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人民政府,宋朝为什么那么弱?
在世人的眼中,宋朝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文弱的大一统王朝。在这个时期,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害怕有人因为手握重权,和自己一样起义反了皇帝,于是他便加强了对将领们权力的控制。
因此,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文轻武的国家,再加上宋朝后期,国家经常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因为这些原因,使得世人认为宋朝的军事能力极为弱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其实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高达70%,就连唐朝都不能与之相比较。
根据一些网络历史学家们的统计,倘若除去一些统一战争,宋朝在万人规模以上的对外战争中,胜率高达70%,而一直被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唐朝,仅仅只有50%的胜率,可以说,从这个角度而言,宋朝的军事能力是完胜于唐朝的。
然而,为何宋朝在世人眼中会呈现出一副“软弱”的形象呢?这和70%的胜率有着极大的矛盾。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宋朝所打的胜仗,是基于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它们基本都是一些小规模的击溃战役,亦或者是一些防御战役。何谓击溃战役?用浅显的话语来说的话,就是打退敌方就可以了。而防御战役便更容易获胜了,毕竟中华文明经过了如此之长时间的发展,人们创造出来的防御措施,是少数民族政权很难攻克的。
其次,宋朝很难打出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因为他们缺少优良的马匹。宋朝的战马多为西北出产,倘若此地的人们出售马匹给宋朝之时有一个要求,只卖阉马。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宋朝无法获得战斗力强,行动迅速的马匹,这对他们攻打善于在草原上奔驰的敌军来说十分不利。
最后,宋朝缺少一个重要的战略屏障,那就是幽云十六州,也就是说北宋的都城开封,成为了少数民族眼中的一块肥肉。因此,宋朝便不得不在京城附近加强军事防御,这样一来,边境的防御便相对要弱上许多。倘若敌军大军来犯的话,很容易便会被击败,更是难以出现反攻战役。
后来,多个少数民族政权趁着中原边境防御薄弱之时,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并成长为了一个相对较大的国家。拥有野心的他们最终将目光放在了宋朝身上,并开始对这块大肥肉出手,而宋朝便开始呈现出了世人眼中的软弱模样。
参考资料:《宋史》
面对蒙古的进攻金国怎么这么弱?
金国后期的积弱,除了女真人战力退化,丧失尚武之风等因素外。高层的失误,也就是卫绍王完颜永济以及金宣宗完颜珣,他们连续性的对外决策性失误,也是导致金国后期积弱,军力不振,被蒙古吊打的重要原因。
卫绍王的问题是优柔寡断,不善用人,忠奸不分,没有安邦治国之才。他如果生在一个和平年代,倒不失为是个守成之君。但他继位的年代,恰好蒙古崛起。而他的能力偏偏又无法应付这种局面,因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金军在野狐岭之战的惨败。
这一败,损兵折将不说,还动摇了女真人对抗蒙古人的信心。
之后的金宣宗,在位时间略长几年,他犯的决策错误也更多。
他先是与成吉思汗求和,导致金人本就不高的信心再次暴跌。
后来他又莫名其妙的与西夏断交,导致金国在最需要盟友的时候,找不到盟友助战。
当然,这些都还是次要的。金宣宗犯的最大的两个决策失误,是他不该轻易迁都,以及他不该跟南宋开战。
公元1214年,金宣宗不顾左相徒单镒的强烈反对,将首都由北京迁往开封。
这一次迁都导致最大的恶果是金国在河北的防线瞬间瓦解。大量金国投降派将领和受女真人压迫的契丹、汉军吏、地主土豪,纷纷叛金降蒙。成吉思汗也是从降蒙的金朝将士那里得知宣宗南迁的消息,看清了金朝的腐败无能。这才有勇气灭金,并于次年,拿下了金中都城。
当中都被攻陷后,长城防线洞开。金军无法再依靠地形与蒙古军周旋,只能在大平原上与蒙古军野战。
可是此时的金军哪里还有野战能力?为了保住河北,金宣宗大搞分封,把河北全部封给了豪强。
可是,豪强哪里是蒙古军的对手?经过几年激战,河北诸路豪强全部向蒙古投降。
而且,当中都被攻陷后,关内与东北的陆上交通线也被掐断。几乎就是一瞬间,金国中央失去了对东北的掌控力。
众所周知。东北是女真人的老家。宣宗连老家都能丢,都保不住,留守中原的女真人哪还有守住中原的必胜信念?
