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兵器史话之“蜀国篇”
冷兵器时代,一把趁手的兵刃在战争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从干将莫邪的传说故事,到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无一不体现了古人对刀剑技术的重视。
十八般兵器
熟悉《真三国无双》系列的玩家一定对武将们的兵器如数家珍,特别是《猛将传》加入了“秘藏武器”这一设定之后,入手角色专属的秘武成了每个玩家的必经之路。今天咱们就聊聊在三国中出现的那些神兵利器,以及历史中真实的故事。篇幅限制,今天我们先以蜀国开篇,至于接下来的内容什么时候连载……这个鄙人不作保证0w0
《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赵云的秘藏武器
青龙偃月刀
关羽的象征,也是《三国演义》出镜率最高的一把兵器。因刀身狭长犹如弯月,刀盘又有青龙点缀,故得其名。小说第一回就有镔铁打造青龙刀的情节,之后一刀秒杀程远志、独自战翻颜良文丑、跑路曹营斩六将等故事更是神化了二爷和他的大关刀。关羽被擒后,这把刀被潘璋所获,而潘璋自然是抡不起这种威猛兵刃的,只是用作炫耀。随后关兴为父报仇,青龙刀终于复归关家,至于最后的下落,不知所踪。
刀盘点缀的青龙浮雕
当然,这些只是小说中的演绎,在历史文献中并无“青龙偃月刀”的相关记载。陈寿《三国志》中对于二爷兵刃的描述只有这样一句话:策马刺良(颜良)于万众之中。根据“刺”字,后人推断关羽使用的是长枪、长矛一类的武器。考古表明,这种长柄大刀最早是在唐宋时期出现的,用途是锻炼士兵臂力,或在仪式中作为礼器,通俗点说:属于健身器材——这种尺码的刀,实在不是给人类设计来出战的。相传岳飞曾画过一幅关羽画像,画中的关公拿的是一把长柄宽刃刀,乡党看到之后都觉得只有这种生猛武器才配得上二爷勇武形象——于是才有了《三国演义》中的设定。至于是不是真的,就无从可考了。
离了偃月刀的关二爷,好像是差那么点意思?
今洛阳关林内供奉着一口一人来高的长柄武器,锈迹斑斑,牌匾书着“威震华夏”四个烫金大字——这只是后人根据小说中的形象所铸而已,各位有机会去玩千万别以为这是真品。
现存洛阳关林的大刀只是清朝的仿制品
话说回来,当年桃园结义时,刘关张三人一贫如洗青黄不接,即便是有贵人相助镔铁千金,也没有足够财力聘请名匠打造这把重达82斤的宝刀啊……
丈八蛇矛
燕人张飞的趁手武器。同样也是桃园结义时打造的兵刃,又名丈八点钢矛。矛长一丈,矛尖八寸,且矛头如游蛇弯曲,故得名“丈八蛇矛”。当时的度量是用汉尺,1尺≈23厘米,并非如今三尺为米的长度,推算出长矛大约2.5米长。蛇矛的首次出阵是在讨伐黄巾军时,张将军蛇矛直出,邓茂落马。而在长坂坡喝退曹兵时,横在面前的也是这把武器。
影视作品中的张飞与丈八蛇矛
比起完全虚构的青龙偃月刀,张将军的武器还是相对属实的。《三国志》中有“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的句子,记录的就是长坂坡当阳桥一役。但具体是什么矛,这个无从考证。另有一部分人认为,张飞使用的武器其实是骑兵常用的马槊。木棒上装了铁尖叫矛,在韧木经过浸油、涂漆裹布等工艺过后打造出的兵器才叫马槊。槊的前端可刺可砍,形似短剑,据称三年才可成型一把,而且良品率不高。长矛是小兵才拿的,三兄弟之中最土豪的张飞怎么能用这种拉低身份的武器?
制造工艺十分复杂的贵族武器——马槊
有玩家或许会疑惑,张飞这种勇武的猛汉,为嘛要用蛇矛这种文艺型的武器?你看人家使板斧的李逵,使铁锤的李元霸,这才符合“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这种形象不是么。这里就需要普及一下古代军事的常识了。首先,古代打仗一般都是“战阵”的形式两兵相接,玩过《骑马与砍杀》的朋友都知道长枪在马战中的地位,板斧这种看似武孔有力的短兵器其实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设想一下,成百上千士兵的战场上,忽然一位莽夫抡起了大锤,那需要多大的空地?空档越大,则越容易被敌人所伤。板斧什么的猛男装备其实都是山贼悍匪才会用的——抢劫嘛,先用气势压住对方,不用动手最好。其次,由于当时“马镫”这一神器尚未普及,想在靠双腿夹住马匹,再稳稳的抡斧,即便是作为骑兵的张飞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吧。最后一点:请不要因为张飞和李逵的演员长得像就以为他们是同一类型……张将军可是一位擅丹青功夫了得的文艺青年。
抡起了这铁锤,蔡宝奇还敢靠这么近?
