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明,像刘备这样到处游走的集团?
刘备的前半生,和其他诸侯相比,算是比较惨的,基本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总是被别人赶来赶去,这就注定了刘备能收到的赋税比较少。那么像刘备这样到处游走的集团,他的军费从何而来呢?其实这里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资助
除了出身豪族,比如袁绍这种大家族,能够有钱支撑他的起兵,其他的很多诸侯,其实人生的第一桶金都是靠别人资助的!别说赚钱了,古代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不屑于做生意的,所以说,除了家族继承就只能是受人资助。曹操和刘备起家,均是受到了富商的资助,要不然就算他俩再厉害,也拉不起一支人马,毕竟大家都需要吃饱肚子,要有兵器,有战马。
除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争霸天下的路上,还会有很多世家大族对他们进行风险投资,这其实也是一种资助。比如说当时刘备待在徐州,就是受到了当地富商糜竺的资助,这些富商大族当然不是平白无故给刘备钱,他们都是需要刘备回报的,要不然就是提供安全保护,要不然就是提供官位。可以说,双方也是各取所需吧。实际上,不论是刘备这种游走的集团,还是有固定地盘的诸侯,豪族富商的资助都是不少的。
二、诸侯供养
像刘备这种职业军队,游走在各大诸侯身边,刘备为这些诸侯们提供了武力支持,当然了作为回报,这些诸侯肯定是需要给刘备提供给养支持的。刘备前半生,辗转投靠了非常多诸侯,获得的报酬也并不少,像陶谦、曹操、袁绍、刘表这种大军阀,对刘备可谓是非常的好,不仅给钱给粮,甚至还会提供士兵!实话说,要是刘备没有雄心壮志,跟着这些诸侯完全是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三、战利品
刘备本身手下有一支强悍的军队,经常打仗,而每次打仗,肯定是免不了战利品的。你看当年曹操那么弱,为何能够突然发家?不就是因为打黄巾军,赢得了丰富的战利品吗?不仅得到了粮草钱粮,更是得到了数十万青壮!使得自己的实力跃升了好几个档次,这就是越打越强的典范啊。当然了,刘备并没有曹操那么好的运气,能拿下百万黄巾军,但是在当时混乱的东汉大地,刘备能得到的财物也并不少!
说到刘备的这个战利品,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明面上的战利品,一种则是暗地里的战利品。
明面上的战利品
这种战利品,大多数是堂堂正正从战场上打来的。刘备周边的敌人还是比较多的,打袁术、打吕布、打曹操,其实多多少少都能抢到一些战利品的。不过这种战利品说实话不会太多,为何?因为刘备当时的实力比较弱,这些大的诸侯不好打,刘备自己的物资倒是容易被这些大军阀给抢了。那从这些大军阀手中得不到好处,从哪里还可以得来战利品呢?
这就得说到当时纷乱的天下了,由于当时太乱,很多人都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而这些人由于有刀有枪,都抢有不少的财物。刘备打不赢大诸侯,打这些山贼还是信手拈来的。实际上不仅刘备这么干,当时的那些大军阀都是这么干的,吕布和曹操都曾派手下去剿灭周边山贼,一方面为了获得好名声,另一方面则是抢战利品了!不要小看剿山贼,这可是快速致富的好方法,而且一打一个准!你想,山贼有刀有枪,要是他们身边都没啥物资钱财了,那老百姓身上就更是啥都没有了!
暗地里的战利品
上面说到的战利品,是可以打着响亮的旗号,光明正大干的。而下面说到的,则是暗地里的。当然了这种暗地里的战利品,不好见光,所以史书中并没有明文记载,只是本文合理推测的。其实这种暗地里的战利品,说白了,就是抢!不过这种抢,其实也是分目标的,普通老百姓其实钱财并不多,要不是实在吃不起饭了,一般成建制的军队是很少跟老百姓为难的,因为太穷了,而且综合刘备的好名声来看,他应该是没干过这种事的。
不过除了老百姓,还有其他人啊,比如说那些富商、豪族。懂事的富商豪族会主动给刘备献上财物,而那些不懂事的,刘备是肯定需要敲打一番的,要是实在还是不懂事,那就很可能出现山贼袭击富商,刘备再剿灭山贼的场景了。事实上,这些富商豪族比老百姓可有钱多了,而且这样操作效率极高!