至于向南宋宣战,更是蠢的无法形容。比南迁开封更蠢。
金宣宗南迁后,河北、山西成了前线。这等于说,金国的两个“矿”丧失了产出能力。金军只能依靠河南、山东、陕西的物产,供给金军在前线抵御蒙古军。
而仅靠这三个“矿”,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南宋四个“矿”的支持(江东、荆襄、巴蜀、两广),金国很难独立抗蒙。
而且公元1218年,蒙古西征花剌子模,留给金国一个长达七年的修养缓冲期。这本来是一个调整策略,联合南宋、西夏,反扑的大好机遇。并且当时南宋也有意联合金国对抗蒙古。但当时金宣宗硬是脑洞大开,决定取偿于宋。
换句话说,就是他感觉打不过蒙古,便想着靠欺负南宋续命。
当年金太宗时,金军武力爆棚,尚且无法灭南宋。现如今金军武力值暴跌,金宣宗却想灭南宋。这岂不是儿戏?
后来金宋激战七年,南宋拼死挡住了金国的入侵,双方打成了平手。金国仅有的一点兵力也损耗殆尽,史称“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尽丧”。
等到成吉思汗率蒙古主力回归,金国一点机会都没了。摊上这么个二货皇帝,女真人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试想,南迁之后,金国国力本来就羸弱。而金宣宗却如此的瞎搞。金国怎么可能不弱?
不过好在公元1224年,金宣宗死了。
他死后,金哀宗完颜守绪继位。金哀宗比他爸爸强多了。继位伊始就立即拨乱反正,调整宣宗时期的种种决策性失误。
首先,他停止与南宋的战争。并不计前嫌地争取所有的实力派抗击蒙古。
比如武仙是金宣宗时的一员大将,他在一次与元朝军队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吃了败仗而被迫降蒙。宣宗生前曾试图招降武仙,但没有成功。因为武仙怕宣宗报复,担心回去后,金朝不容他。
金哀宗即位后,马上派人通知武仙,表示无论何时都欢迎他回归。面对哀宗如此有诚意的邀请,武仙自然是毅然决然的反正,并力斩元朝大将攸兴哥,助金国收复了河东重镇太原。
其二,他整顿兵马,调整战略。通过对有限力量的重新部署,重塑了一条关河防线。蒙古军对这条防线曾多次突袭,但始终都突不破。无奈之下,蒙古只好绕道,选择南宋绕道进攻河南。
能逼得蒙古军绕道,这在蒙金战争期间还是很罕见的。(金国把潼关以西,黄河以北的区域分封,交由诸侯镇守。金国中央军只固守河南地区)
阵线稳住了,士气自然就稳住了。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两年为拖雷监国时期,蒙古内部政局还不够稳定。蒙古军几次小规模进攻潼关、蓝田,想要突破防线进攻金朝腹地,但均不成功。
比如公元1228年正月,八千蒙军骑兵被四百金兵重挫,这一战即所谓的大昌原之战。
公元1229年,窝阔台继位,正式成为蒙古的新大汗。新大汗,要有新气象。不饶道,坚决不绕道。为了打击金人的士气,窝阔台下令,从正面猛攻关河防线。结果,蒙古军遭受了一连串不常见的失败。
当年九月,蒙军进攻黄河北岸的旧卫州,这是金军在黄河北岸为数不多的据点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意义,守将是武仙。蒙古军围攻卫州后,金军主帅完颜瞻亲自领兵来救。金军众志成城,拼死一战,最终击败了蒙古汉军名将史天泽,逼得他不得不退兵。
与此同时,另一员蒙古汉军将领郭德海在陕西发动进攻,也被金军击退。
