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
万里阴山万里沙①。谁将绿鬓斗霜华②。年来强半在天涯③。
魂梦不离金屈戌④,画图亲展玉鸦叉⑤。生怜瘦减一分花⑥。
注释
①阴山:山脉名。即今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东北接连内兴安岭的阴山山脉。山间缺口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
②绿鬓:乌黑发亮的头发。斗:斗取,即对着。霜花:喻指白色须发。
③强半:大半、过半。
④屈戌:门窗上的环钮、搭扣。指梦中思念的家园。
⑤玉鸦叉:即玉丫叉,一种首饰,像树杈那样交叉的首饰。这里指闺人之容貌。
⑥生怜:产生怜爱之情,可怜。瘦减:犹瘦损。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行吟咏叹的词,表达了词人在荒凉的异地对人生的哀怜,也透露出纳兰性德自身对于官场的厌倦。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即公元1682年八月),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与郎谈出使梭龙。十二月返京,这首词正是在这次旅途中作的。这出使的几个月,纳兰性德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天之涯度过了,面对着连绵的阴山与漫天的黄沙,满头青丝怎能不迅速花白呢?
于是睡梦之中不免魂飞故里,重又看到了家中金碧辉煌的屈戍。恍惚中,头戴玉鸦叉的妻子在缓缓地展开画轴(或许那上面正画着她日夜所思之人),那花容似乎因思念瘦损了很多,令人油然生出怜惜之情。
词中第一句中“阴山”一方面是实指,即是如今也能一睹的阴山,但古代诗词中经常使用这一形象,它已经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它是汉胡分别的地里标志,中原与蛮荒的分野处,文明与野蛮的交汇点,也因此,在这儿的读书人,尤其是汉文化影响下的读书人,都会有一种级强烈的失落感,无端而起怅惘,这是一种丧失归属感的表现。这是纳兰性德每次出使途中所写词中典型的心理。
上阕写现实边塞之景,下阕写梦中家居之景。阅读这首词时,成德的情之真、意之切如在目前。许宗元《中国词史》中这样评价纳兰的词:“容若为纯情词人,词以情取胜。纳兰词内容比较单薄,基本上局限在个人抒情的狭小天地里:爱情、友情、乡情等。范围既狭窄,纳兰词之影响面广、感人程度深,固然有赖于其艺术,更重要的在于它具有一种内美—感情真挚。正是这种内美,使纳兰词生命之树长青。”
边塞诗词属于古代诗词的一个支流,其在情感表现上,大体有两种:一悲一壮。边愁主题则属于悲一类,如王昌龄 《从军行》之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又清人吴琪的《送别》有:“霜风醒客梦,笳月起边愁。”纳兰性德这首边塞行吟咏叹的《浣溪沙》,也属于这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