在被逼急了的时候,除了这些富商,刘备自然也会拿那些诸侯们开刀的。比如袭击吕布、曹操的后勤物资,抢夺他们的战马兵器盔甲等。当初张飞不就是因为抢夺了吕布的战马,没有掩盖好身份,反而是被吕布给打上门来了吗?经过这一战,想必张飞他们再干类似的活,一定会做的更加隐秘,让别人查不出问题。最后只需要推到山贼身上,再剿灭山贼,一切都很和谐了。
结语
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到处游走的集团,其实他们的军费来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只要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后面不被别人给灭掉,有军队在手,军费来得非常简单。富商资助、诸侯供给、各种明面上暗地里的战利品,数不胜数,基本上完全不用担心不够花的!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关注交流!用一个字形容2020年的你?
あの夏へ「いのちの名前」平原綾香 - 久石譲 in 武道館 ~宮崎アニメと共に歩んだ25年間~
刚恋爱和恋爱久了的区别,你们是不是这样?
刚在一起时:再忙也要联系你;恋爱很久:再闲也不联系你。刚在一起打个嗝都纠结好久;在一起久了打个嗝放个臭屁也炫耀半天。
刚在一起时:“晚安安小宝贝 ” ;恋爱很久:“我昨晚睡着了”
刚谈恋爱因为各种不服吵架,谈恋爱久了磨合好了非常甜
——Hank
1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大概就是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摸摸肚子,还是一大坨肉
2
真正爱过的人,是不可能做朋友的
一见面就会心软,一拥抱就会沦陷
哪怕多看一眼,就会想重新拥有
3
“用八个字形容感情”
“钟于 忠于 衷于 终于”
“可否具体”
“钟情于你 忠诚于你 衷心与你 终止与你”
河南有哪些名人?
河南省的历史名人很多,我来说两个困守孤城,几乎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这两位一个叫王坚、一个叫铁弦,一个折蒙哥上帝之鞭、一个摧朱棣兵峰于正锐,都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最有意思的是,这二位还是老乡,都是河南邓州人。
宋理宗宝祐六年二月(1258年),蒙哥吸取了之前攻南宋多次失败的教训,采取了迂回长江上游的侧击与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战略,分兵四路南下。
其中,忽必烈领一支蒙军围攻鄂州,塔察儿、李璮领兵南下两淮,兀良合台自云南经广西进攻湖南。
在此三路之外,蒙哥汗自领主力蒙军4万人(号称10万)进攻四川,准备夺蜀地后,沿顺江东下出夔门,与其他三路大军会师荆湖,直捣宋朝行在(即临时首都)临安(今杭州)。
十二月,蒙哥大军一路所向披靡,逐渐逼近合州钓鱼城,驻守钓鱼城的便是王坚。王坚早年,曾在南宋名将余玠账下与蒙军在四川兴元、文州等地血战,深知四川地形军备特点。
当他于宝祐二年(1254年),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时,心知蒙军必然再次进攻四川。
便以今重庆市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为核心,构建钓鱼城防御体系。他征集所辖五县军民数万人,加筑从城上至南北江边码头的一字城墙,屯田练兵,还在城中开掘大小池塘、水井数十处,以备长期固守。
在他的调动下,“秦蜀之人,望风响应”,很快便形成了上可控扼三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下可屏蔽重庆(今重庆市)的江防要塞。
次年二月(1259年),当蒙哥大军到达时,仰望着三面环水,山形突耸,落差高达300余米的钓鱼城要塞,蒙哥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心高气傲的蒙哥,没有听从手下绕过钓鱼城,迂回夔州东下的建议,而是派降将晋国宝入钓鱼城招降,结果他收获只是从钓鱼城城头扔下的晋国宝的脑袋。
感到遭受侮辱的蒙哥暴跳如雷,发誓城破后以屠城血洗耻辱,钓鱼城攻防战随即爆发。
