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剪影
外面的风很大。屋里的阳光很暖。依旧是午后慵懒的躺倒在沙发里。
微信的滴滴声,时不时的响一下。
猛然,将进酒的铃声响起。他闭着眼,在桌上摸索着。接起电话,听到急促老婆的声音。
“去2.1班群里看看,老师又布置作业了。我今天晚上加班,你帮闺女弄一下。”
挂了电话,“泽”垂头丧气的看着老师布置的作业。嘴里不停的嘟囔着“这哪是给孩子留作业啊。整个就是给家长留作业。”
他一边嘟囔,一边怀念着没有微信的日子。
胡同口,随着包子的热气蒸腾起来的,小卖部三爷沙哑的极具穿透力的“小谁家的那小谁电话”的喊声,隔着几层院子坐在屋里都能听得到。依旧回荡在耳边。
后来家里装了电话,三爷的大嗓门就越来越少听到。再后来大街小巷,便回荡着BP机嘀嘀嘀的响声。一多半的人,一手扶腰,脑袋侧着歪下去。再后来,手里能拿着“砖头”的都是大哥级的人物。
再到后来满大街的摩托罗拉,爱立信。
等到苹果有了智能手机,于是一夜之间,满眼的都是了。
那些年,下了班很安静。没有老师发一大堆的作业给家长;也没有老板在半夜,把你从被窝里喊起来干活;更没有那么多有的没的不知疲倦的塞到你的眼前。
可以一家人综在一起看看《渴望》啥的;也可以堆到路灯下,杀两盘。围着的人听着:你倒是跳啊,周仓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你再走一步也会溶化在这蓝天之间的斗嘴儿。捡着乐子。
那些年,工作的时候远程沟通,要么是电话、传真,洋气一点的公司用MSN。只有那帮小屁孩儿才QQ 。
那些年,MSN在中国,一度是白领和各大公司的首选即时通讯工具。用户群在整个社会体系里拥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话语权。这是腾讯一度梦寐以求而不得的。但最终,MSN还是败给了自己。
很大一个原因是文件传输。MSN的大文件传输功能很弱,QQ的大文件传输很强。QQ当时做了很多创新,比如说离线消息、大文件传输、虚拟道具,QQ在产品的丰富性上比MSN大很多。
离线消息,大文件传输吸引了职场人。而虚拟道具则吸引了一堆小屁孩儿。等到这些孩子也成为了职场人,腾讯一统社交软件江湖的大局难以阻挡。
当年马化腾讲他做腾讯的理念。他把互联网公司的驱动能力分成三种,这三种能力是不断迭代进步的能力,第一个能力是技术驱动,第二个能力是应用驱动,第三个能力是服务和用户的驱动。在2004年的中国强调服务和用户,马化腾是最早几个人之一。当时大部分人对互联网的理解是建立在技术和应用层面上,马化腾已经考虑到服务和用户。
那些年社交软件还没有成为当时互联网人的概念。而今天这已经成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必须的。
马化腾赢在定位了软件的社交功能;定位了服务和用户的驱动能力。
当腾讯携带着庞大的用户,把这两个定位用到微信上的时候,微信雄霸天下之势,莫可能挡矣。
算了算了。再过一会儿,闺女该急了。还是老老实实的给公主殿下做作业去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