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地区地图,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俄罗斯传统势力国?
俄罗斯的传统势力国和俄罗斯不和,却和欧美勾连(比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见过特朗普默克尔马克龙,就是没见普京),大体有两方面原因:
俗话说,豆腐渣贴门对,又有沙滩上建大楼,说的都是联系不密切,强行搞起来最终是不行的;
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历史来看,是以俄罗斯为核心,俄白乌历史上的联盟为基础,再往外就是高加索国家(这些国家历史上为俄罗斯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兵,跟俄罗斯联系比较密切),中亚五国,最后是强迫加入的波罗的海三国;
遗憾的是,苏联虽然强大到成为超级大国,但在处理境内200多个民族的关系上,实行的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以俄罗斯族利益为核心,对待其他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一直持利用和打压的态势:
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是为了加速苏联工业化,不惜牺牲乌克兰农民利益,强迫大量乌克兰农产品上缴,用来做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结果号称粮仓的乌克兰饿死几百万人,成为日后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同俄罗斯有隔阂的心结;
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大饥荒纪念碑和雕像
再比如最后被苏军占领,强迫加入的波罗的海三个共和国,对苏联一直反感,在苏联临近解体的时候,率先抱团脱离苏联,结果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导火索。
其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一落千丈,无法再从利益上照顾原来传统势力国,客观上也促进了这些国家同欧美勾连;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来说是场巨大的灾难!
俄罗斯丢失的不仅是14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土,人口,更丢失了原本一体化的产业链!比如苏联的重工大部分在乌克兰,航母洲际导弹大型飞机都在乌克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除了能造核潜艇之外,大型飞机和超过5000吨以上的军舰自己都无法制造!
同产业链一同消失的还有大量科技和制造业人才,俄罗斯至今尚未恢复苏联时代的科技家底,由此经济也受制于科技发展缓慢(除了国家必备的一些核武器核潜艇科技),依旧停留在依赖出售原油天然气等资源上;
经济上不去,自然就无法对原来的加盟共和国给予利益,以维持他们的紧密关系,现在俄罗斯能拿出手的就是给关系密切的白俄罗斯优惠的油气价格,听说最近普京也扛不住,要涨价,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不乐意,也就埋下了最近白俄罗斯政坛动荡,普京坐视不问的种子;
乌克兰也是典型:
原本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家底最厚,但被欧美以物质利益诱惑,同俄罗斯隔断了产业链,转眼间欧美也没有给乌克兰订单,结果苏联时代的乌克兰重工业几乎全部破产!
但和俄罗斯已经产生了乌东,克里米亚矛盾,已经无法回头,只能跟着欧美一条路走到黑了,除非哪天俄罗斯发达了,能重新拉乌克兰一把,否则乌克兰是铁了心跟着欧美混了。
伟人说的没错,发展就是硬道理!俄罗斯自从苏联解体后,三十年还没有大发展,也难怪曾经的小兄弟跟着欧美混了。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感谢阅读老金看世界。世界地图的分界线及名称?
一,欧亚大陆分界线。
亚欧是一块大陆,在地理上是同一个板块;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地理概念。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一线作为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二,亚洲与非洲分界线。
亚非分界线包括苏伊士运河(人工),以及天然分界线红海和曼德海峡。
三,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在冰河时期,白令海的水面降低,白令海峡成为一个白令海陆桥。考古学家们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一些亚洲来的猎人,跟着兽群到了北美洲之后定居。
四,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五,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六,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长58千米;最窄处在西班牙马罗基角和摩洛哥西雷斯角之间,宽仅14千米。
七,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格陵兰海。
丹麦海峡,位于北欧的冰岛与丹麦属地格陵兰岛之间,它是北美洲和欧洲的地理分界线。海峡北端为北冰洋,南端为大西洋。
俄罗斯会有乌克兰一样的内乱吗?
