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原型,林黛玉最终葬于何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林黛玉在《葬花吟》中所寻找的就是她的葬身之处。那么,这座“香丘”究竟指的是哪里,林黛玉最终能葬入“香丘”吗?
因为《葬花吟》这句诗,以及“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便有人产生无限遐想,说林黛玉隐喻了清朝一个名叫“竺香玉”的皇后,还说曹雪芹家曾经买过一个名叫李香玉的丫鬟。无论是竺香玉还是李香玉,都是子虚乌有的作伪,即便是真有其人,也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毫无关系。
《红楼梦》中的“香”,就是香橼、天香楼、冷香丸、暖香坞、红藕香榭等等所有的“香”,绝不是说的虚幻的竺香玉、李香玉。这个“香”,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是朱重八出世时的一段“仙缘”、“香缘(缘)”。朱洪武的母亲陈氏太后因梦见一个黄冠神仙,吃下了一粒“冷香丸”而生下了朱重八——这就是“天香”。
天香,以及书中所有的香,都指的是大明王朝。香芋,指的就是因“天香”而诞生的朱元璋。璋,是半圭,白色的玉,祭祀礼器。赤瑕,就是“圭”上一点朱红。
“耗子偷香芋”,暗示的是“四书”,也就是窃取大明皇统,灭掉大明王朝的四只“耗子”。燕王朱棣、多尔衮、吴三桂都属鼠,崇祯十七年京师流行鼠疫(或指生年不详的靖江王朱亨嘉)……。不要把《红楼梦》看低了,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伟大巨著,不是包衣买丫鬟,与丫鬟谈情说爱的故事。
“天香楼”在宁国府,宁国府暗示的是朱洪武家,是大明皇家宗室。因而,贾家的宗祠就在宁国府。那么,香丘,就是朱洪武家的葬身之所。荣国府因天香之“仙缘”而香,也可以归葬“香丘”。然而,林黛玉既不是宁国府的,也不是荣国府的,她只是被荣国府收养的“外戚”,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就有“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因此,红消香断,黛玉葬花,就把落红飞絮葬在了“香塚”之中。但是,黛玉却无限哀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葬香丘,黛玉却不知身归何处。
那么,林黛玉是不是预见了她的未来,没有资格葬入“香丘”而借葬花感叹悲剧身世呢?
“林黛玉”还是“林代玉”假如以甲戌本的回目看林黛玉,她是很难葬入“香丘”的。但是,若是以庚辰本的回目来看,林黛玉却是荣国府的养命之源。庚辰本第三回的回目有两说,卷首,“脂砚斋”罗列了十个回目,其中第三回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但是,到了正文故事中,第三回的回目却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林黛玉”变成了“林代玉”,“京都”变成了都京。哪个是对的呢?
我认为,卷首所列的回目,包括十个回目后面留下的“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应当是后人伪托。伪托的原因,应当是过录者认为庚辰本出现了讹误,林黛玉怎么会是“林代玉”呢?因而,故意罗列了十个回目,把“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改成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其实,不仅是回目写的是“林代玉”,整个庚辰本全部写的是“林代玉”。
那么,究竟是“林代玉”对,还是“林黛玉”对呢?我觉得是“林代玉”对,庚辰本应当是最早的版本,所谓“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因“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而应当被判为伪托,这个本子绝不是“四阅评过”而应当是“初评”,甲戌本才是“重评”。否则,“初评”在哪里?
