后,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颁布《大扎撒》。此后相继发动了三路攻金之战、第一次西征、蒙灭西夏之战等多次的对外战争,占领东亚地区金朝的大片领土,并灭亡西夏、西辽及中亚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迹远抵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铁木真在西夏投降前夕病逝,终年六十六岁。临终前定下“联宋灭金”的战略,死后被秘密安葬于起辇谷。元朝建立后,累赠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守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凭借战功,累迁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后,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继光受到弹劾,罢免回乡。万历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时年六十一岁,谥号武毅。著有兵书《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等著名兵书、《止止堂集》。同时,戚继光还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富有创造性地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在中国的历史天空,还有很多闪耀的将星,他们在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都取得了永垂后世的光辉业绩。因此,说李靖是所有朝代军事实力最强的人物,就有点过分了。李靖的成功,一方面有自己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另一方面他遇到了一个好朝代,好君主。李靖之所以能善始善终,在于他充分吸取了以往朝代名将的得失,特别是吸取了韩信的成败教训,深暗盈满之道,居功低调为人。同时也在于他遇到了一个能理解爱护他的好帝王唐太宗,才让他生荣死哀,达到了最为完美的人生。
战国第一强魏国的兴衰史是什么
笔者热爱战国历史,对于魏国的衰败怀有同情,所以在这里对魏国的兴起与衰落作一个讲解,其中可能篇幅较大,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观看。
第一篇、魏国的起源与兴盛,三家分晋(魏氏公族的崛起)战国时期的魏国与赵国、韩国起源于春秋时期独霸中原的大国----晋国。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掌握着晋国国政的三位卿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并取消晋国封号,三家分晋由此而来。所以准确地说,赵魏韩都是出自晋国的公(卿)族势力。故而要追溯起魏国的根源,便不能避开晋国公族的发展。
晋国异姓公族的坐大要源于晋献公时期的特殊事件,也就是晋国的“骊姬之乱”,晋国原来宗室中的直系血脉在政变中被屠戮殆尽。原来作为国君屏障的宗室势力突然衰弱,只能由外姓大臣以及其家族势力担任晋国国内的执政。当时这在列国中间极为罕见,史称为“晋无公族”,这句话就是指晋国原来宗室成员(晋国自身的公族)被屠尽了。
到了晋文公时期,为了更好地与楚国争霸,他将先轸、魏武子任命为卿大夫,让他们参与执政,统管晋国的军政,这就是晋国的“卿”。晋国的卿大夫权利很大,既可以管理军队,又可以管理行政。在晋文公时期,先氏、赵氏、魏氏等家族逐渐崛起,于是就称这些外人以及其衍生的家族为晋国的公(卿)族势力,而不再用公族指晋国原来的宗室成员们。
在晋国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异姓公族始终支持着晋国的霸业,可是说晋文公的霸业也是公族的霸业。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公族势力过于强大逐渐成为威胁晋国国君的心腹之患。一旦君王更迭,晋国新君羸弱,就会出现卿(公)族夺权的现象。比如在春秋后期,晋景公与晋厉公都深感来自公族的威胁,他们试图铲平公族势力而消灭了先氏家族,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动摇到其他公族的根基。
晋平公时期,晋国国内最为得势的家族要属智氏、范氏、魏氏、中行氏、韩氏、赵氏,他们掌握了晋国国内绝对数量的土地与军队,而晋君已经沦为了傀儡,庞大的晋国已经从内部瓦解了。这六家卿大夫就是春秋末年,实际统治晋国的六卿。而我们要谈的魏国就出自这“六卿”之一的魏氏,魏氏的祖先就是晋文公时期的卿大夫魏武子。