俄罗斯存在发生内乱的可能,但是绝对不会解体。
1.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大部分地区气候恶劣地广人稀、不适合人类居住。俄罗斯有170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1.4亿人口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俄罗斯历史上只是一个欧洲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经过几百年的武力扩张,俄罗斯一共灭亡了超过50多个国家,俄罗斯虽然扩大了领土面积,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民族矛盾问题。
3.例如俄罗斯从1810年开始对高加索地区进行武力扩张,沙皇俄国一共用了67年,最终才将车臣地区完全征服,沙皇俄国把抵抗俄军入侵的车臣人全部屠杀灭绝,这就引发了俄罗斯与车臣民族之间的矛盾。
4.沙皇俄国在征服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时,也同样遇到了民族矛盾问题。为了更快、更彻底的解决民族矛盾,防止被占领地区重新出现民族独立运动,沙皇俄国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原住民进行了种族灭绝大屠杀和民族流放。然后把俄罗斯族人口迁移到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维持那里的稳定。
5.目前俄罗斯国内有193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占80%左右。每个民族都有他们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俄罗斯存在发生内乱的可能性。但是由于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主体地位,因此俄罗斯绝对不会分裂。
6.1999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了防止车臣地区独立,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打败了车臣分裂武装,显示了俄罗斯国家的实力,因此俄罗斯不会继续解体。
和中国接壤的国家有几个?
现有(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陆上邻国14个,分布在北亚、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
目前我国陆地边境线总长度约23839公里,边境线最长的邻国是蒙古,最短的是阿富汗。按12点钟方向顺时针顺序依次介绍如下:
(一)北亚1个:总长度4374公里
俄罗斯联邦(Russian Federation)??(欧洲国家,但国土大部分在亚洲),中俄边境线长约4374公里,东段约4320公里,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巴洛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阿穆尔州、赤塔州、图瓦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段约54公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州接壤。
(二)东亚2个:总长度7097公里
1蒙古国(Mongolia)??,中蒙边境线长约4677公里,东起内蒙古满洲里西北的646.7高地,西至新疆阿勒泰北面的奎屯山。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蒙古的东方省、苏赫巴托尔省、东戈壁省、南戈壁省、巴彦洪戈尔省、戈壁阿尔泰省、科布多省、巴彦乌列盖省毗邻。
2朝鲜(Korea)??,中朝边境线长1420公里,辽宁省、吉林省和朝鲜的平安北道、慈江道、两江道和咸境北道接壤。其中陆界仅长白山105公里,水界包括鸭绿江795公里和图们江510公里。
(三)东南亚3个:总长度3986公里
1越南(Vietnam)??,中越边界线全长1300公里,西起十层大山,东至广西北仑河口。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的奠边府、莱州、老街、河江、高平、谅山、广宁七省毗邻。
2老挝(Lao)??,中老边境线全长约500公里,由南腊河口至中、越、老三国交界处的十层大山。云南省与老挝上寮的丰沙里、乌多姆赛、琅南塔三省接壤。
3缅甸(Myanmar)??,中缅边境线长2186公里,由库阳山口至中、缅、老三国交界的南腊河口。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与掸邦、克钦邦交界。
(四)南亚4个:4914公里
1印度(India)??,中印边界线未正式划定,约2000公里,共分四段,西一段是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控制的拉达克接壤,由喀喇昆仑山口至6795.0高地,约600公里;西二段是由6795.0高地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的强拉山口,约450公里;中段由强拉山口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约200公里;东段是由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的巴尔吉里山以东至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的库阳山口,约650公里。
2不丹(Bhutan)??,中印边界线未正式划定,由吉布马真山口至巴尔吉里山,长500公里。由西藏自治区和不丹萨姆齐、哈宗、帕罗、廷布、普那卡、旺迪波徳朗、布姆唐、伦齐、德拉希冈和萨姆德鲁琼卡尔10个宗毗邻。
3尼泊尔(Nepal)??,中尼边境线全长1415公里,西起强拉山口,东至江山峰。由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北部新五省交界。
4巴基斯坦(Pakistan)??,中巴边界西起5587.0高地,东至喀喇昆仑山口,长599公里(一说为523公里,还有一说是482.7公里)。这段边界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相接壤的边界。
(五)西亚1个:长度92公里