所谓“林代玉”,隐藏着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段历史就是我反复讲过的,桂林靖江王朱履祜之子朱亨嘉取代了大明皇统。以林代玉,只有庚辰本直白了这个极深的隐喻,甲戌本及以后诸本就没有把这层寓意讲清楚。己卯本第三回回目与庚辰本大致相同,但却把“都京”改成了“京都”,显然是收到了伪托脂砚斋“四阅评过”的影响,己卯本依据庚辰本过录,大概是五十九年之后的事情了。
朱履祜是第十二代靖江王,谥号“荣穆王”,“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来到荣国府,在荣禧堂中就见到了“荣穆王”。
林代玉的“前世”是西方灵界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草胎木质,其判词是“玉带林中挂”,这其中就有“桂林”二字。靖江王城坐落于漓江西岸,漓江与湘江同源,都发端于灵渠(灵河),林黛玉住在潇湘馆、雅号潇湘妃子,全部出在这里。所以,“林代玉”才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其“养荣丸”说的就是荣国府的养命之丸。
既然荣国府有“香缘”,大观园中有葬花之香塚,那么,林黛玉是完全有资格葬入“香丘”的。也就是说,林黛玉有资格入葬荣国府朱家祖茔。说得更直白一点,“林黛玉”可以葬在西方灵界河岸上,进入靖江王陵园。
但是,黛玉葬花在回目中却是这样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林黛玉因为“倚新妆”,恐怕不能入葬“香塚”了。
林黛玉隐伏了四种结局朱元璋大哥朱兴隆是靖江王一世祖,朱文正是二世祖,因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时,“兴隆街的大爷”就得到了贾政的帮助,“夤缘复旧职”。兴隆街的大爷,说的就是朱兴隆,贾政则是“假文正之名”。朱文正虽然“坏了事”,但却留下了足以让子孙享受荣华富贵的战功,加之,这家藩王与朱元璋有极深的“夤缘”。夤缘,说的是陈氏太后吃下“冷香丸”之后,夤夜生下了朱洪武。
因为“林代玉”,林黛玉就有四种结局:
其一,葬入靖江王陵园。崇祯自缢殉国的第二年(1645年),靖江王朱亨嘉在靖江王城身着黄袍,南面称帝(监国,死后被部下追谥为“平帝”,即书中的平儿)——这就是“可怜飞燕倚新妆”。“飞燕”,还有另外一层寓意,那就涉及到宁国府了。
翻过年来,隆武帝朱聿键剿灭了朱亨嘉,把他押到福建连江(扣贾琏送黛玉去苏州,“琏”通“连”),“寻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玉带林中挂”,林黛玉的结局之一,就是被缢杀。但是,书中又暗示她死于药石,其实,这是虚笔实写,是朱亨嘉“林代玉”所招致的结局。
靖江王陵园中,安葬了十一代靖江王,素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王墓”之说。从一世祖朱兴隆算起,这家藩王总共传承了十四代,朱兴隆、朱文正、朱守谦这三代靖江王都没有入葬这里。因此,朱亨嘉也就归葬于此,进入了“香丘”。
其二,可怜飞燕倚新妆。飞燕,指的是赵飞燕,汉成帝第二任皇后。汉成帝死后被贬为庶人,汉哀帝诏令其看守皇家陵园。下诏当日,赵飞燕自杀。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其中就隐含了自缢这样的结局。作者以赵飞燕隐喻林黛玉,这样的“林黛玉”死后是不是葬入了“香丘”呢?
宋代赵崇嶓诗《赵飞燕姐妹》云:“甲帐初停燕子飞,小雏相趁共差池。春风吹水粼粼长,又有披香博士知。”所谓“披香博士”,大概指的是宫廷教习官,以“披香”二字理解,恐怕也包括教习宫中女子梳妆。《飞燕外传》中说:“宣帝时,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在帝后唾曰:‘此祸水也,灭火必矣!’”赵飞燕与披香博士有关,是不是意味着林黛玉有可能葬入“香丘”呢?
