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季杂谈
文/素天
2022年以来,整个山东持续干旱,小满已过,山区小麦有的未成熟便枯萎了;有的地方缺水,花生至今尚未播种,而勉强播种的也因干旱而奄奄一息;沂蒙山区主产地瓜,插秧的也即将旱死。
网上看到央视网消息,披露2022年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大约8000亿元。由此可见,国家每年是投巨资进行水利建设的。可几十年来,一些山区的水利却问题重重,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
沂蒙山区之一,临沂市平邑县临涧镇杨沟村。
山岭上修建了几个蓄水池,但池子里是没有水的,顺着水池铺设了塑料管道,没有水,管道也就成了无用之物。
沂蒙山区之二,临沂市平邑县保太镇洼里村。
与一个老乡聊天得知,村里修建了机井及蓄水池,有存储的水,但水资源被个人承包了,其他村民要灌溉田地,需要向承包户花钱购买。国家投资的水利项目应该归集体所有,且属于一次投资多年收益的项目,更何况水资源本身就是公共的,岂能成了个人赚钱的项目?
丘陵山区之日照市莒县夏庄镇北马坡村。
有埋入地下的管道,岭地上随处可见一个个方形水泥制作的出水口,但没有一个能用的。据说当年是花了不少钱修建的,但自从建成后就一次没用过。
以上水利建设都是国家花大钱建设的,项目完工后应该进行过验收。验收通过了——且不说究竟是怎样验收的,施工方拿到了工程款项,之后,各方便各取所需,各自交差,万事大吉。至于以后是否投入了使用,使用后效果如何,就再也无人问津。基层的百姓早已习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罪人的事休管”,反正也不是花个人的钱修建的,不能用大家就都不用,心安理得。本不正常的事情,也就成了正常。
我所看到的三处山区水利项目或许只是个别现象,而我所看到的另一道“风景”,却同样令人匪夷所思。某小城大街小巷马路边到处布满了射灯,就连城外河边也如此。2021年“七一”前夕,满大街都是射灯施工人员,可谓兴师动众、工程浩大,据说是花了巨资的。本以为这个光亮工程完工后,整个小城会灯火辉煌、大放异彩,结果令人大跌眼界,射灯照在路边大树上,在路灯的光射下,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城外河边有的似乎就没打开过。
一个并不富裕的县,没有一个像样的群众休闲广场,没有一个像样的老年人活动场地,甚至公务员工资发放都是问题,而花巨钱投资一个亮化工程……
国家的政策都是好的,为百姓也是舍得花钱的。问题就出在最后一公里落地执行上,有些项目最终的结果远没有达到国家设想的目的,当地百姓没有得到利益,自然也不会满意。
个别地方形象工程舍得花钱,百姓利益却被忽略。问题就出在一些地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没有根除,监督与纠正也没有在这些地方真正落地。
改变这种现象其实也不难,只要说了算的悄悄地多到基层看看,多到山区岭地上走走,多与老百姓谈谈,一切形式主义、一切官僚主义便暴露无遗。这就是毛领袖提倡的大兴调研之风,或者说“群众路线”,悄悄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一切问题便无藏身之地。“四风问题”、失职渎职,乃至贪污腐败也会水落石出。
前些日子,小区里安装了大喇叭,每到中午12点、傍晚6点便按时广播疫情防控要求。突然有一天竟然播放了这样一条信息,大意是:市里最近要搞民意调查,涉及治安、环境卫生、为民服务等等,要求居民接到调查电话时要回答“满意、非常满意”,并承诺,凡按规定回答的能到居委会领取米面(油)。类似的广播,在公园散步时也曾听到过。
让国家惠民政策完全落地并开花结果,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少些形象工程,多些为民服务项目,群众自然会满意叫好。
书上说得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改革在路上,乡村振兴在路上,尤其中、东部山区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在期待!
【作者简介】素天(男),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小说刊发于《中国金融文学》《临沂日报》《沂蒙晚报》及网络媒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