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未得君亲成庶人 (打一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各位看官,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则干什么都顺情顺理,人心安服;名不正,则干什么都要受掣肘,很难进行。三国时期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为什么司马懿及子孙竟发展到篡国曹魏,而诸葛亮及子孙却没有发展到篡蜀汉呢?这就有个在权力交接上是争来的还是授予的问题了。
刘备白帝托孤,托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李严,但托孤的轻重不同,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定能安国,若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君可自取。”回头又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当以父事之。”这是对诸葛亮何等的信任,又是对诸葛亮赋予了无上的权力,等于把一切身后事都交给了诸葛亮。而对李严呢,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在三国时期,统内外军事只是个虚衔,没有实际意义,最终怎么着还得听朝廷的。在此之前,刘备把尚为犍为太守的李严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是涉及中央核心的,但临终却让他留镇永安,已决定了李严很难进入成都的核心层。而诸葛亮呢,已是蜀汉丞相、益州牧兼司棣校尉,集中央、地方与监察于一身,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稳稳的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更何况有刘备让刘禅“事之如父”的遗言呢。因此诸葛亮成了蜀汉实际的掌权人物,这一切都是刘备直接给予的,也是蜀汉众望所归赋予的,不存在诸葛亮通过明争暗斗什么的阴谋手断争过来的。而司马懿呢,就很不一样了,他曾两次成为托孤大臣,第一次是曹丕托孤,托孤的大臣有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人,而主要托孤人还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只是最次要的一个。第二次是曹睿,托孤对象是曹爽和司马懿,曹爽是实权主要托孤人,司马懿是次要托孤人。因此两次托孤,司马懿都没明正言顺得到什么实际托孤大权,要想取得大权只有靠自己争取了。曹丕托孤时,曹氏的曹真曹休的才能功劳都不在司马懿之下,再加曹睿聪明睿智,司马懿根本没有什么资格去争朝中大权,只能看曹睿眼色,唯命是从。到曹睿托孤后,曹真曹休早已过世,草包曹爽成了主要托孤人,此人无才无功,却大权在握,人心不服;司马懿呢,却是有才有功,朝中威望日盛,且皇帝身边也没什么更有才能的人辅佐了。司马懿觉得时机已到,再不争权,恐怕司马家就再无出头之日了,于是他就放任曹爽所为,告老归第,以老迈重病麻痹曹爽,让曹爽对自己放松警惕,而自己暗地却勾联朝臣亲信,豢养死士,时刻准备对曹爽致命一击。终于趁曹爽带小皇帝出城为祖先扫墓之机,司马懿突然起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灭曹爽及其三族,囚曹氏宗亲于邺城,军政大权一下子就全归司马懿所有,曹魏小皇帝也只成了司马懿的傀儡。
诸葛亮的大权是刘备赐与的,明正言顺,没有不心服的,只要自己做事公平公正公道,不私不贪不抢,既使死后,自己也不会受污,家族子孙也不会受牵连受迫害,因此诸葛亮掌权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明正言顺,不必太多考虑身后事。再者诸葛亮继承的是蜀汉丞相,他所效忠的是一脉相承的大汉,大汉得国最正,不存在来路不正情况,因此诸葛亮也没理由更没阴谋去做窃权篡国的事。司马懿就不同了,他身在曹魏,本就是个以欺诈威权篡汉建立的朝廷,得国不正。你曹魏能如此得国,我司马又何尝不能?司马懿的大权是经过自己的一翻拼死拼活明争暗斗争来的,自然得紧紧掌握好,不仅自己,就是自己的子孙也得如此,否则,一旦曹氏反转,司马氏焉有生理?因此司马懿及其子孙必定会千方百计地把权握权,防止大权旁落,这样的结果必定会走向弑君篡国的地步。因此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其结局却截然不同。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
谢谢邀请!汉武帝若不杀李陵全家,李陵有可能返回汉朝。从情理上讲,将门之后,李陵应当有他爷爷李广那样的气节,宁死不降,保持将门节操。从古至今,人们大都认为是诈降,也许是这样吧!事实上,以五千精兵对付匈奴三万人马,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可竟能杀敌过万,扭转战机,匈奴单于已打算退兵,如果没有叛徒告密,这一仗就打胜了,当匈奴单于知道李陵虚实,当机返回,包围李陵,李陵战败,被迫投降。汉武帝得知此事,当然生气,满朝文武,只有司马迁说了句公正话,却被处以宫刑。尽管如此,汉武帝也没有杀李陵全家,李陵找机会跑回汉朝是有这个可能的,一家老小都在汉朝,怎能不挂虑呢?