为了报仇,十二月,蒙古军包围庆阳,派出使者与金军议和,和谈破裂后,金军主力向庆阳移动,准备救援,蒙金两军再次在大昌原一带交战。最终蒙古军再次战败,被迫撤除对庆阳的包围。这一战被称为第二次大昌原之战。
公元1230年春天,蒙军对西安发动进攻,但久攻不克。最终退兵。
蒙古军在连番的失利后,窝阔台很恼火。为了争回面子。
公元1230年七月,他决定亲征,计划亲自带兵拿下关中。但不曾想,大汗亲征,蒙古军在关中的凤翔城下又吃了败仗。
无奈,窝阔台只能转移战场,围攻金朝在河北的一枚坚硬的钉子——河中府。
后来窝阔台通过苦战,终于拔掉了河中。随即蒙古军主力向卫州挺进。这是金朝在河北的最后一个据点。
眼见卫州就要不保,金哀宗立即调集完颜瞻、移剌蒲阿等金军悍将增援。这一战,蒙金双方投入的兵力远大于上一次卫州之战。大战最后的结果是蒙军“诸将北逃”,金军大获全胜。
拿不下卫州,同年十一月,窝阔台只好转入陕西,进攻潼关,同时分兵四万进攻蓝关。
金军坚守潼关、蓝关,并且在野战中击败了进攻蓝关的四万蒙古军。当时金军齐出,杀的蒙古军惨败,损失人马万余。
蒙古军败退后,窝阔台对失败做了总结。决定不再瞎七八打了。
公元1231年二月,蒙古军立炮400门,攻破了关中要地凤翔府,为绕道宋境、迂回攻金建立了基地。
五月,窝阔台召集众将商议灭金战略。在会议上,蒙古军终于达成共识,计划分兵三路合围开封城,消灭金朝。
这三路分别攻打金国的东面、北面和西面。
其中,北面由窝阔台亲自负责。他从河南孟县南渡黄河,由正面威逼开封。
不过,东路和北路,都是诱饵。窝阔台的亲征也只是在故作玄虚。他的目的是要把金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这里来,为拖雷在西线借道南宋,从宋境绕进河南,制造机会。
后来,拖雷削了宋军一顿,从南宋的均州一带北渡汉水,“借道”宋境,进入金国的河南腹地,从侧后方,威逼开封。
金哀宗一看,大呼不妙!自己的腰子眼瞅着要被拖雷捅一刀了。于是他赶紧调兵,在三峰山一线对拖雷部进行围堵。
后来的发生的事就不用多说了。蒙古军在三峰山设伏,十五万金国精锐全军覆没。此前纵横疆场的完颜瞻、移剌蒲阿、完颜彝、樊泽、高英等将领,全部成仁。金朝的覆灭自此进入倒计时。
复盘蒙金战争,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金国自金哀宗继位后,并不是没想过自救。金军的战斗力也有所恢复,在野战中,多次打得蒙古军丢盔弃甲。只不过,前人连番造孽,主动丧失大好局面,留给哀宗的只是一个大烂摊子。他是空有一番志向,最终还是被现实处境击倒,无力回天。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来说。蒙金战争,金国有翻盘的希望吗?
其实是有的。如果金宣宗在位时,他能顶住压力,不那么怂。拿出哀宗那套手腕。金国在坐拥中原,并联合西夏、南宋,一起抗蒙的情况下。完全有能力与蒙古做长期周旋。
只要还有时间,就这么耗着。未来未必不会发生奇迹。
只是可惜,没人能料想蒙古军的野心会有如此之大。当宣宗南迁,主动把大门打开,放弃了河北后,金国也就丢了翻盘的希望。再加上他打西夏,打南宋,打的四面八方全是敌人,错过了最后仅存一丝机遇。等到哀宗继位时,金国也就没有希望了。
或许金宣宗也曾为自己的决策失误后悔,但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卖。
对中国历史有什么文化贡献吗?
金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自认是中国,也不把宋朝排除在中国之外!