为了孤立钓鱼城,蒙哥命人分兵进攻礼仪城(今四川渠县东北)、平梁城(今四川巴中西)、合州旧城(今重庆合川),又在涪州蔺市(今重庆市涪陵区西)造浮桥、重庆铜锣峡夹江建造要塞,阻滞南宋的援军。
随后,蒙军对钓鱼城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钓鱼城的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护国门都成了双方激烈肉搏的战场。而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更是双反反复易手的砺血之地。
但凭借着地形的优势,虽然蒙古军队攻城器具齐全,但巍峨的钓鱼城城墙却始终是蒙古军人的噩梦。
围城数月之余,四川潮热多雨的气候让蒙古人痛苦不堪,疫病逐渐在军中蔓延,虽然强悍的蒙军依旧有能力多次打退宋军的援救,但仰望坚城却让他们心悸不已。
就在此时,王坚还玩起了心理战。一日,城外的蒙军忽然发现宋军从城头扔下几个箱子,当他们拿回营中打开一看才发现,里面装的是两条15公斤的活鱼和一百多张面饼。除了食物外,还有一封写给蒙哥汗的信,信上写着:“城里有的是存粮,就算再围个十年八年也有吃的。”
看到书信后,蒙哥无比愤怒命人在东新门外堆土建台,窥视城中虚实,王坚发觉后,以城中投石机相应对,阴差阳错间蒙哥为飞石所伤,蒙古军遂撤围北还。
关于蒙哥去世的原因,历来存在多种说法,一说是督军攻城受伤所致(《合州志》);另说是身染痢疫而亡(《元史》、《史集》);还有说返程被宋军凿沉了坐船淹死的;金庸先生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扔石头砸死蒙哥汗的是神雕大侠杨过,不过金庸先生的考证似乎有偏差,因为他认为蒙哥死在襄阳城下,哈哈!
蒙哥猝然而亡,对当时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首先,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大汗之位兄弟阋墙,展开了血腥战端。而他另一个弟弟旭烈兀正在西征途中,当他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匆匆忙忙带兵东归,只留下部将怯的不花领二万蒙军固守叙利亚。
随后在阿音扎鲁特战役中,埃及苏丹率领的马木鲁克骑兵联军大败蒙军,让蒙古人未能染指埃及,蒙古帝国西征的狂潮就此落下帷幕。
“钓鱼城之战”本身的规模并不算大,在蒙古帝国波澜壮阔的征伐史上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它不但延续了南宋二十年的国祚,还打断了蒙古铁骑向非洲的扩张,难怪后世有人称之为“上帝折鞭之处!”
说完了南宋的王坚,我们来说他的老乡铁弦。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感觉侄子身边没啥好人,便在北平起兵“靖难”。
建文帝派自己最信任的官二代李景隆为将,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平叛。说真的,管李景隆叫“草包”都是在夸他,他简直就是个卧底。
这兄弟先是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东二十里)被朱棣打的丢盔弃甲,第二年又带着六十万人来送礼,把全部辎重交在朱棣手里。
跟坚持不懈坑爹的李景隆相比,真正让朱棣难受的反倒是个文官,他就是时任山东参政的铁弦。
铁弦(1366年—1402年),字鼎石,河南邓州人,元朝色目人后裔。明洪武时期因断案果决,深受朱元璋器重,特意赐予表字“鼎石”。
李景隆领兵北伐期间,铁弦作为山东本地官吏,负责大军粮草辎重的供应。只可惜,李景隆实在太坑,将铁弦四处奔走筹集的物资,连续不断的送给了朱棣。
李景隆败退后,山东重镇济南便暴露在燕军的刀锋之下。当时,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指挥的少量军队,正在人心惶惶之时,负责押送粮草的铁铉火速赶到济南。
他先是与盛庸歃血盟誓相约死守城池,又四处张贴告示痛陈朱棣为逆贼,鼓舞周边壮士应征入伍共同守城。
朱棣围困济南城后,曾一度考虑以劝降的方式收服铁弦,但回应他劝降书的,是一封铁铉亲笔所写的《周公辅成王论》。
铁铉很明显是想告诉朱棣,“皇帝大位,您就甭惦记了,还是学学“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的周公吧!”
