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间真爱,慢慢体味
爱尔兰诗人叶芝在他的诗歌《当你老了》中说,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过你的美貌,唯独一人一直爱着你无比虔诚的灵魂,爱你历经沧桑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每读一次,内心就感动一次。这样的爱情,总是令人仰慕与向往。
想起一位朋友给我讲过她爷爷与奶奶之间朴素而温暖的故事。他们之间那种细水长流,相濡以沫的感情,就宛如叶芝诗歌中描写的爱情。
奶奶牙齿不好,只剩下三颗,可她喜欢吃蜜制核桃仁,但是外面卖的那些奶奶都已经嚼不动了。
爷爷为了不让奶奶扫兴,便自己煎制核桃仁。
煎制的时候,不能心急,必须把握好火候。火太大,容易炸焦;而火太小,核桃仁又很难生脆。
爷爷就这样不慌不忙地守在炉灶旁,不时翻动核桃肉。等到核桃肉炸脆,他再撒上适当的白糖。
待到核桃肉冷却后,爷爷再用勺子舀出来,并放入布袋中,再用小锤子把核桃肉敲碎成渣。爷爷仔细敲着,有时要敲上好长一段时间,但是爷爷自得其乐。
最后,爷爷把敲好了的核桃肉放入罐子里,捧着罐子走到奶奶的跟前说:“老婆子,都敲碎了,安心吃吧。”
爷爷家里摆了很多个密封的小罐子,里面都是奶奶喜欢吃的食物。
在这些点点滴滴中,爷爷把奶奶宠溺成孩子。
爷爷与奶奶用一生的时间,真正诠释出了,慢慢爱一个人的真正内涵与意蕴。
这世间最动听的情话,也许不是“我爱你”,而是“我一直都在”。
深情不及久伴。
爱一个人的青春并不稀奇,而爱一个人年老昏花的模样,这也许才是婚姻最好的模样。
是呀,爱一个人,需要慢慢来,得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应对方。
02
别慌,慢慢来
我们身处的时代,到处弥漫着快的气息。
在这份“快意”里,很难体会一些事情真正的意义与美好。
但其实,我们都需要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如此,才能体味到生活更多的滋味。
想起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两位客人,对坐在一张桌上吃汤包,但他们互不相识。
其中一位客人低头猛咬汤包时,汤包的汁液一下飞溅到他对面客人的脸上。
但被溅到汤汁的这位客人没有立即去擦脸上的汤汁,他浑然不觉。
店家看见后,赶忙拧热毛巾递过去,可挂着一脸汤汁的客人却说:别慌,慢慢来,我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
这“别慌”两个字,可以说彰显出了这位客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表面看,他不在意脸上的汤汁,其实他不在意的是外界的干扰。
只要内心拥有一片静谧的天地,就无所谓心门之外的纷纷扰扰。
愿我们可如这位客人一样,可以更专注于当下喜欢的事情,可以更用心地去体味当下所有美好的心境。如此,相信我们的心会更宁静、豁达与平和。
03
慢慢开花,等一等灵魂
传说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吃甘蔗与常人不一样。他从最最清淡的甘蔗梢开始吃,而大多数人喜欢从最甜的甘蔗根开始吃。
有人不解其因,于是好奇地去问顾恺之,为什么不先吃最清甜的一端?
顾恺之不紧不慢地回应道:渐入佳境。
“渐入佳境”这四个字充满禅意与哲思,同时也体现出了顾恺之不慌不忙的生活情趣。
是的,不必急匆匆地去品尝最甜的生活,慢慢地,由清淡到香甜,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这就好比一朵花,不必急匆匆地盛开,慢慢盛开,香气自然会随着风飘移到远方。
林清玄曾说,好的生活历程需要细细品味,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如果过于追求快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就会错过路上的风景。
愿我们在人生这趟旅程里,行得慢一些,走得坚定一些。愿我们可以抵达更美的景致,抵达更真的感情,抵达更好的自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