在古代,人们把中原地区的政权称之为中国。四周的政权,称之为夷狄。也是因此,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传统认知,占领中原的的政权就是中国。
例如:
在西晋史学家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孙资曾说:
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孙资所说的“中国”代指的就是曹操。这也证明,在西晋时期,乃至之前,就把中原政权称之为“中国”。
在北宋司马光所写的《赤壁之战》中,多次把魏国说成“中国”。
诸葛亮游说孙权时说: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周瑜游说孙权时说:
今以实校之,彼(曹操)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从这两句话可以知道。在宋朝的司马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认为魏国是占领中原的政权,是中国。
宋朝人都这么认为,金国人就更不客气了。金国占据中原以后,就自称中国。在《金史》中,有这么一句话:
金之初兴,天下莫强焉。太祖、太宗威制中国,大概欲效辽初故事,立楚立齐,委而去之,宋人不竞,遂失故物。《金史》是元朝写的,也就是说,元朝也觉得金国的观点是没问题的,所以在书中也承认金国就是中国。
(红色为中原的位置)
而金国之所以敢自认为“中国”,还因为他认为不应该按照民族划分政权,应该按照文化来划分政权。也就是说,谁继承了“中国的文化”,谁就是中国。也是因此,虽然金国占领了中原,但是,中原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金国人的这个观点虽然对当时的汉族政权非常不利。但是,却给了其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民族融合。元朝的统治者也好,清朝的统治者也好,都可以以“中国”自居。
也是因为这个观点,由于宋朝是中国文化的正统继承者。金国人也承认宋朝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和金国相对立的一个中国政权!金国人给少数民族做了一个榜样,要学习汉族文化,争做“中国人”。例如:完颜宗翰在病逝前说,自己入侵中国(宋国)没有敢和他争锋的,只有张枢密(张浚,南宋抗金名将)可以和我抗衡。
《宋史》:“粘罕(完颜宗翰)病笃,语诸将曰:‘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金国统治者在学习和融入汉文化的同时,也反对汉族政权鄙视少数民族政权的观点。金国统治者们更希望用“功绩”来衡量一个民族的地位,为少数民族政权正名。
这就是金朝的“大中国”意识。
(文|勇战王聊历史)
河南省唐河县什么时候撤县划市?
唐河撤县设市是迟早的事。目前,唐河县的整体规划布局都是按照县级市的标准进行。现在唐河县的工业基础还是弱项,应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补齐工业短板。
相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唐河县划为唐州市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澶渊之盟对宋辽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澶渊之盟的经过
1、背景
从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战争的主动权从宋朝移向了辽朝,辽军频频进扰北宋边境州县,但互有胜负,辽军未占绝对优势。真宗即位,辽朝对宋朝传达的和好意愿不予理睬,并在咸平二年(999年)深秋再次大规模攻宋。在忻州刺史柳开的鼓动下,宋真宗决定效法太祖太宗率军亲征,岁未抵达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这时,辽军已在掳掠了河北和山东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州县后顺利北撤,真宗亲征并没有给辽军以实际打击。但在群臣的称贺声中,真宗真以为御驾亲征取得了伟大胜利,作《喜捷诗》命群臣唱和然后班师回京,结束了这次亲征。
其后三年辽军每年南侵,以便为更大规模攻末作试探性准备。 景德元年(1004年)圣相李沆去世,真宗立即把另一位“潜邸旧臣”毕士安,提拔为参知政事,并许诺将拜他为相,还问他谁可与他共居相位。士安说:寇准忠义兼备,善断大事,己所不如。”以寇准的资历才干,真宗早该让他入相的,但真宗似乎不喜欢他“好刚使气”的个性,才久未用他。他又对士安说及这点,士安说:“忘身殉国,秉道嫉邪,往往不被流俗所喜欢。现在边患严重,正应该用寇准这样的人。
时隔三月、真宗颁布了两人并相的任命。 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再次南下,但进展并不顺利。宋河北诸城都奉命全力守城,辽军连攻数城,皆未得手,便绕道攻打瀛州(今河北河间)。承天太后亲播战鼓,指挥攻城,都被宋军以大石巨木击退,辽军死者达三万余人,伤者更多。 在遭到重挫后,承天太后鉴于辽军并不擅长攻打坚城,立即作出正确的决策,放弃瀛州,采取迂回穿插的战略,直趋开封,威逼宋廷。
辽军攻占祁州(今河北安国)等地,不久就绕过重镇大名府,大军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城下,令北宋朝廷措手不及。北宋朝廷早在九月中旬就接到辽车南侵的边报,宋真宗表示要再次亲征,与辽车在河北一决胜负,询问宰执何时出发为宜。毕士安出于稳妥的考虑,认为如要亲征,也不必到最前线只要到澶州即可;但澶州小郡,御驾和大军不宣长时间驻守当地,以晚去为宜。枢密使王继英也持这一看法。
寇准则提议,军队都在前方,早去可以鼓舞军心。真宗听从了毕士安和王继英的意见。 敌骑南下的消息不断传来,朝臣都人心惶惶。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建议真宗逃往金陵(今江苏南京);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建议真宗避难成都。真宗征询寇准的意见,寇准问谁出此策,真宗让他只断可否,而不问其谁。寇准回答:“将献策之人斩首祭旗,然后北伐。倘若采用三策,则人心崩溃,敌骑深入,天下岂能保有?”