汉武帝虽然处罚了司马迁,但事后却认为司马迁说得有道理,就凭李陵的气节,报国的热情,不会真降的,就派公孙敖带兵接去应李陵,而这个公孙敖是个胆小鬼,不敢深入匈奴,根本没有见到李陵,转了一圈就回来了,为了保全自己,就说李陵是真降,在匈奴怎样怎样,这本来是欺君之罪,而汉武帝信以为真,一气之下,杀了李陵全家。李陵在匈奴知道此事,感到绝望,彻底打消了回汉朝的念头。一腔报国热情,本想寻机再起,现在全家被杀了,还回汉朝找谁呢?怎还有心报国呢?所以李陵致死无法回汉朝了!
本来,已经投降了匈奴,就是汉武帝不杀他的全家,从匈奴回来,也是一个污点,无论怎样解释,也是很难说清的,这是有关节操的问题。就李陵本身而言,本想诈降,寻机再起,而事情的发展总处处对他不利,首先是汉武帝有责任,相信群臣,错误理解司马迁的话,再后来,那个撒谎的公孙敖,欺骗了汉武帝,汉武帝信以为真,这就逼迫李陵无法回来了!尽管如此,后人对李陵的业绩还是没有磨灭的!
宇文护为何连杀三帝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权臣是谁?
鳌拜?不是!鳌拜最后被皇帝抓住了!严嵩?也不是,他充其量就是皇帝的提线木偶!曹操?也不是!他没有废过皇帝!
答案是宇文护!《独孤皇后》正在热播,也让人们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位最牛权臣身上。
他不仅废过皇帝,还连续废了三个皇帝!
但是,最奇葩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它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一个皇帝,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个皇帝!就是自己不称帝!
那么,他敢于废皇帝,为什么自己不称帝?
图1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
一、少年英雄
宇文护的少年时代,是可圈可点!
宇文护是北周太祖宇文泰之侄,宇文泰的大哥邵惠公宇文颢的第三子。字萨保,北朝佛教盛行,不难推测是希望菩萨保佑的意思!
史书记载,少年时代的宇文护端庄正直,颇有志向气度。早年出仕西魏,跟随叔叔宇文泰与东魏多次交战,屡建战功。
也正一位如此,得到了叔叔的青睐!
公元556年,宇文泰走完了人生的旅途。回望自己的几个儿子,继承爵位的嫡长子宇文觉还年幼,随意就把大权委托给了侄子!
由此,宇文护走向前台,开启了传奇的一生!
图2西魏(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
二、废魏帝,开创北周
西魏的皇帝魏恭帝拓跋廓(原名元廓)本来就是宇文泰立的傀儡,这时候,大权独揽的宇文护觉得这个傀儡也太碍事,于是决定将其废掉,开创属于宇文家族的王朝,于是便派人劝说傀儡皇帝,让其将皇位禅让给宇文觉。
公元556年,禅位大典举行,西魏灭亡,宇文家族的北周正式建立!
宇文护有拥立之功,被拜大司马,封晋国公。
只不过,刚上位的孝闵帝宇文觉也是个傀儡,而且生命也进入倒计时(一年)。
图3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
三、杀元廓,废杀宇文觉
作为废帝的元廓自然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退位后没过多久就被杀了。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将宇文觉与宇文护的矛盾推了出来!与宇文泰同辈的大将军赵贵、独孤信等人不服宇文护专政,策划袭杀宇文护,被宇文护知晓,宇文护将二人杀死!这件事引发了很多朝臣的不满,大家一起来劝孝闵帝,孝闵帝也对宇文护产生了猜忌与防御!