阿富汗(Afghanistan)??,中阿边界北起克克拉去考勒峰,南至5587.0高地,全长92公里。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阿富汗巴达赫尚省接壤。
(六)中亚4:总长度3376公里
1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中塔边境线全长497公里,起点为天山南脉的扎阿拉依斯基山山脊(6406米高地),终点为昆仑山萨雷阔勒岭山脊线上克克拉去考勒峰(5518.5米高地),全长497公里;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塔吉克斯坦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毗邻。
2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中吉边境线全长1096公里,北起天山山脉的汗腾格里峰,南至天山南脉的点扎阿拉依斯基山山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纳伦州、奥什州接壤。
3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中哈边境线全长1782.75多公里,北起阿尔泰山,南至天山的汗腾格里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的东哈萨克斯坦州、阿拉木图州交界。其中陆界1215.86公里,水界566.89公里。
俄罗斯和车臣到底是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俄罗斯与车臣结怨由来已久
【车臣问题和危机的由来】
1.车臣人与俄罗斯结怨由来已久,车臣共和国位于北高加索的捷列克河沿岸,北与俄罗斯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为邻,南与格鲁吉亚共和国接壤,东靠达吉斯坦共和国,西部是北奥塞梯共和国。车臣共和国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其中车臣人占大多数,为主体民族。车臣人祖居高加索山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性格豪放,热爱自由和向往独立自主,以骁勇善战著称。俄罗斯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北高加索服兵役时赞叹说,车臣人是一个强悍尚武的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人人都是不怕死的硬汉子。19世纪初至50年代,车臣人为反对外来侵犯进行过英勇卓绝的斗争,并在民族英雄沙米尔领导下同沙俄帝国侵略军坚持抗战40年之久,接下来因为寡不敌众于1859年被沙俄军队征服,从此,车臣民族沦为沙俄帝国的殖民地,遭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压迫和奴役。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少数民族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强烈要求实现民族独立自主,在列宁实行的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由自决政策的指导下,先后建立了许多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样的形势下,1922年11月30日成立了车臣民族自治州,1934年1月15日改为车臣-印古什民族自治州,1936年 12月5日改为车臣-印古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是隶属于俄罗斯联邦的民族自治实体。按照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自治共和国也拥有自己民族国家实体,在国家管理方面享有独立自主权。但实际情况是,在苏联时期,车臣人不仅没有享受到宪法赋予的民族自主权利,反而受到民族岐视和压迫,无辜地遭受三次大规模迫害。首先,在20年代末,苏联政府为加速实现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把农业生产纳入国家集中计划管理的轨道,在全国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利益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许多地区遇到抵制和反抗,当时北高加索地区车臣人也竭力反对集体化运动,因而遭到苏联政府的镇压。其次,在30年代肃反运动中,车臣民族的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和镇压。更为严重的问题是,1944年2月苏联政府以车臣民族中有人投降并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理由,把全体车臣人强制迁移到中亚地区,并取消了车臣人民族自治权利。在中亚的荒漠地区,车臣人实际上过着流放式的集中营生活,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车臣前总统杜达耶夫这时就曾随父母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的荒漠地区。直到1957年,车臣人才得到政治上平反,重新回到高加索的家乡。上述种种践踏人权和民族权利的行为,严重地伤害了车臣人的民族感情,给车臣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潜伏着不满情绪。
2.车臣民族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
如上所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戈尔巴乔夫推行以“民主化”、“公开性”和崇尚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多元”为主导方向的社会政治改革过程中,各种社会政治思潮和党派运动迅速泛起。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发潜伏的民族矛盾,苏联各地兴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少数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风起云涌。在波罗的海地区三共和国,特别是在俄罗斯带动下,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圭库曼斯坦共和国也都相继颁了本共和国的主权国家宣言。而且,当时俄罗斯联邦境内的鞑靼、卡累利阿、科米、巴什基尔、布里亚特、楚瓦什、雅库特、图瓦什、达吉斯坦等自治共和国、外高加索地区阿布哈兹、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也都通过了自己的《主权国家宣言》,甚至许多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区也纷纷通过民族自治实体的《主权宣言》或自行上格为自治共和国,民族独立自主运动遍及苏联各地。
