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世纪里的前九十年,是一个专业军人为国王而战的时代。步兵在作战中,不再组成方阵集中部署,而是以横队方式展开。普通步兵士兵一半依靠募集、一半依靠欺骗、抓捕以及从轻罪犯和别国逃兵中获得。各级长官依靠鞭子、军棍的“丰富语言”把士兵们训练到如木头一样麻木。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由社会底层汇集而来的士兵上战场时排成一线式横队,整齐地向前移动,更重要的,让他们在面对敌军排枪齐射时,仍能长时间地站立在那里而纹丝不动。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排队枪毙”时代。
由于战术的相对模式化,战争中即使得胜通常也要付出12.5%的伤亡比。战败一方伤亡比例则为21.9%。如果没有强大的骑兵,追击是很少出现的。因为获胜一方要想发现仓皇败退的敌人必须进行较大范围的搜索,结果是所发现的、可以对之攻击的敌人往往规模很小,甚至少于获胜方在追击中出现的逃兵。
因此,对于欧洲的将军们来说,将难以补充、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士兵贸然投入血腥而僵化的战斗并不符合国王们的利益。于是,将军们所追求的是如何通过对峙和围攻来获得一个有利的形势,战略的手段是要消耗敌人,而不是歼灭敌人;是要耗尽敌人的精力,而不是杀死他。所以,战略打击的目标,通常是敌人的补给线和他的要塞,不是敌人的军队。其结果是迂回避战之风十分盛行。赫尔曼·莫里斯 (萨克森元帅)在其著作《战争幻想》(1732年)中,作过很好的叙述:“我不喜欢直接的战斗,特别是在战争的开头,我相信,一个有才能的将领在他的一生中,完全可以不参加被迫加入的战斗。”菲特烈大帝在他1747年《对将军们的训令》中也有同样的感触:“战争最大的秘密,一位有才能的将军的最出色的杰作,在于使他的敌人饿死。饥饿比英勇作战更能耗尽人的活力,不必冒战斗的风险就能获取成功。”
▲18世纪欧洲箱式四轮货车,曾被大量用于军队后勤运输
就这样,18世纪标准的欧洲将军们最关心的问题便是:攻城术,筑堡垒,慢悠悠地行军和保证完好的供应。后勤供应能力成为将军们确定战略方针的一个基本条件。于是18世纪的军队被牢牢拴在了物质仓库周围,而不能大踏步地前进。让军队吃饱肚子的想法,限制了军队移动的速度和距离。那些数目庞大、笨重缓慢的各种辎重车辆,牢牢地拖住了军队的步伐。再加上那些贵族军官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所携带的奢侈品:比如昂贵的衣柜、银制的餐具,甚至是一个剧团。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步兵
拿破仑的军事艺术当中有一个重要原则:机动。如他自己所说:“行军就是战争”,“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善于运动的军队必能获得胜利。”士兵们则骄傲地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作战方法,利用我们的腿来代替刺刀。”历史学家们则这么记述:“拿破仑战争中,迅速是一种必要的和基本的因素。” “运动是拿破仑战争的灵魂,拿破仑使他的部队以一种有计划的速度进行运动,用速度来加强自己,以急行军来弥补数量的不足。”
来自敌人的夸奖可能最有说服力,一位被俘的匈牙利军官这么说道:“跟我们交战的是一位年青的将军,他总是时而在我们前面,时而在我们后面,时而又在我们两侧,而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什么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怎样配置我们的兵力才好。在战争中这种作战方法是受不了的,它违反一切常规。”
支撑起拿破仑这种划时代机动能力的是法国大革命所建立起的全新军事体制。征兵制使得兵员补充有了保证,指挥官也因此更乐于通过会战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会战的频率增高了,对要塞的围攻减少了,后勤压力也大为降低。
▲拿破仑时代的军队野营
拿破仑不仅是位战略战术天才,而且是位擅长于物资筹备和适时供应的天才。他全面改革了18世纪战争中依赖仓库的后勤供应体制。过去军队使用帐篷,行军以军团为单位排成冗长的队列。他们的给养、弹药还有草料,都要依赖补给车队、野战面包房、面包护送队和仓库。现在,所有这些都被彻底地更改了。帐篷被取消,士兵们开始野外露宿,因而数百辆运载帐篷的大车也随之不见。行动迟缓的冗长的军团队列,已按师的单位分成比较小型的队列,使得士兵在战斗之中和战斗之前都可以集中。运输纵队被尽量地削减,数以千计的运输车辆和骡马消失了。每个士兵自身携带4天的食物,部队后面的补给车队也负责运载4天的食物。这8天的食物只能在紧急情况下才能动用;在可能情况下,每天的食物均通过向当地老百姓征用或索要的办法获取。“因粮于敌”这条《孙子兵法》当中的朴素真理,在拿破仑的身上焕发出别样的异彩。
▲拿破仑曾多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口,其中以1800年5月20日翻越大圣伯纳德山口最为著名。多名画家都曾为此作画,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所绘油画最为著名,但其实该画有大量美化
军需物资贮存在军队的主要基地和中转仓库,中转仓库是跟着部队向前移动的。这一切都使得法国军队的战略机动性和战术灵活性有了很大的加强。行军路程的增长和野外宿营的采用,在人的消耗方面当然要比旧的、舒适的体制增加许多,但是,征兵制能够很快地补充这一消耗。
▲其实彼得·德拉罗什所绘油画才更接近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口的真实情景
表面看上去,拿破仑并不重视军队的后勤,但实际上拿破仑那敏锐的目光早已看穿了18世纪欧洲军队运动缓慢的本质:正是因为18世纪偏好打围城战,才引起无穷无尽的后勤困难。终其一生,拿破仑只打过两次围城战。用大踏步的前进绕过各种要塞,集中优势兵力,用进攻和奇袭在野战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成为拿破仑的战争准则。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bqyjs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