朱棣也是聪明人,一看软的不灵,那就来硬的吧!结果攻城三月,济南依旧岿然不动。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朱棣命人掘开河堤,准备放黄河水灌城。铁铉眼看济南城即将不守,便想出一条诱杀之计,干脆给朱棣来个“斩首行动”。
他先派城中士绅首领来到燕军大营,跪在朱棣面前嚎啕大哭,请求不要放水灌城以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
然后又忽悠朱棣说:“朝中却有奸佞,我等皆知之,愿举城而降,请千岁入城检视。”
燕军见济南这块沟通南北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全军欢呼雀跃,朱棣也有点飘飘然了。次日,朱棣带着少数亲卫走向济南西门(泺源门),城上城下的士卒见到朱棣后,齐声高呼“千岁!千岁!”
这把朱棣乐得,可他没想到,士卒的喊声就是一个信号,在济南城西门的城门里,铁弦给他准备了一份大礼!
朱棣刚进城门,城头的千斤闸突然落下,可惜时间稍微早了一点,只把朱棣的马头切了下来。
这是士卒们的喊声,从千岁变成了杀朱棣。所幸,护城河上吊桥一时半会儿升不起来,朱棣换了卫士的战马逃出生天。
惊魂未定的朱棣回到大营气的暴跳如雷,发誓要拿铁弦的人头祭旗,但这时建文帝的南军已经威胁到燕军的后路,朱棣只能咬牙切齿的撤军回到北平。
建文四年(1402年),再次南征的朱棣学乖了,他也知道济南是块硬骨头,因此他带兵绕过济南直插沛县、徐州,突破了淮河防线后,兵围南京。要说南京的城防比济南还壁垒森严,关键时刻又是李景隆建功。他打开了金川门,燕军一拥而入,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了新皇帝。
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据城死守,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铁铉被俘后,怒火难平的朱棣将他凌迟处决。
铁弦虽被朱棣孽杀,但他的忠义依旧成为美谈,即便是朱棣在日后提及铁弦时,也咋咋赞叹。
万历初年,明神宗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特意修建了包括铁弦在内的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
平顶山什么时候从许昌划分出去的?
一、平顶山划出的时间
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称平顶山特区,从许昌专区划出。
1965年5月,扶沟、西华、商水3县划入周口专区。
1979年,舞钢区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地区。
1982年11月,复划入平顶山市。
1983年10月,许昌地区所属的鲁山、宝丰、叶县划入平顶山市。
二、漯河市划出的时间
1986年2月,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许昌地区被撤销,成立了许昌市和漯河市。
其中,漯河市下辖了郾城县、舞阳县和临颍县。
三、许昌的历史沿革
许昌之名始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而考其沿革,则更为悠久。相传,“许”源于唐尧时,因许由牧耕此地而得名。
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在今禹州市)。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禹州市境内)、有熊氏(今长葛市境内)、昆吾(今许昌县境内)、康(今禹州市境内)。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置颍川郡,治阳翟(音狄,今禹州市)。颍川郡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属之。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析许县,置颍阴县(治今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治今长葛市老城镇)、鄢陵县(治今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属颍川郡。
三国魏时,仍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属之。许昌为三国魏五都之一。黄初二年(221),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421),置许昌郡(治今许昌县张潘故城)。景平元年(423),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长葛市老城镇)。
西魏置许昌郡(今长葛市老城镇)。东魏天平元年(534)改为颍州。武定七年(549)改为郑州,治移颍阴(今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3 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
隋时改许州为颍川郡,辖14县,颍川(今禹州市)、长葛、许昌,强(今鄢陵县陶城乡)、鄢陵、襄城属之。唐武德四年(621),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县属许州。天宝元年(742),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属之。乾元元年(758)复称许州。
北宋初,置许州,隶京西路。元丰三年(1080),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大观四年(1110)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元代许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今禹州市)隶开封府。万历三年(1575),钧州改为禹州。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初,许州、禹州属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
雍正十三年(1735)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禹州、密县(今新密市)、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
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1926 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郑县(今郑州市)。鄢陵直属河南省。