赵飞燕是皇后,林黛玉是“林代玉”,是没有被承认的监国(代理皇帝)。朱亨嘉被隆武帝活捉,立即被贬为“连江庶人”,然后将其缢杀于连江。“飞燕倚新妆”,说的是朱亨嘉脱去王袍换皇袍,是“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之一。以薛蟠的话说,这个老千岁连樯木都没带走,那就意味着“林代玉”没有葬入“香丘”。
冷月葬花魂,香魂返故乡其实,“飞燕”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喻,是建文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燕,指的是燕王朱棣。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篡夺了大明皇统,《红楼梦》中所说的“四叔(四书)”、四个妇人,尤其是“小燕四儿”都是隐藏的这段历史。《红楼梦》就是一部讲述朱明家史,皇统变迁,以及因争夺皇统而导致的末世劫难。
《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是以石头开篇正文故事,所有的石头,都是“朱氏世德碑”,也就是皇陵碑。《水浒传》中,以林冲喻燕王,林代玉之“林”应当于此有关。《红楼梦》的主体背景,是南明时代,除了桂林靖江王而外,所有称帝者,都是燕王的后代。
燕王,也就是永乐皇帝,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个大明皇帝。在《红楼梦》的背景中,当时只有十二陵。“金陵十二钗”,其中一大隐喻就是北京十二陵。
金,是《朱氏世德碑》中所讲的朱元璋家世,他们家原本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是“元籍淘金户”。金,又是朱元璋家的五行字辈之一,比如朱祁镇、朱翊钧,以及缢杀朱亨嘉的朱聿键。陵,即指专用于帝王的坟墓。所以,《红楼梦》中刻满文字的大石头,就是朱氏皇陵碑。
薛宝钗、林黛玉领衔金陵十二钗,其实分别象征了“二祖”,即太祖、成祖。后文要讲到的桂王(永历帝)朱由榔,就曾经对吴三桂说:“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身之祖若父乎”。以此而言,“林代玉”应当葬入了“香丘”。
秦可卿之死,暗喻崇祯之死,贾珍临时寻找棺材板,就是崇祯死后无处安葬,又以田贵妃的棺椁做棺椁的真实写照。当时,崇祯皇帝并没有葬入十三陵,所以,秦可卿就暂厝在了铁槛寺。
南明时代,恐怕还不知道崇祯下葬的详细情况。因而,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被吴三桂所执,就责令吴三桂:“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吴三桂匍匐于地,不敢仰视,答道:“某能任之”。但是,吴三桂却食言了,永历十六年(1662年),朱由榔被弓弦缢杀于昆明篦子坡。吴三桂下令焚毁朱由榔棺木,大明火德运亡于大火,“葫芦庙”被烧成“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永历帝没有回到北京见“十二陵”而死,“只是香魂返故乡”。朱由榔是南明时代唯一被认可的朱明皇统,也是大明最后一个皇帝,他没有葬入“香丘”。
朱由榔曾经袭封桂王,与“桂林靖江王”同有一个“桂”字。这个“桂”,在《红楼梦》中被作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桂”中藏“圭”,说的是朱元璋,“圭”谐音“龟”,又是以玄武大帝转世的“飞燕”永乐皇帝的象征。
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其中便隐藏了“圭”,也就是上文讲到的朱元璋之“圭”。“圭”,就是“两地”,加上“木字边”就是“桂”。桂,是桂林靖江王、桂王朱由榔、吴三桂之“桂”,“桂”是大明兴亡的总符码。“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明兴于“桂”,亡于“桂”,最终却落得个“望家乡,山高路远”的悲剧结局。
林黛玉是“西方灵界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绛珠,就是朱红色的“草胎木质”,“珠”,就是“朱王”,她是朱家的一家藩王,也就是桂林靖江王。“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无论林黛玉是什么样的结局,无论她不知是否能入“香丘”,但她都是“月中桂子”。
因而,林黛玉的另外两个结局,就是“冷月葬花魂,香魂返故乡”。钗黛合一,“杨妃扑蝶”暗示了宝钗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与贾元春一样,被弓弦勒死与昆明篦子坡金蝉寺。然后,“回首相看已化灰”。毫无疑问,这也是林黛玉“玉带林中挂”所暗示的一种结局。
林黛玉、香菱都是在三岁时遇到了癞头和尚,这也就意味着黛玉、香菱都将死于“夏金桂”之手——永历皇帝(桂王)朱由榔就是在那年的夏天,被吴三桂勒死的。
吴三桂火焚朱由榔之后,崇祯朝的文渊阁大学士扶纲收敛了其遗骨,带回故乡都匀,葬在了太华山。假如一定要给“林黛玉”找一个葬身之地,这里也是一处。这处“香丘”远离故土,确实是在“天尽头”。
林黛玉的别名有蘅芜君?
林黛玉的别名没有蘅芜君
宝玉黛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宝玉问林黛玉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
蘅芜君是《红楼梦》人物薛宝钗在诗社里的别号。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要属羊?
读《红楼梦》时,没思考过林黛玉的属相是什么。可是看到了一个问题:《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要属羊?