在晋平公去世以后,六卿的争斗更加剧烈。由过去的明争暗斗变成了国内战争,而晋国国君却无力阻止他们的内斗。在六卿的争斗中,范氏家族与中行氏家族最先被智氏家族消灭。公元前453年的太原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起来战胜了势力最强的智繇(智氏的宗主)以及其家族的势力,并瓜分了其土地。此后,晋国的政治局面就变成了赵、韩、魏三卿执政。
第二篇、魏国的崛起与霸业,以战养战(魏文侯的文治武功)公元前403年,魏氏的宗主魏斯(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与另外2家的宗主韩虔(韩国开国之君韩景侯)、赵籍(赵国开国之君赵烈侯)对周天子威逼利诱,最终得以正式成为诸侯。赵、魏、韩将偌大的晋国一分为三,赵国在北,韩国在东,魏国在西。当时周边的诸侯国比如齐、楚、秦、鲁、越等国家都将赵魏韩三国称为三晋之国。
魏文侯魏斯建国以后,魏国的国力虽然在三晋中最为强大,但是魏国的地势深处于中原腹地,十分不利于发展。因为魏的周边强邻环列,大国如齐、楚对魏虎视眈眈,小国如宋、中山、燕也在蠢蠢欲动,魏文侯对此深感忧虑。
因此,从魏国建立之时起,魏文侯就确立了“以战养战”的策略,也就是通过不间接的进攻消除敌对威胁。但是魏文侯的霸业并不是建立在穷兵黩武上的,他施展霸业的基础是要紧密地联系赵、韩两国,另拿齐、楚、秦等大国开刀。魏文侯时期,魏国还担任着三晋(赵魏韩)的联盟领袖,三国的关系十分密切。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整顿魏国内政。这是战国时期后来各国变法的模板,后来吴起、商鞅、申不害、邹忌等人的变法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其变法的主要思想有:
第一、以法治国
第二、劝课农桑
第三、建设军队
第四、加强经济
魏文侯善于任用人才,在军事和政治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名将辈出,如吴起、乐羊、公输痤等人。因此,魏国在军事上接连击败强敌。
在魏文侯一生中,魏人初步战胜了齐、楚、秦三个强敌,又灭亡了戎狄建立的中山国。吴起率领魏军渡过黄河,在河西击破秦军四十万主力,夺取了河西,秦国元气大伤。赵魏韩的联军击破强大的齐国,掠夺到东部地区,让齐人心惊胆战。为了打击野心勃勃的楚国,魏文侯又痛击楚军,逼迫楚人南迁。从此,齐人与楚人都惧怕魏军的兵锋。魏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第三篇、魏国的开拓与进取,东征西讨(魏武侯的赫赫战功)魏国的军力最为鼎盛时还要属魏武侯魏击执政时期。这一时期,魏国继续贯彻着“以战养战”的策略。得益于其父亲魏文侯留下的良好局面,自身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魏武侯将魏国的霸业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魏武侯即位不久,就大破秦国于注城,秦国虽然贫瘠,但自春秋以来,秦人以骁勇著称,此战后魏军名震天下。魏国执着于打击秦的原因是因为秦人最为活跃。魏武侯时期,齐、楚两个大国都是为了遏制魏国的强大而与魏战斗,只有秦国人因为遭受魏国入侵最为惨烈,所以对魏国作战的意识最为强烈。
魏武侯时期,楚悼王意在恢复楚国的霸业,北上与魏军对抗于河南。魏武侯指挥三晋的联军一直进攻到河南省的南部(这是楚国北部边界),大破楚军,这一战让楚国人彻底见识到了魏军的实力,魏武卒“大魏铁军”的称号由此而来。但魏武侯攻楚的行为,遭到秦、齐、楚三大强国的合围,魏武侯着力于打击最为活跃的秦人,最终取胜,魏军成为强大的代名词。短短数年之内,魏军接连击破秦、楚、齐、卫、郑等国。
至此,魏军已经基本做到东破强齐、南征荆楚、西掠秦人、威压三晋的程度。可是魏国实施的“以战养战”的策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诸侯们纷纷站在了魏国的对立面,这就是魏国的外交被动性。一生迷信于武力而不愿意使用外交途径解决国与国冲突的魏武侯对此负有不可推销的责任。
魏武侯这位君主虽然善于用兵,但他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指向,他只是延续了魏文侯的方略,志向只在称霸而已。
在吴起击败秦国以后,魏军已经进入到秦国的关中平原,魏军灭秦只是时间问题。魏武侯认为秦人不足为虑,可是他既不趁机灭秦,也不南下攻取巴蜀,居然转而与东方的齐国展开争霸。齐国毕竟是大国,幅员辽阔,结果魏国把自己耗在了齐魏争霸中不能自拔,导致秦国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很快就卷土重来。
可以说,魏武侯时期是魏国军事的巅峰时期,可是也是魏国错失良机的时期,到这个时候,魏国虽然还没有衰败,却已经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各种隐患。
魏武侯晚年志得意满,露出了许多问题,深陷与齐争霸。特别是在他统治后期,听信谗言,猜忌臣下,导致许多人才逃亡别国,最终反过来成为魏国的心腹之患,比如吴起逃到楚国,辅佐楚悼王。