在这样的民族运动风潮中,车臣人也踏上民族独立自主的道路。1990年5月,原苏军退役将军杜达耶夫当选为反对派组织车臣全国国民代表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年11月发表车臣共和国主权宣言。1991年发生“8·19”事件后,车臣苏维埃政权被冲垮,俄罗斯联邦政府扶持成立了车臣临时最高委员会。但杜达耶夫领导的车臣全国国民代表大会认为临时最高委员会是俄罗斯扶持成立的组织,违背了车臣民族意志,因而拒不承认,并于10月9日命令共和国卫队占领了原共和国政府办公大楼和克格勃大楼,夺取共和国政权,与俄罗斯政府发生对抗。10月10日,俄罗斯联邦议会主席团作出《关于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政治局势的决定》,要求共和国卫队撤出政府大楼和交出武器,并委派俄罗斯副总统鲁茨科伊前往车臣进行调解。杜达耶夫认为俄罗斯政府干涉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内政,下令共和国卫队为保卫国家主权进行斗争,并决定10月27日举行共和国全民选举。俄罗斯联邦议会主席团立即宣布以杜达耶夫为首的车臣全国国民代表大会定于10月27日举行共和国国家机构选举为非法,将不予以承认。杜达耶夫则拒绝执行俄罗斯联邦议会主席团的决定,于10月27日照常举行全民选举,结果杜达耶夫当选为车臣共和国总统,并宣布车臣共和国是否归属俄罗斯联邦将取决于全民公决的结果。11月8日,叶利钦总统命令在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实行为期1个月紧急状态,而杜达耶夫却在11月9日宣布就任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总统,并宣布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为独立主权共和国,发誓要摆脱俄罗斯的控制成为独立国家(1992年4月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一分为二,成为车臣和印古什两个共和国)。如果车臣真的成为一个独立共和国,必将对俄罗斯联邦的国家统一和完整性构成威胁,因为其他自治共和国也会仿效车臣宣布独立,从而产生“多米诺”效应,可能导致整个俄罗斯面临解体的危险。这就加剧了俄罗斯与车臣的矛盾和对抗。
3.俄罗斯政府武力干涉引发了车臣战争
1991年11月9日,杜达耶夫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当时苏联还未正式解体。按照原苏联宪法规定,各民族可以实行自由自决,各共和国享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而且8月中旬刚公布的《新联盟条约》也保留了民族自由自决和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因此车臣共和国宣布独立难以说清是违法行为。况且,早在1990年 3-5月波罗的海三共和国宣布独立后,俄罗斯已带头宣布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半年后又于12月7日率领乌克兰、白俄罗斯两国领导人在明斯克会晤,结成联盟和宣布解散苏联。如果当时俄罗斯领导人能够站得高看的远,从大小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出发,冷静地处理车臣问题,采取政治协调方式逐步调和民族矛盾,车臣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可是,俄罗斯领导人选择了另立政府机构,支持一派反对另一派,实行紧急状态,激化民族矛盾的做法。杜达耶夫则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宣布车臣共和国进入临战状态,组织起6万多人的国民卫队,决心誓死保卫民族独立。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虽然俄罗斯议会决定通过以政治协调的和平方式解决车臣问题,但因俄罗斯议会与政府之间意见并非一致,而且民族矛盾已经激化,杜达耶夫集团与俄罗斯政府的对抗状态也已形成,车臣危机难以很快解决。随后,杜达耶夫控制的车臣共和国拒不承认俄罗斯联邦宪法,不签订联邦条约,不参加俄罗斯议会选举和全民公决,不上缴税收,实际上自立为“独立国家”。
1991年底至1994年11月的3年中,由于俄罗斯中央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和权力斗争十分尖锐和复杂,叶利钦无暇解决车臣问题。不过,俄罗斯当局并未放弃车臣,在不断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无效的情况下,于1994年7月公开支持阿夫图尔哈诺夫为首的车臣临时最高委员会,宣布取消杜达耶夫政权,成立共和国临时政府,并试图从军事上支持反对杜达耶夫这一派,挑起内战和以武力压垮反对派。临时最高委员会几次武装进攻共和国首都格罗兹尼均被杜达耶夫打败,使俄罗斯政府大为丢脸和恼火,从而导致俄罗斯当局直接武装干涉。11月26日,在俄罗斯军队直接参与下,50多辆坦克、数千门大炮和飞机的支持下,1000多名武装士兵进攻格罗兹尼,结果又被杜达耶夫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临时最高委员会武装伤亡严重,数百人被俘,其中包括70多名俄罗斯士兵。此时,叶利钦总统呼吁车臣双方停火,解散武装,放下武器,否则将在车臣实行紧急状态。杜达耶夫则指责俄罗斯违反国际法准则,干涉车臣内政,车臣人有权保卫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 12月9日,叶利钦总统下令调动国防部和内务部军队,强行解除车臣双方武装,11日出动4万多军队,在飞机、坦克和大炮掩护下,从北、西、东三面围攻格罗兹尼市,爆发了俄车战争。俄罗斯与车臣的武装冲突持续1年9个月,造成双方损失严重:杜达耶夫领导的武装损兵折将,伤亡1万多人,力量大大削弱;格罗兹尼成为一片焦土,车臣经济瘫痪,30多万车臣难民无家可归,从而更加激起车臣人对俄罗斯的民族仇恨。俄罗斯当局为车臣战争也伤亡数千军人,耗资50-60亿美元,加深了经济危机,也引起国内许多俄罗斯人的不满。