翻遍全书,也没有找到,林黛玉属羊的记录。后来看到,原来电视剧中,林黛玉刚到贾府的时候,她说自己属羊。林黛玉属羊有没有依据呢?从书中找到了林黛玉属龙的依据,在周汝昌的《红楼梦》年表中找到了林黛玉属羊的依据。林黛玉到底属什么?为什么说林黛玉属羊呢?请看后文。 为什么说林黛玉属羊呢?这个问题其实更没有多大意义。每个人哪年出生,就属什么,本人无法选择。林黛玉属羊也好,属龙也好,有什么关系呢?转念一想,也许说林黛玉属羊是因为林黛玉悲惨的命运吧!古代人迷信。有“十羊九不全”的说法。属羊的女孩子找婆家都被嫌弃。说林黛玉属羊就更证实了属羊的人悲剧命运。历史事实证明,属羊的人命运不一定悲惨,有的人还富贵至极。 慈禧太后属羊。她一辈子大权在握,风风光光的。谁敢说慈禧薄命,谁敢说慈禧命不好?辽圣宗耶律隆绪第二任皇后萧氏萧菩萨哥,属羊。她生于983年,12岁进宫,18岁被封为齐天皇后。深得辽圣宗的宠爱。死后被追谥为仁德皇后。1727年出生的清高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也属羊。魏佳氏,就是《延禧攻略》里面的魏璎珞。她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就是嘉庆帝。她儿女双全,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爱,死后与乾隆合葬。上面几个人都是皇后。贵为皇后的女人,命不能说不好吧! 如果用林黛玉属羊来证明其悲剧命运,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属羊的姑娘也不必有心理压力。属羊和命运好坏没有什么关系。《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都是薄命女儿,都是悲剧结局,她们可不是都属羊啊。所以,林黛玉属羊并不能证明她的悲剧结局。林黛玉的悲剧是因为她下凡的目的就是还泪,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当年的甘露之惠。既然要流泪,只能的悲剧。如果是喜剧就没有眼泪了。那么林黛玉到底属什么呢?1、林黛玉属龙。 对于林黛玉的属相,只能靠推测。黛玉6岁的时候,母亲贾敏死了。黛玉被接进贾府。黛玉9岁,父亲病重,黛玉和贾琏回到扬州。第二年,黛玉10岁,父亲林如海病逝。黛玉从此寄居贾府。在第四十五回里,黛玉和宝钗说“我长了今年十五岁。”因为宝玉比黛玉大一岁,所以,这年,宝玉16岁。第四十五回到第五十三回祭宗祠前,都是同一年发生的事情。 第五十三回到第六十三回,是第二年发生的事情。五十三回是除夕,进入下一年,然后元宵,是正月的事情。第六十三回里,宝玉17岁的生日,黛玉此时16岁。宝玉生日期间,贾敬去世。在贾敬葬礼期间,贾琏和尤二姐有了接触。贾敬出灵后,贾琏偷娶尤二姐。贾琏把尤二姐安置在小花枝巷,贾琏出差。王熙凤趁机将尤二姐赚进荣国府。贾琏来去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任务,返回家中。贾赦夸贾琏差事办得好,就赏给贾琏一个十七岁的小妾秋桐。尤二姐流产,王熙凤算命的人说,是属兔的人冲撞了尤二姐。算来算去,只有秋桐属兔。 秋桐17岁,属兔。宝玉17岁也属兔。宝玉比黛玉大一岁。黛玉属龙。2、黛玉属羊。按照周汝昌《红楼梦年表》的说法。第四十五回时,贾宝玉十三岁。【黛玉云:“我长了今年十五岁。”按黛玉小宝玉一岁,实当十二岁。所叙明明不合,疑字有讹误,或后人嫌小,妄改“二”为“五”。作《秋窗风雨夕》。】如果当年黛玉是12岁,那么第二年贾琏纳秋桐为妾的时候,黛玉应该是13岁。秋桐17岁,属兔,黛玉13岁属羊。 袭人、宝钗和晴雯年纪相同。都比贾宝玉和林黛玉年纪大。第七十七回,晴雯死的时候,16岁。此时宝玉不可能比晴雯年纪还大。所以黛玉属龙不可能,黛玉还真是属羊的女孩。当然了黛玉属羊不是她悲剧的起源,只是凑巧而已。黛玉初进贾府步步留心?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这样的身份,她这一世,本该是活的恣意幸福的。奈何父母先后离世,她一届孤女,只能寄身贾府。不是亲父母,总归是不同的。
林妹妹丧母,被接进贾府。按照曹老所写,她当时年纪并不会很大。又相隔那么远,自小就没见过贾府众人。孤身进府,不论是谁都会敬小慎微吧。但后来接触久了,林妹妹渐渐放下了警惕,就开始恢复本性了,但这也并不能说是林妹妹日久现原形。林妹妹是千金大小姐,她的教养,让她不能失去礼数。初进贾府步步留心,理由就当是如此。
但后来熟悉了,她既有贾母疼爱,又是宝玉真心相待。一屋子姐妹说说笑笑,小女儿家的姿态当然就出来了。开始有什么说什么,活的痛快,才最要紧。奈何到后来,她病的越来越重。金玉良缘之说,又逼的她跟贾宝玉越走越远。双重打击下,她最终撒手人寰。
林妹妹的一生,有苦有甜。虽然眼泪比笑容多,但在贾府的那些年,她始终是幸福多过伤痛的。毕竟她的宝哥哥一直陪着她,有人心疼她。
为什么有些人说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
2017年是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6月17日,是他们在北京相聚的日子。
30年,应该算长了吧。
可是,观众没有忘记红楼,演员也没有忘记。
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一直在积极组织红楼梦剧组再聚,20年一次,25年一次,30年,再来一次,这次要更隆重些,把能请的人都请到。
这样的聚首算完美么?