2、澶渊之盟经过
真宗感到大名府一旦陷落,河朔即将不保,准备派一重臣前往镇守,寇准提名王钦若。召见之时,王钦若还没说话,寇准就说:“现在不是臣子辞难之日,参政当体此意!”王钦若没法再推辞,只得出判大名府兼都部署(宋代凡是担任过宰执而出知州府,都称为判,以示位尊权重)。
告急的边报一日数次不断送到京城,寇准有意扣下,等积到相当数量,才一次转呈给真宗。真宗见如许边报全是告急的,便问宰相该怎么办。寇准认为只有立即御驾亲征,毕士安也同意马上动身。
十一月二十日(1005年1月3日),真宗车驾从开封出发,由李继隆和石保吉担任驾前排阵使。行至半途,传来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死的驿报,真宗便命随行的参知政事王旦赶回去负责留守东京。行前,王旦问:“十日不胜,何以处之?”真宗沉默良久才说:“立太子。 数天以后,澶州在望,军中又开始流行南幸金陵的浮言。真宗有点动摇,寇准说:“只可进尺,不可退寸。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趁其后,要去金陵也不可得!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说:“禁军将士多为北人,倘若他们不愿南下金陵,恐怕要出大乱子。”
真宗这才打消了逃跑的念头,御驾进抵澶州南城。檀州,因古有称为澶渊的湖泊而得名,州治南北跨黄河为城,南城大而北城小,南城比北城安全,但宋军主力都布防在北城。多数随臣见契丹军声势浩大,都建议驻跸南城。寇准则力主真宗亲赴北城,鼓舞前线士气。
高琼甚至说:“陛下如不过河,河北百姓如丧考妣”。一旁的签署枢密院事冯拯呵斥高琼说话不知分寸,高琼激愤地说:“你以文章升为二府,今天敌骑当前,还指责我无礼,你何不赋诗一首咏退敌骑呢!”说完就命令卫士们护卫真宗前往北城,真宗这才渡河登上北城城楼,接见慰劳将士。
当宋军将士远远望见御伞黄盖时,立即欢声雷动高呼“万岁”。巡视完毕,真宗将军事全权交给寇准决断,寇准留居北城,号令明肃,将士畏服。在南城行宫的真宗派人去探视寇准的动静,知道寇准与知制诰杨亿每天通宵达旦地饮酒呼卢,戏谑喧闹,便高兴地说宠准如此,吾复何忧!" 他不知道这是寇准特为安他的心而作出的举动。
寇准在澶渊之役中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对此,陈璀在百年以后说:“当时若无寇准,天下分南北矣!也就是说,闹得不好,建炎南渡的局面会早一个世纪发生。
实际上,辽军出发之际,承天太后就通过宋朝降将王继忠,保持着与宋朝讨论议和的渠道。继忠是真宗藩邸时的旧臣,在一次战争中被辽军俘虏,便成为沟通辽宋议和的最佳人选。 宋真宗表示愿意谈判,派曹利用为使者前往大名府。判大名府王钦若见辽军正在猛烈进攻,未见和谈意向,便将曹利用留在大名府。
两军在澶渊对阵以后,承天太后见军事上难以占到便宜,和议趋向日渐明确,便命王继忠从多渠道向宋真宗传递和谈信件要求宋方派出使者。宋真宗虽然亲征澶州,也登上北城劳军,但始终难以克服恐辽心理。 即位前后,自王小波李顺以来接连不断的兵民反叛,宋夏边境连年的不安宁,都令他揪心不已。
如今两军虽夹河对阵,但时值隆冬,倘若辽军再采取迂回战术,放弃澶州,从别处渡过黄河直逼开封,形势就不堪设想。考虑到这一切,真宗更坚定了求和的念头,下令曹利用立即赴辽军大营和谈。 曹利用见到承天太后的次日,就与辽朝使者韩杞出发来见宋真宗。
真宗得知辽朝要求归还周世宗攻取的瓦桥关以南的领土,明确表示:可以袭用汉代以玉帛赐单于的故事;若要求土地则决战到底。寇准则主张,不仅不必赐玉帛给契丹,反而应该要求他们交出燕云旧地向宋称臣,这样才能确保百年无事。 而其时有流言诋毁寇准挟兵以自重,真宗便以“生灵重困”姑听其和”坚持己见,寇准只得同意议和。
曹利用再赴承天太后帐前重议和平条件,真宗对他说:“必不得已,百万也可。”曹利用表示:“契丹如有其他非分要求,我就不活着来见陛下。”寇准听说,即召曹利用私下嘱咐道:“虽有圣旨,如超过三十万,我就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再赴辽营,承天太后说:“晋给我们关南地,被周世宗攻取,现在应该归还。”利用答道:“前朝之事,我朝不知。倘若要求岁币以助军用,还不知我朝皇帝是否同意。割地之事,不敢归奏!”