1932 年,许昌为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地,辖许昌、鄢陵、襄城等9县。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1944年5月,长葛、许昌、鄢陵、禹县先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同年10月,八路军进入豫西,开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郑市三地交界处)、禹郏(今禹州市、郏县交界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禹密新办事处和禹郏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部队在鄢陵、扶沟交界处开辟了水西抗日根据地,建立鄢扶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许昌复为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今魏都区),辖许县、鄢陵、襄城等9县。长葛、禹县仍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1947年12月15日,许昌解放。1948年初至1949年,先后成立许昌县、许西县、沙北县、长洧县、鄢陵县人民民主政府与许昌市(今魏都区)人民民主政府。许昌、鄢陵、长洧属豫苏皖区五专署,许西、沙北、禹县属豫西行署五专区。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专区与五专区合并,成立许昌专区(专员公署驻许昌市魏都区),辖许昌市(今魏都区)、许昌县、长葛、鄢陵、临颍、漯河市、郾城县、舞阳、叶县、襄城、禹县、郏县、宝丰、鲁山、临汝(今汝州市)15个县市。
1953年1月,淮阳专区所属周口市及扶沟、商水、西华3县划入许昌专区。1954 年9 月,临汝县划入洛阳专区。
1958年4月,撤销周口市,设镇,划入商水县。同年12月,平顶山市划入许昌专区。1960年,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今魏都区)。1961年10月,恢复许昌县建制。
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称平顶山特区,从许昌专区划出。
1965年5月,扶沟、西华、商水3县划入周口专区。
1970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辖禹县、长葛县、许昌县、鄢陵县、临颍县、郾城县、舞阳县、襄城县、叶县、宝丰县、鲁山县、郏县12县和许昌市(今魏都区)、漯河市。
1979年,舞钢区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地区,1982年11月复划入平顶山市。1983年10月,许昌地区所属的鲁山、宝丰、叶县划入平顶山市。
1986年2月,许昌地区撤销,许昌市升为省辖市,辖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县、鄢陵县、禹县。
襄城、郏县划归平顶山市。舞阳、临颍、郾城划归漯河市。
1988 年6月25日,禹县改为禹州市。1993年12月14日,长葛县改为长葛市。1997年8月25日,襄城县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市。2017年2月,许昌县改为建安区。
三国时期的凉州在如今什么地方?
汉末三国时期,凉州是最为奇特的一个州了。
这里的文化、习俗,乃至军队作战方式都迥异于中原。
这里地处边陲,却对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凉州,在哪里,为何如此奇特呢?
凉州汉武帝为加强对天下的统治,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州下的各郡国。
当时的凉州,就是十三刺史部之一,以姑臧为治所,下辖10个县。
东汉时,凉州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管辖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甘肃、宁夏、青海湟河流域,陕西定边、吴旗、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后来,凉州的管辖地区又有所变化,不过,论及汉末三国的凉州,基本以东汉辖区范围即可。
看看凉州所管辖的范围,我们就知道:这里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草原文化、青藏雪域文化融汇之处。
因此,凉州,天然就独具特色!
而在汉末乱世到来前,这里已经具备了四个特点。
这四个特点,对凉州,乃至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乱世到来前四个特点1、多民族聚集,文化迥异于中原。
凉州,水草肥美,可耕可牧,自古就是各民族聚集的地区。
月氏、匈奴,都曾统治过这片区域。(当然,当时这里还不叫凉州)
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大汉在这里建立了统治。
此后,匈奴、羌的降人,多为安置在这里的郡县、属国。
此外,仰慕中原先进文化,自愿内徙的各族人民也很多。
因此,到东汉时,这里的聚集的民族很多,他们带来各种文化也很多。
东汉中期以后,当地羌人屡屡发起反抗,汉羌战争持续百年!
战争期间,甘青地区受到战乱破坏,生产凋敝,汉族百姓大量内迁,此地的人口锐减。
因此,到东汉后期时,此地的汉族人口大量减少,羌人的比例非常高。
如此,该地的文化、经济,乃至部队的作战方式,都与中原迥异,独具特色。
2、尚武之风盛行,天下精兵所在。
由于常年战乱,当地百姓为了保卫自己,普遍尚武。
因此,东汉时期,凉州地区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
所以,汉末乱世之初,凉州军的战斗力是明显高于其他地方的。
董卓,成为汉末三国第一个“大魔王”。
张绣,只是凉州军阀中不算特别突出的一支,但曹操硬是三征而不能胜。
麹义,精通羌胡战法的凉州人。在界桥,他与他的部队力破纵横幽州的公孙瓒“白马义从”。
可以说,至少在乱世初启时,凉州军的战斗力,远远高于内地的兵马。
3、缺乏治理中原的能力。
凉州军彪悍,因此,凉州军阀董卓可以第一个控制朝廷,成为“大魔王”。
然而,由于凉州的文化、经济明显不同于中原,因此,凉州军阀缺乏治理天下的相关能力。
同时,由于东汉的统治中心在关东,因此,关东士大夫在政治上起着主导地位。
这些官僚士大夫尽管畏惧凉州“羌胡”的军力,但又看不起来自边陲的凉州“武夫”。
所以,凉州军阀即便能控制朝廷,但始终融不进官僚士大夫的圈子,得不到官僚士大夫的支持。
而且,由于凉州军成分复杂,将士多成长于掠夺性的战争,因此,习惯掳掠,也自然不能得到内地百姓的支持!