双股剑
剑是短兵,平时佩戴于腰间。骑马时为了方便所以会固定至与大腿平行,因而得名“股剑”,由于是对剑,又名雌雄剑双股剑。两剑公用一鞘,据说可合二为一使用。双股剑是桃园结义时,刘备用张世平和苏双二人所赠镔铁打造的三把兵刃之一。虽是一国之君,但起兵阶段的刘皇叔也是要参与到战斗之中的,如三英战吕布一役(然而并没有人指望他的战斗力)。比起关刀与蛇矛,罗贯中对双股剑的描述并不多,毕竟刘备多数时候是不必带兵打仗的。
《三国杀》中的刘备形象,可以看出剑也只是装饰品
《三国志》中虽然有张世平二人赠与刘备器物的记载,但对于双股剑没有任何描述。先秦两汉时期,剑多是用来佩戴在身上彰显身份地位的道具。在战场上可以用作指挥之用,但很少用于近战,一是不实用,二是有辱身份——你可以设想一下身为召唤士的尤娜拿着武器冲杀在前线的样子。罗老师把刘备的兵刃安排为“剑”,想必也是为了符合其身份。历史上以双剑作为实战兵器,最早记载于宋代,而真正的双剑合入一鞘则多见于明清。
双剑合入一鞘的双股剑
诸葛弩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丞相的描述可谓神化到了极致,草船借箭美化了诸葛亮的智谋,而借东风更是将其化为呼风唤雨的方士。史实中除了木牛、流马、孔明灯之外,“诸葛弩”在《三国志》中也是有所记载的。
众所周知,弓是古代远程战斗中最重要的防御兵器,但人类的臂力和当时的技术有限,距离远就没有有穿甲能力了。而弩则是利用机械化结构,通过类似手枪的扳机系统替代人力,可以平射,穿透力远比弓强。由于无需在拉弦的同时瞄准,因此准确率也会大大提高。同时弩的使用无需过多训练,又能够节省了大量的练习成本。
弓多为抛射,而弩则是平射
丞相在原有弩机的基础上改进了弩机的结构,称作“元戎弩”,又称“诸葛弩”。该弩的特点是“一弩十矢俱发”,由于不必反复装填,射速远大于普通的手弩。但因体积较大,无法单兵携带,且弩箭需要特制,所以并没有大量生产,致使诸葛弩的技术已经失传。想象一下一战中索姆河会战中德军一挺机枪射杀六万英军的例子,就知道连弩之于弩的进化之处了——当然并没有那么夸张。
诸葛连弩复原图片,每射一箭需要拉动扳手
如今成都武侯祠和锦里都有可供游人游玩的诸葛弩,纯粹只是玩具,并没有还原当年的技术。其实,私以为最适合诸葛弩的武将还是张飞:诸葛连弩,杀杀杀杀,敌将卒……
谁能告诉我这局怎么破……
外传:蜀国著名锻造师——蒲元
说起这些神兵利器,不得不提的是另外一位关键人物:蒲元。
蒲元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刀匠,《太平御览·蒲元传》中有记载:君(蒲元)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据传,他铸的刀能劈碎竹筒内的钢珠,在当年被誉为削铁如泥的神刀。
古代冶炼复原图片
蒲元冶炼技术高超的诀窍在于精湛的淬火技术,甚至能够辨别出各地不同水质对淬火质量的影响。汉地河水可溶性盐含量低,不能淬火;而蜀地的水质冷却速度快,可以说是天然的淬火剂。有一次,蒲元命人去成都取水。水取回来后,蒲元在淬火时发觉不对,问士兵,你是不是在水中搀和了涪水?士兵起初不敢承认。蒲元就用刀在水中划了一下,说,你这里有八升涪水。士兵听了之后立刻就跪了,承认说是在半路上水桶翻了,于是用涪水填了一些。这之后,才有了“蒲元识水”这一成语,形容经验丰富。虽然故事听起来有点扯,但也足以说明蒲元对于冶炼技术考究的程度。
淬火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本文为我爱主机游戏(搜索公众号:VGFans)原创撰稿,转载请保留出处作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