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现在是否还有没有搬迁出来的山民?
当然有!
首先说《山海情》这部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连续剧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福建省对口帮扶的我国宁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通过搬迁、治沙和辛勤的劳动,将惜日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其次说西海固。西海固不是一个标准的行政区域,它指的是宁夏自治区南部,包括固原地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六县以及同心县的部分。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山高、坡陡,干旱、少雨是这块区域的主要特征。据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里仍然有70%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咸水。
再次说说西海固的变迁。西海固的贫穷,不仅仅是因为土地贫瘠,还因为它闭塞、生产方式原始、科技文化落后。但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饮水难。因为缺少雨水,导致当地生态资源薄弱,水土流失严重,极端气候日趋增加。
由此,国家和政府着眼于从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入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改变当地的贫困状态。
一就是大力开发建设西海固地区脱贫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当地严重缺水问题、保障脱贫和发展用水需求的必要出路。二是大规模实施移民,对于缺少水源、无法解决水源问题的区域实施整村搬迁。三是结合生态手段、劳务输出、科技输入、交通发展等方法,使西海固地区的贫困面貌得到彻底改善。
最后,今日的西海固地区。上文已经明确,不是一个标准的行政区域,它原来的六个县至今仍旧还在它的原址,西海固仍然有大量的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群众在居住生活地那里。再搬迁,再移民,这三个县的绝大多数居民都还在原地生活居住,只是相对于个别或部分环境非常恶劣的区域因移民暂时离开了。
但是,经过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和生态移民,近几年生态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当年那些寸草不生的区域,生态环境也在向好发展,长出了绿色,而连片梯田带来的绿意,惜日飞沙走石头,一头黄沙一脸土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
非常荣幸,2019年春夏之际本人和另三个新疆骑友骑行红军长征路,我们自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第一站就是宁夏的隆德县、第二站是彭阳县、第三站是固原县,可以说基本上穿越了电视剧《山海情》描述的西海固地区。
我们在宁夏的重要骑行活动就是参观红军翻起六盘山时的旧址。六盘山就是横亘在西海固地区的一道非常高大的山体,是红军当年进入陕甘宁根据地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山区的公路当然今非昔比,修得非常漂亮。但是,因为海拔高,对于我们骑行者来说非常难骑,穿越多个隧道,累得气喘吁吁,但是,后来在红军翻越六盘山旧址参观时,感受到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的气势磅礴、感受红军将士“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温卷西风”的喜悦与泪水时,所有的累与苦都烟消云散。
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西海固地区的三个县城,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县城街道整洁,到处是花草树木,丝毫感觉不到荒凉。当地羊杂汤、当地的馓子、当地的炒面片、当地的凉粉等无一不让我们大呼过瘾,至今回味起来还咽口水。而田野里也不时有老乡们的身影,他们有的在收获,有的在播种,与鸟语花香的、阡陌纵横的南方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同。
红寺堡算西海固吗?
红寺堡在吴忠市范围内,西海固是固原市管xia,西海固好多农户移民到红寺堡。
描写西海固的诗词?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电视剧山海情再次刷屏?
我是西吉县的八零后,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现在是固原市了。这个地方以前非常穷,极度缺水,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啊,九十年代的时候连着好几年的干旱少雨,地表的河流都断流了,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里没有收成,山上光秃秃的连草都不长,就和电视剧里面一模一样。这里没有铁路,我长了十几岁才在银川看到了火车,交通不便,环境不好人也就坐傻了,加之我们西吉县是回汉杂居,特别爱闹事爱,不懂法律特别喜欢上访,到县政府门上静坐几天,要上一些钱,回家吃光了又来要,在外界名声特别差,后来福建省莆田对口支援西吉县,农村人才知道可以出去打工挣钱,我的三姐就是当年去莆田电子厂打工,后来结婚留在了当地,还有很多去了银川,大武口,年轻的壮劳力去了新疆讨生活。这些年退耕还林,精准扶贫,生态有所改变,人也都活泛了。
西海固到底是指哪些地方?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带,属于黄土高原的干早地区,在这里分布着六个国家级贫困县共35万贫困人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