经过多次使臣往来和讨价还价,双方终于达成和议的条款: 一、宋朝每年给辽朝银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二、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辽为兄弟之国;三、双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四、双方不得收留对方的逃亡人员;五、双方不得构筑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曹利用带着这一和议条款赶回澶州行宫,真宗正在吃饭,不能立即接见他,便命宦官去问岁币数额,利用伸出三个手指。宦官回来奏报说,猜想是三百万,真宗当即失声说“太多”,转而说“能了结此事,也还可以。”召见时,利用连声谢罪说答应的银绢数太多,当真宗知道是三十万两匹时,大喜过望,重赏了他,很快就批准了和议,起驾回朝。
二、对于宋国的影响
对宋朝来说,反击辽朝入侵的保卫战,本来就是正义的。就当时形势分析,辽军处于危地,宋军只要敢于反击,完全可以取得威慑性的战果,以便在和议中占据上风。 但宋朝君臣上下弥漫着严重的恐辽情绪,而“守内虚外”的国策也使真宗把注意力着重放在对内防范上,因而不但不敢抓住战机,反而落得纳币求和的妥协结局,订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岁币不仅自此成为宋朝财政的一大负担,还在以后对西夏与金朝的交涉中成为惯用的一种妥协方式。
三、对于辽国的影响
澶渊之盟不仅使契丹从孤军深入的军事险境中安然脱身, 还获取了战场上没能得到的酬报,每年得到数额可观的岁币。 对辽朝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胜利。
在这场军事与外交 的较量中,辽朝除了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外,承天太后作为杰出政治家的胆略和识见起了关键的作用。
澶渊之役是契丹发动的南侵宋朝的关键战役,契丹确实于理有亏,但国与国之间历来都是凭借实力来证明其存在的,后人岂能苛求一千年前的古人。何况承 天太后审时度势,并没有顽固坚持与北宋处于长期战争状态,在 盟约订立以后,史称她是“愿固盟好”的,而后辽宋之间基本上也确实是和平相处的。
四、对于历史的影响
不过,从宋辽历史的长过程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中原政权与辽朝近百年的战争状态。自此以后,政治上互以南北朝相称, 使者聘问不断,经济上双方沿边的农业经济在和平环境中得以 发展,而榷场贸易更是互市不绝,有力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因而从历史的长时段来考察澶渊之盟,就不仅 仅是辽宋恩怨和你我是非的问题。既然在宋辽金元时期,汉民族作为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冲突融合,构成了历史的主题之一。
绝对的平等和正义在这种冲突融合中往往难以体现;相反 往往会以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外表呈现在历史暂时的表象中,但 从长时段来看,其间却有着历史的合理性。
澶渊之盟也可以说是一种地缘政治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 体现在辽宋之间,也表现在宋夏之间。澶渊之役的当年,党项首领李继迁战死,宋朝在次年抓住时机与其继承者李德明议和 。 景德三年,双方也达成了和议,其性质和效果不啻是宋辽澶渊之盟的克隆版。
尽管宋夏之间地缘政治的短暂平衡在元昊时期 一度打破,但三方毕竟通过妥协获得了将近三十年的和平发展期。 至于宋辽间的这种平衡,虽然在元昊反宋时起过波折,但基本上 没有打破过,大体维持到宋徽宗后期联金灭辽的海上之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