【俄罗斯当局出兵车臣动机透析】
1.遏制民族分离主义,防止国家分裂
苏联解体过程迅速泛起的民族分离主义,在俄罗斯独立之后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相反,由于连续5年多俄罗斯经济急剧滑坡,生产大幅度下降,综合国力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明显下降,各族人民对俄罗斯上层领导日益不满,导致地方民族分离主义进一步加剧。许多地方,尤其是民族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区越来越不听从俄罗斯中央的指挥,甚至俄罗斯人集中居住的边疆区和州也与俄罗斯中央政府闹对立。如上所述,除1991年11月9日车臣共和国带头宣布独立外,1992年3月 21日鞑靼斯坦也通过全民公决方式宣布共和国独立,萨哈、巴什科尔托斯坦、布里亚特、楚瓦什、图瓦等十几个共和国也相继通过与俄罗斯宪法相抵制的立法,拒不执行俄罗斯中央政府的指令。为了防止车臣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继续蔓延,叶利钦决心利用俄罗斯宪法赋予他的巨大权力和取消退盟权的规定,以武力制服车臣这个“带头羊”,达到杀一儆百目的,以遏制民族分离主义和地方分立主义,维护俄罗斯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2.向前苏联地区的国家炫耀武力,加强对这些国家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已无力与美国争霸世界,但仍以这一地区各国的盟主自居,引起周边国家的不满。波罗的海地区三国首先对俄罗斯沙文主义发起攻击,爱沙尼亚政府声称不放弃对伯朝拉地区的领土要求,对普斯科夫州的楚德湖和纳尔瓦河地方归属也持异议。三国一致要求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州实行非军事化,为此立陶宛共和国关闭了通往加里宁格勒的军事通道。阿塞拜疆对俄罗斯在“纳卡”冲突中偏袒亚美尼亚表示不满,与哈萨克斯坦在里海地区石油开采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抛开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签订联合开采石油的协议。乌克兰在克里米亚半岛归属和黑海舰队问题上,与俄罗斯对抗。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俄罗斯人的双重国籍问题上与俄罗斯持对立态度,格鲁吉亚对俄罗斯当局干涉内政表示不满。俄罗斯当局对这些外来的挑战,采取各种方式不失时机地显示大国实力。诸如俄罗斯支持阿布哈兹民族闹独立,挑起格鲁吉亚内战,压服格鲁吉亚政府不得不向俄罗斯屈服,使俄罗斯获得在格鲁吉亚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在“纳卡”冲突问题上,俄罗斯当局费尽心机采取又拉又打的手法,致使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均无法摆脱俄罗斯的控制。采取减少能源供应和其他经济压力,迫使乌克兰政府在外交上向西方发达国家不要走的太远。俄罗斯政府公开宣布,反对波罗的海地区地区加入北约。在出兵车臣前夕,叶利钦总统声称要不惜一切力量保卫俄罗斯联邦的每寸领土。可见,俄罗斯对车臣动武,显然怀有向前苏联地区其他国家炫耀实力的意图,以求强化它对这一地区的影响,维护俄罗斯大国的形象。
3.转移国内人民的不满情绪,为新一轮大选作准备
自1990年5月叶利钦当政以来,俄罗斯国内党派斗争持续不断,上层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权力之争迭起,致使生产秩序混乱,大批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整个经济年年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物价飞涨,社会上各种犯罪活动猖獗,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这种状况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迅速下降,俄罗斯公民普遍对国家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屈辱感。这使叶利钦在俄罗斯人民中的威信大大下降,1994年一次抽样调查表明,不信任叶利钦的比例高达65%。面对这种状况,利用出兵车臣之机,打起爱国主义和维护俄罗斯国家统一的大旗,显然有助于转移和缓和人民群众对俄罗斯当局的不满情绪,也可以为预定在1995年全国大选中连任创造条件。
4.出兵车臣也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表演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过程中,如果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则又起到“带头羊”的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然自认为是独联体各国的盟主,试图控制原苏联地区的其他国家,视这一地区是它的势力范围。直到今天,除1993年和1994年从波罗的海地区三国撤出驻军外,俄罗斯在独联体其他大多数国家均有驻军,并采用各种手段多次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俄罗斯政府还提出坚决保护在原苏联地区其他国家的俄罗斯人的利益,要求这些国家承认其境内的俄罗斯人的双重国籍,甚至曾一度支持乌克兰共和国的克里米亚兰岛上俄罗斯人和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的俄罗斯人的民族独立和分离倾向,支持把俄语作为这两国家的第二国语。在国际舞台上,也使尽各种方式处处试图扮演原苏联地区各国的保护者的角色。由此可见,俄罗斯当局武力进攻车臣,实际上也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一次表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