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北京东岳庙前的神路街,都会看到一座巨大的牌坊。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虽然经过了三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雄浑壮观,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这个牌坊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立的,上面镌刻着四个雄浑苍劲的大字,“永延帝祚”,据说是明朝大奸臣严嵩所书。爱好清词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自然希望能长命百岁,更想让大明江山像这座牌坊一样永远屹立。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用一句俗话说,“那是你想多了”。应该准确一点的说,那是你们想多了。
历代的帝王们,无不追求长寿,也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龙椅能一直坐下去——至少能让自己的后代永远坐下去。所以秦始皇登基为帝后,特意刻了一块玉玺,上面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实际上,秦王朝奋六世余烈,经过几百年披襟斩棘建立的新帝国,二世而亡,只维持了短短十四年。
自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何尝没有秦始皇“既寿永昌”愿望,但即使是强汉盛唐,也包括那个想“永延帝祚”的大明王朝,也躲不过从建立到强盛再到崩塌的王朝周期律。
这是为什么呢?用老子的话说,那是因为他们“失道”又“失德”。王朝建立前期,大多能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因此帝国蒸蒸日上,可能会经历一个盛世;然而盛极必衰,帝王们在盛世的虚荣推动下,日渐骄纵,直至荒淫,帝国也就慢慢走向了下坡路。
历代帝王们或许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在巨大的物质和心理诱惑下,要让一个王朝自始至终,或王朝中的每个帝王都保持清醒的头脑,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天下大势分合盛衰的周期运行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实际上,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讲清楚了。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要乱下命令,而应该顺其自然。狂风不能刮一整天,骤雨也不会下个不停。狂风骤雨是从哪里来的?从天地而来。天地都不能做到让狂风和骤雨肆虐一整天,何况天地之间的人呢?因此,只有遵行道的人,才符合道的标准;而遵行德的人,也符合德的准则;那些忽视道德的人,同样也会失去道德。遵行道的人,道也乐于让他成为得道高人;遵行德的人,他的德行也会受万人敬仰;而无视道德之人,注定会失去一切。因此,那些统治者们失去了信誉,老百姓自然也就不会再相信他们。
这就是失道失德的王朝终将覆灭的原因。
是为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篇。
文澜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