只是,少了陈晓旭。
她如今还好吗?
她去那边已十年。
这十年来,一直有人在为她祈祷、祝福,她知道吗?
1984年春,《红楼梦》全国招募演员。
父亲看到了,认为这是锻炼陈晓旭胆量的好时候,鼓励她去试试。
毕彦君从《大众电视》上看到这个消息,也跑来鼓励陈晓旭,“你写封自荐信。”
毕彦君比她大十岁,是个成熟演员了。
“你的外形,气质都接近要求,你也喜爱《红楼梦》,理解林黛玉,就这些该去试试。”
陈晓旭犹豫了很久,终于提起笔来写了一封自荐信。
“你不是新发表了两首诗吗?剪下来,装信封里。”
陈晓旭接受毕彦君的建议,将那两首诗从杂志上剪下来。
红楼剧组,每天都收到无数的自荐信,推荐信。
王扶林导演一有时间就去剧组的临时办公室里溜达,希望能找到自己心仪的自荐信。
没成想,还真被他找到了。
陈晓旭的信,是所有信件里,资料最齐全。
他立即让潘欣欣给陈晓旭回信,“你要重点说明:希望她立即去北京面试,食宿自理,如果没有入选,路费不报销。”
六天后,陈晓旭收到了回信。
她非常激动,当天就把《红楼梦》的小说和自己过去记的读后感拿出来,挨个翻阅一遍。
两天后,她去了北京。
她不在乎报不报销。
按照导演的要求,潘欣欣问了她上百个问题。
初次口试,通过了,可以和导演见面了。
第二天,乌云密布,大雨瓢泼。
陈晓旭依旧准时准点地出现在面试地点。
她苍白,瘦弱,一身浅绿色衣裤打扮,手里还抓着一把滴着水的雨伞。
导演见了她,很满意。
可是,他觉得陈晓旭来的不是时候。
“你来早了,过些时间我们才开始选演员录像,你能在北京等到录像吗?”
陈晓旭慌了,“不行,我是瞒着剧团里出来的,下午就要坐车回鞍山了。”
原来,陈晓旭的老爹是鞍山京剧团的导演,母亲是京剧演员。
而她,就是按照父母的规划成长起来的姑娘。
她小学四年级就退学了,先进入鞍山杂技团,苦练基本功。
后来杂技团解散,她进入了父亲所在的鞍山话剧团。
四年来,她都没有存在感,多数时候打打下手,最多不过演个配角。
导演一听她不能留,只好妥协,“你的照片和诗歌要存档,你回家等消息就行。”
如此,陈晓旭来了一遭又回去了。
站在女生中间的就是导演王扶林
1984年的春天快过半了,鞍山话剧团里突然来人了。
他们是红楼梦剧组专程派来和陈晓旭的工作单位签合同的。
这合同一签就半年,也就是第一期红楼学员班的时限。
好友毕彦君高兴的不得了,父母也欣喜若狂。
只有陈晓旭心里早明白,她一定有戏。
上次回家之前,导演对她说,“把你这次来的火车票收好,下次来的时候好报销。”
林黛玉这一组,有三个候选演员。
张静琳演的很好,但人太阳光,太活泼,没有林特有的专注,忧郁与悲伤,后来安排她去试试晴雯。
张蕾年龄大,需要不断补妆,导演觉得,要是妆太厚,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陈晓旭呢,年轻,有诗人的气质,不足之处就是鼻子大了点。
还有人觉得,她太瘦弱,像是发育不良,可以去演惜春。
三番两次,都没定下来。
导演只好试探性地问问陈晓旭自己的意见,“其他角色你有喜欢的吗?”