当然,这一切都逃脱不了宇文护的眼睛!他先是假意向皇帝表忠心,一边哭一边声称自己无异心,另一方面布局决定废掉孝闵帝。
公元557年,掌握禁军的宇文护派贺兰祥逼迫孝闵帝退位,把孝闵帝幽禁在他从前的府邸里。之后上殿向所有大臣公布!噤若寒蝉的群臣都说:“这是您的家事,听从您的安排。”
之后,宇文护改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为帝,并毒杀了废帝宇文觉。
图4北周武士俑
四、再次废杀皇帝——宇文毓
宇文毓登基之后,是为周明帝。明帝性格聪慧,有识见胆量,他与弟弟一样忌惮宇文护,伺机铲除宇文护,又被知晓,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宇文护找到一个叫李安的人,这个人因厨艺得宠于宇文护,宇文护悄悄命令李安,乘明帝进食之机在食物中下毒,于是明帝卧病而死。宇文护奉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
图5北周壁画
五、为什么自己不称帝?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宇文护连续废立皇帝,既有如此的大权,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
有人认为,宇文护是一个忠臣,但因为位高权重,所以遭到排挤,不得已出于自保才连续废杀皇帝,其实自己并没有想当皇帝。
这是不对的!史书记载,宇文护不仅上朝的时候公然和皇帝并排坐在龙椅上,而且出入排场与皇帝无异,既然都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又怎么说不想当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他自己为什么不做皇帝?
笔者认为,这里边有两个原因。第一,名分不正。众所周知,孔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北周的皇位世系是宇文泰的子孙,你不是宇文泰的儿子,是侄子,所以你怎么能当皇帝?你又不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推翻一个王朝再建立一个!你要簒了位,那么还要不要北周这个体系?你又是宇文家族的,必须要北周这个体系。你只要还要北周这个体系,你就不能篡位!
第二,大门阀反对!上文提到过的,像赵贵和独孤信就坚决反对宇文护,这些不仅是北周的大权臣,更是门阀勋贵!你宇文护只不过独裁一点儿,人家就反对,那你要是篡位了呢?人家更会揭竿而起!要知道,南北朝是门阀的时代,门阀家族是不能得罪的!
所以,宇文护再牛,也只能废立皇帝,自己不敢当皇帝!
图6北周五铢
六、最后的终结
最后来谈谈他的终结!这个牛了一辈子的人,死法也却极为奇葩!
上文说了,废了周明帝,宇文护又不敢当皇帝,只能在立一个宇文泰的儿子——好在宇文泰的儿子很多,他又立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为帝,就是周武帝!
这位皇帝内心深知宇文护的危险——一不留神自己也就步了两位哥哥的后尘。于是决定韬光养晦以自保。
这位皇帝不仅把所有大事委托给宇文护,不敢流露出一点儿不敬,最主要的,装出一副求田问舍庸人一个的姿态(怕自己又步了大哥因精明强干而被宇文护杀死的后尘)。但是,背地里一直在想如何除掉宇文护。
公元572年4月12日,宇文护突然接到一份很奇怪的圣旨,皇帝宇文邕请宇文护到宫中劝说嗜酒的太后。早就认定宇文邕平庸无能的宇文护不疑有他,只身前往。到了宫中,拿着周公旦写的禁酒令《酒诰》开始朗读,却不留神皇帝宇文邕绕道他身后,抄起一把玉如意,冲他后脑勺就是一棒子!
一代权臣,就此一命呜呼!
被灭族!
这应了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文:牛奕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司马昭弑君之时,为何诸曹夏侯竟无一人以死报国
司马懿夺取曹家权力的时候,把曹爽三族都给灭了。这其中都灭了哪些人呢?曹爽的几个亲弟弟曹羲、曹训、曹则、曹彦、曹皑等人都被灭了全家。此外还有一些手握兵权的人。曹家和夏侯家本就不分家,所以夏侯家在后来也没能幸免。
司马师掌权以后,夏侯玄曾经密谋夺权,结果又被司马师灭了三族。为此等到司马昭杀掉了曹髦时,老曹家和夏侯家,基本就没人站出来为曹髦拼死一搏。
司马懿手段狠毒,不过留有余地。司马懿再怎么说,那也是东汉老臣,家族世代都给东汉王朝打工。所以司马懿身边的士族朋友相当多。
而老曹家和夏侯家,其实也是士族中的一部分。为此司马懿对这两家人其实还是比较宽容的。比如说曹爽被诛灭三族的时候,并没有连累到曹操的亲生子孙。曹爽的父亲曹真,毕竟是曹操的养子,所以曹爽跟曹魏皇室之间,没有必然的血缘关系。这么一来司马懿能不诛杀的,自然就没有诛杀了。曹操这一脉的血统算是勉强保住了。司马懿跟夏侯家也是有交情的,比如说夏侯玄,就深得司马懿的赏识。夏侯尚和司马懿的关系也不错,他们还是儿女亲家。所以司马懿也不愿意动夏侯家。当然了,不愿意动不代表就不能动,这帮人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其实分不清楚状况。因为司马懿没有谋害天子曹芳,只是诛杀了曹爽。