当初的魏文侯能够称霸诸侯,依靠的是人才济济、团结三晋的局面。可到了武侯时期,三晋联盟土崩瓦解,魏国与赵、韩的战争也时常发生,国内人才流失、君主故步自封。
第四篇、魏国的巅峰与衰败,穷兵黩武(魏惠王的一败涂地)魏武侯去世时,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达到巅峰,所以公子罃(魏惠王)即位时,魏国的国力空前强大。魏国第三代君主魏罃志大才疏,他的野心比祖父魏文侯还要大,但是他的用人能力远远不如其祖父。最重要的是,魏罃喜好扩张,但他并没有像其父亲魏武侯那样卓越的军事能力,只是盲目地依赖强大的国力对外扩张。
魏罃即位时,即遭到韩、赵的大举入侵,但是都被强大的魏军击败。等到局势稍微稳定,魏罃便开始梦想加固霸业。魏罃主要的想法是与日渐强大的齐国展开争霸,毕竟当时田齐已经取代姜齐,成为新的强国。然而当时的局势已经不容乐观,不只是齐国,长期被魏国欺压的秦、楚都开始调转矛头一致性地对抗魏国,对此浑然不知的魏罃还沉迷在被秦、赵、韩、陈、鲁、卫国供奉为盟主的虚幻霸业中。
纵观魏罃的一生,最主要的失误有2个,都在用人上,这是导致后来魏国衰败的直接原因。
第一、魏罃任用名将庞涓,但是他却让庞涓的世仇孙膑脱魏入齐。孙膑入齐,犹如鱼群入海,猛虎归山。受到庞涓迫害的孙膑下决心辅佐野心勃勃的齐威王攻魏,最终在马陵重创魏国主力,击杀庞涓(一说自刎),齐国则取代魏国成为新的霸主。
第二、魏罃违背公输痤的遗言,既不重用商鞅,也不杀死商鞅。导致商鞅入秦,辅佐秦孝公。本身已经衰败了秦国卷土重来,不仅攻取河西,使得魏文侯、魏武侯几十年在河西的经营毁于一旦,更使得秦国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
魏罃时期,魏国与赵、韩两国关系不定,而与齐、秦两国战事频繁。因为三晋之间内斗的缘故,魏国腹背受敌,所以在与齐、秦争霸中受制于人,不能使出全力,这是魏武侯当初遗留下的恶果。
三晋中最先与魏爆发巨大冲突的是赵国。经历公孙仲连变法后的赵国不甘心长期成为魏国的附庸。为了争取向东发展,赵国首先攻击卫国,而卫国则求救于魏,于是魏国依靠强大的国力围攻赵国,大破赵军。趁着魏军主力尽出的机会,齐、秦先后出兵趁火打劫,想要试探性地接触魏军的战力。一开始,西部秦军顺利攻取魏国河西的少梁,而东部齐军则采用“围魏救赵”的方略在桂陵用伏击击败了庞涓率领的数万魏军。
恼羞成怒的魏罃不甘心霸业受到挑战,先后出兵讨伐强大的齐、秦,用武力迫使两国臣服,看到魏国依然强大,齐、秦都向魏国割地求和。
这时,魏罃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魏国的封爵本是侯爵,开国之君魏斯为魏文侯,周朝诸侯国君最高的封号只到公爵为止,可是当时周天子势微,野心勃勃的魏罃于是冒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爵,是为魏惠王。魏罃称王后,与韩国关系迅速破裂,不愿看到魏国进一步强大的韩国反叛,两国爆发战争。
在韩魏长达一年的战争中,齐国以“救韩”为名偷袭魏国后方,不敢与骁勇的魏军正面交锋的齐军依靠伏击战又在马陵一带重创魏军,魏军阵亡10万人以上,魏武卒的尸体将山中的沟壑都填满了,魏军主帅太子魏申被齐军俘虏,名将庞涓则战死于军中(一说自杀)。接连失利导致了魏军的东线主力消亡殆尽,齐魏的争霸以魏国惨败而告终。
魏军东线惨败之际,西边的秦国趁火打劫,在河西对魏国发动猛烈进攻,西河、上郡全部失陷,魏军被斩首三万人,魏罃欲哭无泪。就在齐、秦对魏发动夹击的过程中,楚国为了报多年的屈辱之仇,也发兵北上攻魏,在襄陵击败魏军,掠夺魏国八座城池,楚人再次进军中原。
此后,魏国一蹶不振,史称魏“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从战国第一强国沦为一个受人欺凌的二流国家,长期受到秦、楚的入侵。魏惠王魏罃当初即位时,魏国的国力正是如日中天,是中原的霸主。但魏惠王去世之前,魏国已经虚弱不堪,中原的霸权争夺已经辗转于齐、楚之间。为了图存,衰弱的魏国游离于秦、齐、楚等大国争霸的夹缝中寻求生存,先后沦为齐、楚等国的附庸。
晚年的魏惠王向孟子请求强国之道,他伤心地对孟子说道:“寡人不馁,兵三折于外,上将死,太子被俘……”可见魏惠王晚年对自己的战略失误感到痛心疾首。
其实,魏国的衰败主要原因是其君主的决策失误,次要原因则是各大强国的轮流进攻。身处四战之地的魏国要存活下去,可以依赖的只有魏文侯立下的“以战养战”的策略,可是这样便造成了自己在国际外交上的被动。因此,在战国七雄中,像魏国这样身处中原腹地的国家,想要维持长久的霸业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不能统一各国,那么自身很快就会覆灭。
参考资料: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竹书纪年》
《汉书·食货志》
《吕氏春秋·爱类》
《韩非子·饰邪》
《战国策·齐策》
《孟子》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演员孙滨逝世和战国第一强魏国的兴衰史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