陈晓旭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您让我去其他角色(的组),观众会说你让林黛玉演了别人。”
她的笃定和坚持,让林黛玉成了第一个定下的角色,甚至还在贾宝玉之前。
排练许久,角色敲定,开拍开始。
第一场戏,是“宝黛读西厢”,这是在杭州西湖边上拍的外景戏。
杭州春天了,可温度就是上不来,桃花也不开,镜头里总是光溜溜的树杈子,很不好看。
整个剧组只好等。
欧阳奋强建议用假花,剧组不置可否。
他急了,可无所事事。
陈晓旭安慰他,“既来之,则安之。你看西湖风景多好,我们难得有空闲,一起逛逛吧。”
在红楼梦的拍摄期间,她依然在写诗,欧阳是她的第一个读者。
她喜欢读纪伯伦的诗,推荐给欧阳,两人读后就交流心得体会。
欧阳喜欢看三毛,两人就满大街的闲逛,找书店搜罗三毛的书。
他们还喜欢拍照。
等待的日子里,陈晓旭,欧阳,还有吴晓东(贾云的扮演者)一起在西湖畔拍了不少照片。
那时候她最活泼,可爱,鬼点子最多。
后来,工作人员跑来通知他们开拍了。
欧阳问:“桃花还没开,怎么办?”
三人回外景地一看,树上真花假花一大堆。
有一场,黛玉要弹一曲《高山流水》向宝玉倾诉心声,情到深处,弦已断绝。
林黛玉是才女,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但陈晓旭对古琴一窍不通。
欧阳问,“是不是要报告导演找替身?”
她没说话,她不想在口头上耍威风。
第二天,她去音乐学院找了一位老师。
老师让陈晓旭弹一曲听听。
“怎么让我弹?我一点都不会!”
老师惊讶的看着她,“你一点都没学过?我学了4年,才有现在的成色。
你从来没学过,后天却要弹‘流水’?不可能的。”
陈晓旭恳求道,“不是全部,只弹几个小节就可以。”
老师弹了几节,陈晓旭学了几节,全靠死记硬背。
老师给她纠正了手势,陈晓旭跟着模仿,没过多久,居然能弹出样子来了。
她还向老师要来了琴谱。
老师不信她能看懂,而她则凭着一股黛玉才有的固执说,“培训的时候,老师专门讲过如何看琴谱。”
她勤学苦练,不断钻研。
两天后,老师拍着陈晓旭的肩膀说,“你可以出师了,去吧。”
三年来,她付出了所有。
力所能及之处,要做的更好。
力不能及之事,也要学到手,让角色更完美。
结果,三年红楼拍完,陈晓旭的艺术大门关上了。
回望时,再也寻不到归途。
那时,她住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夏天西晒的时候,屋子里比外头还热。
父亲来看她,热的不得了,想去她的屋子里凉快一下。
结果,一进去,受不了,出来了。
而陈晓旭自己就坐在床边,一动不动地看书。
父亲问:“你看了多久了?”
一下午。
她一下午就这么坐着,看书。
父亲觉得她太辛苦,苦得替他难过,惋惜。
1990年,三年过去了,发生了很多事,依旧穷得叮当响。
亦师亦友的毕彦君从朋友变成了前夫,而她遇见了生命中的另一个人,郝彤。
按道理,她要钱就能马上有钱,但她就是有一股子劲儿,咬着牙坚决不走捷径。
一个企业要花60万买她的肖像权做广告,她不卖。
她就是不愿挣来得快的钱。
她宁愿吃方便面,坐二等汽车,甚至骑自行车。
吃猪蹄,大家都吃一个。
她和丈夫郝彤只吃半个猪蹄,因为买不起整个猪蹄。
父亲从鞍山给她带来4000块钱。
她立即说,哎呀,救命的钱。
父亲说她太苦,何必呢?