司马懿的手段干净利落,并且一再声明,所有的罪过都是曹爽一人的,跟其他家族没有任何关系,为此其他人也懒得去趟这趟浑水。
当陈爽与晏等阴谋反逆,并先习兵,须三月中欲发,於是收晏等下狱。会公卿朝臣廷议,以为“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爽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讬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三国志》
只要不是颠覆曹魏王朝的事情,那么那些忠于曹魏的大臣们,自然也就不会赔上身家性命来对付司马懿了。
司马懿这一招的确很厉害,他告诉大家,他只是一个权臣而已,到死都没有篡位自立。自然能够温水煮青蛙,慢慢剥夺这帮人的权力。
司马师手段更狠,丝毫不留后患。司马懿死了以后,不少大臣都叹了口气,认为权臣霸权的时代结束了。只有夏侯玄看得最清楚,他看出司马师和司马昭才是狠角色。
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俭以计厚待钦,情好欢洽。钦亦感戴,投心无贰。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俭、钦喜,以为己祥。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举兵反。---《三国志》
司马懿虽然死了,可是朝中的军政大权,基本都落在了他俩儿子的手里。尤其是司马师,是个手握军权的狠角色。
他要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那就是将司马家族推向至高无上的位置。为此他必须要清除一大帮忠于曹家的人。
首先开刀的就是夏侯玄,他们之间算起来还是亲戚关系。夏侯玄的亲姐妹夏侯徽,可是司马师的正妻,她还给司马师生了5个女儿。可是司马师为了司马家族的利益,狠心将自己的正妻夏侯徽给毒死了,也将夏侯玄三族给灭了,以此断绝这一股力量对司马家的影响。曹芳对司马师非常不满,结果司马师想都不想就把曹芳给废掉了。要知道曹芳可是魏明帝曹叡所立,是曹魏正统皇帝。他这么做的确引起了很大的风波,过去司马懿掌权,也不敢对皇帝怎么样,司马师掌权,居然可以把皇帝给废了。
此后果然引发了淮南叛乱等一系列的起义活动,但是司马师毫不畏惧,先灭了毋丘俭,后击败文钦,手段非常。
生子当如司马昭,这果然不假。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前三国时期,到了后三国时期,生子应该就要像司马昭一样。这个精神小伙可不一般,司马师死后,将所有权力都交托给了司马昭。
如果司马昭是个无用之人,那司马家族铁定会遭到灭门之祸。司马昭此前没有什么军功,在朝中的资历也不高,所以突然让他担负起如此重担,的确有些为难他了。
不过司马昭很争气,他完美地继承了父兄的狠毒手段,做事情干净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比如说邓艾、钟会之死,他处理得非常好,不仅灭了蜀汉,而且除掉了两个心腹大患。
此后司马昭更是出手杀掉了皇帝曹髦,改立曹奂为曹魏的皇帝。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支持老曹家的人,再为老曹家的皇帝说话了。
司马家族经历了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将曹魏的势力从朝堂之中彻底清除,即使还有一些忠于曹魏的大臣,他们手里也没有什么权力,不足为虑了。
司马昭一步步瓦解忠于曹魏集团的势力,最终实现了他的力量笼罩全国的计划。他和曹操一样,给自己加九锡封晋公,可惜也跟曹操一样,没等到称帝就挂了。
他的儿子司马炎前期也是很给力的,不仅灭了东吴一统天下,而且称帝登基,建立了西晋王朝,彻底结束了三国纷争。
总结:曹魏皇帝不重用宗室,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为什么司马懿能够轻而易举地夺取权力呢?很简单,因为曹操的嫡系子孙后代中,没有一个是手握军政大权的。
当年曹丕登基称帝,曹彰带着10万大军,差点要来抢皇位。曹植也是曹丕夺嫡路上的重要竞争对手,由此可见老曹家的皇帝,很害怕其他兄弟夺取他的皇位。
为此老曹家的皇帝,对于宗室掌权十分忌讳。因此造成了有继承权的所有曹氏子孙,都没有掌握军权的资格。
这么一来老曹家的子孙的确安稳了,可是这也成就了司马家的孩子。司马懿夺取兵权轻而易举,司马师和司马昭诛杀曹家子嗣也易如反掌。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
未得君亲成庶人 (打一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未得君亲成庶人 (打一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