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召回了代郡太守裴潜,让其担任丞相理曹掾,引为近臣。裴潜居外能镇守一方、安民乐业,守中能赞画机要、算无遗策,其目光之远,断事之准,行事之果,令人叹服。
(图片来自网络)
曹操褒奖裴潜在代郡治理有方,裴潜不喜反忧。他认为,继任者必会改变以前自己从严治理的风格,对乌桓诸部放松管制,引发事端后又会再施严法,如此反复必将引发新乱。果然,数十天后就传来代郡发生乌桓叛乱的消息,令曹操感叹不已。
代郡是胡汉杂居之地,三年前陷入纷争,乌桓部族三位首领都自称单于,各行其是。原太守暗弱,无法节制各部,裴潜临危受命,处理乱局。曹操本意是精兵突进、快刀斩乱麻,但裴潜洞察代郡时局,认为不妥。裴潜向曹操进言,乌桓诸部兵多事乱但心虚,简单诉诸武力解决,无论轻重都难以达到镇抚效果,必须用计收服。
裴潜是预言家,也是实干家,胆识更是过人。定下大计,他单车入代郡,“抚之以静”,乌桓各部无不敬服,退还劫掠之人财物,各安其位。裴潜既怀柔安抚,又显霹雳手段,将与乌桓单于勾结的代郡重要官员郝温、郭端等十余人一网打尽,“北边大震,百姓归心”,代郡由乱到治。
裴潜料事如神,识人精准,尤显战略眼光,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年轻时候,裴潜避乱荆州,曾私下对好友坦言,刘表“非霸王之才,乃其败无日矣”。曹操曾咨询裴潜对刘备的看法,他回答“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可谓刻画地入木三分。
曹丕当政期间,裴潜曾担任魏郡、颍川郡的典农中郎将,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又发挥其识人之能,为朝廷推荐人才。典农中郎将下属都是从事屯田的“农官”,不在一线治民理政、开疆拓土,是“冷板凳”。但裴潜居一职,专一行,所到之处,无论是什么岗位,都干得有声有色,还能带动培养出精兵强将。在他的努力下,屯田事业红红火火,“农官”也让人另眼相看,有为成就有位,他们的流转、擢升的途径大大增加,和郡国的地方官员享有相同的历练机会。
裴潜无论治军还理政,均卓有成就,与工作中担当有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生活中清检自律,家教严谨,“每之官,不将妻子”。他曾为兖州刺史,贵为一方大员,别无所爱,任上但有一张常用胡床,离任时挂于柱上,不取一丝一毫公务。后人赞其曰,“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这绝非一时作秀,裴潜临终时,还吩咐丧葬从简,冥器仅为“瓦器数枚,其余一无所设。”如此家风熏陶,日后裴氏贤者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智者大彻大悟,仁者大有大无,裴潜智哉,仁哉!
(图片来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