自己缺乏治理的能力,官僚士大夫又不支持,凉州军阀自然很难治理内地,自然也很难成为“天下之主”了。
4、分裂。
当时的凉州地区,有羌人、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等各族人民。
各族之间文化不同,而且,各族内部也没有完成统一,所以,天然派系复杂。
而凉州军阀,多为当地豪强,各有割据势力,互不相下。
因此,没有人能真正地统一凉州各部。
即便凉州军阀董卓能控制朝廷,但他也不能统一凉州各部。
所以,汉末三国历史上,凉州军阀很多,但没有任何军阀能统一凉州各部。
因此,凉州军,不能以一个整体参与逐鹿天下的战争。
但同时,分散而精锐的凉州军,却成为各英雄们分别争取的对象。
此后,汉末三国时期凉州的形势,基本是由以上四个特点决定的。
乱世的第一个中央政权汉末乱世,第一个挟天子的,正是凉州军阀董卓。
其实,此前,朝廷已经对董卓不放心。汉灵帝曾试图调动董卓,让董卓交出兵权。
然而,董卓紧紧把握手下的凉州精锐,与朝廷“打太极”,观望形势。
终于,利用何进与宦官的斗争,董卓率军入京,控制了朝廷。
然而,尽管董卓极力想要拉拢官僚士大夫,但是,官僚士大夫集团却并不愿追随他。
官僚士大夫的青年领袖袁绍、曹操等人到了地方,举兵反抗。
董卓的军队精锐,连续击败王匡、曹操等内地军队,但他却依然控制不住局势。
一方面,董卓虽控制了朝廷,但他并没有控制凉州,凉州各军阀他调不动,董卓所仰仗的,只有自己带来的凉州军及他吞并的一些原先在洛阳的军队,兵力不足。
另一方面,董卓想要在内地征兵,又因官僚士大夫阻挠而无法实施。
如此,兵力不足的董卓,只有放弃洛阳,退入关中。
此后,“潜伏”在朝廷的官僚士大夫王允,拉拢并州军将领吕布,除掉了董卓。
李傕、郭汜等凉州将领,又振臂一呼,带领董卓旧部击败王允、董卓,再次控制了朝廷。
然而,李傕、郭汜,虽能以军力控制朝廷,但他们玩起朝堂之谋就更不是官僚士大夫的对手了。
在官僚士大夫们的策动下,凉州各部自相残杀。
而他们所挟持的天子,居然趁此从他们眼皮底下走了···
如此,失去对朝廷控制的凉州军,沦为地方军阀了。
凉州军精锐,因此,他们能在乱世中第一个把持朝廷,并试图以此建立对天下的统治。
然而,他们缺乏治理能力,更得不到官僚士大夫的支持。
因此,最后,朝廷,他们拿得到却玩不转,终究不能成为操持天下的力量。
“半割据”的地方势力失去对朝廷的控制后,李傕、郭汜等人继续内讧。
此后,李傕、郭汜相继被杀。
马腾、韩遂等凉州军阀也陆续进入关中,他们在关中各自分裂、厮杀。
可是,他们原本在凉州就杀不出个结果,跑到关中,又怎么杀得出一个结果呢?