她答,“艰苦点儿好。”
广告公司开起来之后,她还坐地铁去工作,朴素得让人心疼。
有人认出了她,她就帮忙签个字,合个影,然后不声不响地离开。
她不喜欢见人,更不喜欢接受采访。
生意渐渐步入正轨,陈晓旭依旧保持着不见人的习惯。
客户让见见,她也不见。
客户让陪吃饭,她说不去就不去。
学佛之后,她就准备一桌素席去会客,全然不顾招待客户的规矩。
有时候就把客户给得罪了。
可后来,大家都知道她就是这脾气,这性子,公司倒是非常可靠,做事也麻利,也越来越喜欢跟她做生意,并不计较。
生意好,钱来得快,陈晓旭就把爸妈从鞍山接到了北京,一家人住在一起,那段日子特别快乐。
然而,有一天她宣布:我想出家。
经过15年的发展,陈晓旭领导下的广告公司,成为了一家年营业额近两亿元的4A广告公司。
她被评为04到05年度中国三十位杰出广告人。
05到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
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
人生经历了跌宕起伏,在最辉煌和安稳的时候,却想出家。
其实,早在05年,事业发展最好的时候,她就有了一心向佛的念头。
姑姑就问,“那你准备出家么?”
她答,看机缘。
2007年春节时,机缘到了。
因为当时陈晓旭在长春,不在家里,丈夫郝彤把家人聚在一起。
郝彤先磕了三个头。
陈晓旭的父亲一看,以为是要过年。
郝彤说,“初六这天,晓旭要出家了。”
陈晓旭的父亲感到特别震动。
除此之外,还特别生气,“这么大的事,就这么通知我们一下就完了?”
而陈晓旭的婆婆一听,哭了。
郝彤还没说完,“正月十六,我也出家。”
左:丈夫郝彤
2007年,陈晓旭42岁了。
她放弃了过亿的身价财产,也撇下了年过七旬的父母,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法号妙真。
而这时候的她,乳腺癌已经恶化,并出现了骨转移,已经不能正常行走,得靠拐杖和轮椅辅助。
一切行动都受到了限制。
得病这事,她瞒了家里大半年,当家里人了解了她出家后面原因的时候,最好的治疗时机已经过去了。
陈晓旭说,“如果用西医给我治,那我就选择死亡。这治完了又化疗,这人就不成样子了,我不愿意那样。”
与父亲语重心长的谈了几次,她都是这个意思。
最后,父亲无奈地说,“这人太爱美了,不愿意最后弄得七零八碎的。”
出家不到两月,就传来了陈晓旭病逝的消息。
后来,家人也想通了,或者不是想通了,而是找到了出口去解释她的所作所为。
2017年冬,父亲回忆陈晓旭时,说了这么一段故事:
陈晓旭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妈妈就做了一个梦。
一个老头告诉她,这孩子名字叫陈ye芬,ye是一个草头,底下一个“也”字。
普通的字典上没有这个字。
父亲急了,想问问这到底有什么含义。
找到了一位师傅。
师傅说,这个字念“爷”,二声,是南方的一种不起眼的小草,自带些许清香。
父亲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名字不好听。如果非得取这个名字,还得问问高人。
后来又找了一位老先生问问。
老先生一算,“这个名字啊,林黛玉的命,要悲痛一生的,不好。”
父亲实在想不出来,就干脆取名陈晓旭吧。
正好她是旭日初升的时候生的。
“名字改了,可命还是没改。”
父亲叹着气说。
欧阳奋强说,“红楼梦是个魔咒,把演员的一生都困在了里面。”
陈晓旭说,“我不太喜欢别人说这(林黛玉)是我的工作,因为我觉得我最美好的印象和回忆,就是红楼梦那时候。当他们提起林黛玉时,还是勾起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像张明明一样,她靠着自己的才华在红楼之外闯出了一片天。
但两人还是不一样,陈晓旭不愿走出红楼,就算早已功成名就。
说她念旧也好,痴迷也罢。
红楼梦的三年,是她生命中最快乐的三年,她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十全十美的画中人,无论喜悦,还是彷徨,都与这个人有关。
她希望艺术的大门不要关上,但还是关上了。
她不得不放手,但最终发现割舍不下。
于是,
从此以后,她靠回忆而活,穷途末路也甘愿。
从此以后,她依幻梦而行,再苦再累也随意。
从此以后,她乘狂风而驰,良辰再美也枉然。
作者:利物浦早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