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名将传,以游戏的视角为您解读真实的历史。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三国演义》时期,但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取材于历史,但并非是还原历史,罗贯中只是在遵循历史轨迹的情况下将三国中的人物戏剧化罢了。而这样也势必会误导读者们对三国人物产生一些本不该有的刻板印象,像奸雄曹操、仁君刘备……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被罗贯中的个人情感误导所产生的。
那么,正史中的他们究竟与《三国演义》中有多少不同之处呢?就拿我们所谓的“仁君”刘备来说吧,有句话说得好,将死之人,其言也善。抛开正史不谈,很多人都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在托孤之时对诸葛亮说的那句:“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的确是出于真心实意的,并非像我们猜测的那样有什么阴谋。
对于这个观点,相信有很多人都是赞同的,无论刘备在正史中究竟是不是一个枭雄,但至少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自始至终都是仁义道德的化身,为了做到仁义,他甚至会不惜牺牲一切!倘若诸葛亮能够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夙愿,就算让他做了成都之主也未尝不可。
而纵观全书,刘备这个人物自从出场以后,罗贯中先后为他增添了不少事迹来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刘备是千古难得的仁君:不忍杀督邮、不忍弃长坂坡百姓于不顾、不忍取西川,甚至直到最后,还不忍让蜀汉基业毁在自己的儿子手中,劝诸葛亮“取而代之”。
我们都知道,刘备对诸葛亮是相当器重的,据他自己说,那就好像是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为了他,刘备不仅三顾茅庐,还不惜和自己的二弟三弟翻脸,可谓是诚意满满。可以说,在刘备军中,诸葛亮的地位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无论刘备从前怎样仁义,对诸葛亮又多么用心,但这些并不能代表他真的舍得将自己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就这么交给别人,而他接下来所做的事也验证了我们的这一想法。
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就不难看出刘备这句话中隐含的意思。“我去世之后,儿子就托付给你照顾了。”刘备死后,刘禅自然会继位成为皇帝,而贵为一国之君的他肯定会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更何况还有诸葛亮为蜀汉尽心尽责,肯定是不用担心的。那刘备为何又会专门向赵云嘱托呢?我认为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害怕自己去世之后,诸葛亮真的萌生野心,抢夺帝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蜀汉的所有元老中,也恐怕只有赵云的威望能与诸葛亮抗衡了,所以,他才会在话里话外叮嘱赵云,如果自己预想中最坏的结果发生了,一定要站在刘禅那边!只不过看赵云“臣敢不效犬马之劳”的回复,恐怕是没能体会出刘备的言下之意啊。
所以说,刘备托孤之时对诸葛亮“取而代之”的说法,并不是发自真心的,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也可能是在知道诸葛亮不会篡位之后的客套话。至于之后对赵云的叮嘱,则更像是故意说给诸葛亮听的,是对他的一种敲打和警示,而像诸葛亮如此聪明绝顶的人,自然不难听出刘备的画外音,因此在旁边自然胆战心惊,冷汗直冒……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啦,各位如果觉得本文有何错漏,欢迎来评论区留言指正哦。另外,如果大家想了解三国历史,或者还想知道关于三国杀名将传的最新资讯,欢迎点个关注,谢谢大家,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