如此,凉州众将力量更加分散,已不能成为重要的独立势力了。
与曹操、袁绍等军阀不同,关西众将,都是纯粹的军事武装,他们没有自己的稳固根据地。
所以,一方面,没有任何一股力量能“做大做强”,真正统一各部,成为足以逐鹿中原的强大势力。
另一方面,由于在关中缺乏根基,他们又要依赖朝廷任命的官职来维系对部分地区的控制,所以,他们的状态连割据一方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半割据”。
影响天下格局的力量尽管凉州军阀自己没有参与逐鹿天下的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十分能打,所以,群雄都视他们为改变格局的重要力量。
曹操曾认为,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袁绍“连接羌胡(凉州军阀)”···
周瑜曾建议:东吴应该进取益州,然后“联结马超”,与曹操一争天下。
诸葛亮就更不必说了,“西和诸戎”,早以是他的战略规划重点。
曹孙刘,天下英雄,都视争取凉州势力为改变天下割据的关键所在!
蜀汉自始至终在争取凉州势力刘备得益州后,孙权来索荆州。
刘备答: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的话当然是搪塞之语,不过,争夺凉州,确实是蜀汉下一步的关键。(只是因吴蜀交恶,中断了一段时间)
刘备以马超为凉州牧,试图依靠马超在羌胡中的影响力,争取凉州势力的支持。
诸葛亮北伐,”断关陇之臂“、”割据陇右“,然后,”西和诸戎“,利用凉州势力的支持,壮大自己(尤其是稀缺的骑兵),然后西进关中,北伐中原,这是其一贯思路。
尽管“断陇右之臂”的企图无法实现,但诸葛亮仍以魏延为凉州刺史,曾让魏延远出羌中,击败郭淮,以争取凉州势力。
此后,姜维更是以”凉州上士“的身份,极力争取凉州。
姜维北伐,多次是以接应凉州地区羌胡来归为目的的。
正如蒋琬所说: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所以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
显然,利用羌、胡”思汉如渴“,争取凉州势力的支持,始终是蜀汉的重点工作。
晋一统天下最后的腹背之患蜀汉灭亡后,司马家决心一举灭吴,一统天下。
然而,凉州,却成为司马家的一次大考!
270年,凉州地区的河西鲜卑在秃发树机能的率领下叛晋。
秃发树机能连续大败晋军,连续斩杀了胡烈(秦州刺史)、牵弘(凉州刺史)、苏榆(凉州刺史)、杨欣(凉州刺史)四位封疆大吏。
其间,杜预、文鸯、马隆等重将都曾参与镇压。
最终,耗费了9年时间,晋名将尽遣,损兵数万,才艰苦镇压了此次起义!
一年后,晋灭吴,“破竹之势”。
看来,比起灭吴的“势如破竹”,讨灭凉州叛军,才是晋一统天下最后的大考!
可以说,汉末三国的乱世,由凉州势力开启,又以平定凉州叛乱结束···
神秘色彩除此之外,汉末三国时期,凉州地区的军队,颇有神秘色彩,又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未解之谜”。
首先,有资料显示,凉州地区的军队,比如马超的军队中,有古罗马“失落的军团”。
比如:潼关大战中,关西联军对长枪兵的用法,就很有古罗马的特点。
具体情况如何,仍待考古进一步发掘。不过,地处河西走廊的凉州,确实受到各类文明的影响,吸收部分西方古代战法并不奇怪。
此外,《哈珀.科林斯的世界军事史》以及波斯史、亚美尼亚史中,又记载:一位蜀汉王朝流亡王子马姆哥,成为波斯驻亚美尼亚总督,并以中国骑兵镇压亚美尼亚贵族的叛乱。后来,这位马姆哥又在罗马的支持下与亚美尼亚贵族联合,驱逐了波斯统治者,成为亚美尼亚独立的民族英雄。
尽管这位马姆哥究竟是何人尚有争议,但是,蜀汉流亡王子率领中国骑兵西去,影响波斯、亚美尼亚历史是有信史记载,没有太大争议的。
显然,”蜀汉流亡王子“要去亚美尼亚,必然要走河西走廊,而能够以中国骑兵纵横亚美尼亚的,大概率有西凉骑兵了。
总之,这些神秘的未解之谜,虽然仍待解开,但毫无疑问,他们都与凉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凉州,自古就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也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
古代,这里的文化迥异于中原,因此,尽管这里民风尚武,但却很难成为逐鹿中原的主角。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仍然是塑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成员,并使中国的历史更为绚烂多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